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对血涂片镜检血常规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的住院病人经过化验的400例正常标本,作为观察组,以1000例异常标本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标本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在观察组中的400例血涂片检查中,发现有6例异常,假阴性率为1.5%;而在对照组中的1000例血涂片检查中发现473例正常,假阳性率为47.2%。结论对于任何的血液分析检测的结果都需要再进行涂片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本院行血常规检验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涂片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结果:40例患者中血常规显示35例患者为异常,5例患者为正常,血涂片检查35例异常标本发现13例患者显示正常,假阳性发生率为37.14%,检查5例正常标本发现有1例异常,假阴性发生率为20.00%。血涂片结果显示1例患者出现少量中毒颗粒,2例患者出现空泡和核左移,2例患者出现大小程度不一的红细胞,出现幼稚细胞和核红细胞的患者共有3例。结论:将血涂片分析应用到血常规检验中可显著提升疾病的诊断准确度,为后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正常标本检验,观察组运用血涂片分析对异常标本进行检验,实验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并分析血涂片的重要性.结果:经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检验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检验效果,提高正确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110例血常规检查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静脉血分成两份,观察组采用血涂片分析法,对照组选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法,对比两种检测法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异常率为(18.18%)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液标本异常率(5.45%);对照组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后,发现其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72.12%,准确度为71.81%。结论:血涂片在血常规检查中能够提升受检者诊断率,为受检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涂片的分析在其血常规医疗检验中具有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接诊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具有自动化的血液分析设备化验血细胞以及做血常规相关检查,运用评估方法论证其血涂片的分析设备在此检查中的重要性。结果: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56例为血常规正常的患者,剩余30例为血常规异常患者,其假阳性率约为53.2%,而假阴性率约为4.96%,差异性(P<0.05)证明在统计学中具有临床意义。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查中使用血涂片作分析,提高升了临床诊断的精准性,且还熟悉掌握了患者所有信息,可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间本院收集的100份血液标本按照检验方法分成对照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与观察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联合血涂片镜检).对比两组血液标本正常概率和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正常概率为70.00%,检测准确概率同样为70.00%,两项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0.05).结论: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将其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外周血常规及血涂片与正常健康者区别。方法收集20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外周血涂片观察。结果梅毒螺旋体感染者白细胞及其分类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涂片检查可见差异。结论提示增加血涂片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崔淑兰 《工企医刊》2015,(3):1389-1390
目的 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末梢血的指标内,RBC、WBC、HCT、PLT、HB的结果均低于静脉血检测结果,而CV值的检测结果却比静脉血检测结果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静脉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未稍血检测结果更可靠。经血常规检查和对其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影响患者血常规检查的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的类别、仪器因素和人为因素及生理因素等。结论 规范血常规的操作过程,并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人为因素导致的检测误差,从而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PICC采集血标本在肿瘤化疗患者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采集血标本的痛苦,确保经PICC中取得血标本结果的正确性。方法将PICC置管后肿瘤化疗患者且需要采血的患者20例,采用PICC采血(观察组)和普通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两种方法同时采集血标本,进行实验室血常规、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两组标本结果进行t检验,同时对观察组PICC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无一例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ICC采集血标本检验结果准确,且不增加PICC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采集血标本的痛苦,确保经PICC中取得血标本结果的正确性。方法将PICC置管后肿瘤化疗患者且需要采血的患者20例,采用PICC采血(观察组)和普通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两种方法同时采集血标本,进行实验室血常规、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两组标本结果进行t检验,同时对观察组PICC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无一例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ICC采集血标本检验结果准确.且不增加PICC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随机选取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二者联合应用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提示与血涂片细...  相似文献   

12.
刘喜龙  谢琳瑛 《现代保健》2014,(35):107-108
目的:分析自动血细胞分析血涂片复检规则应用。方法:采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集的680份血标本,采取自动血细胞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观察细胞形态、人工白细胞分类等,遵循国际血细胞复检规则进行评估。结果:采取仪器检测和血涂片镜检680份血标本,指标结果显示,其中真阳性率为15.00%、假阳性率为7.35%、真阴性率为76.92%、假阴性率为0.73%,病情诊断意义的重要参数无假阴性,涂片复检率为22.35%,血液病细胞准确率为100%,无漏检现象。结论:采取合理的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的血涂片复检规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确保检测报告的准确性,提高科室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价值。方法:现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检验科接受的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样本118例分为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的对照组59例和加用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实验组59例,对两组样本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不同方式对两组样本进行检查后,实验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等优点,但检出准确率不如联合血液涂片检查的检出准确率,因而可先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初步检查,再对阳性结果进行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可充分利用二者优点,尽可能缩小人工检验样本数量,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研究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涂片细胞形态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到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涂片形态学检验的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在这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中不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嗜碱性粒细胞以及异常细胞的指标的阳性检出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均能够检验出异常的细胞,但检验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果将两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促进检验准确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显微镜复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根据仪器报警信息、"41条复检规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复检规则,并通过对8060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全血标本的结果分析,评估复检规则的可行性及原因分析。结果符合复检规则的标本21.3%,显微镜镜检结果异常标本占38.2%,共检出异型淋巴细胞5%以上的标本85例,幼稚细胞增多8例,假性血小板(PLT)减少16例,胞浆菌1例,给临床提供了有效的疾病依据;不需要复检的标本中有1.9%的结果异常(即假阴性标本)。结论任何先进的仪器仍无法代替显微镜涂片检查,制定适合自身的复检规则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保证血液细胞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疾病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显微镜复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根据仪器报警信息、“41条复检规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复检规则,并通过对8060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全血标本的结果分析,评估复检规则的可行性及原因分析。结果符合复检规则的标本21.3%,显微镜镜检结果异常标本占38.2%,共检出异型淋巴细胞5%以上的标本85例,幼稚细胞增多8例。假性血小板(PLT)减少16例,胞浆菌1例,给临床提供了有效的疾病依据;不需要复检的标本中有1.9%的结果异常(即假阴性标本)。结论任何先进的仪器仍无法代替显微镜涂片检查,制定适合自身的复检规则有很重-g的临床意义.保证血液细胞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疾病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宫颈刮片、阴道镜及高危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对宫颈癌筛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同时进行宫颈刮片、阴道镜检查及高危HPV检测,对一项或多项异常者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组织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对187例病理结果阳性(CINⅠ、CINⅡ、CINⅢ、宫颈浸润癌)的患者,比较3种方法的检出敏感度。结果:187例病理结果阳性者中,宫颈刮片阳性者114例,敏感度为60.96%;阴道镜阳性者149例,敏感度为79.68%;高危型HPV感染者155例,敏感度为82.89%,3种方法的敏感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筛查及早期诊断应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HPV检测相结合,可以提高检出率,减少假阴性。  相似文献   

18.
李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51-2553
目的制定适合本实验室全血细胞分析显微镜复检规则。方法利用BC550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身的报警系统,参考国内"XE-2100复检协作组"制定的"XE-2100复检规则23条"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暂定复检规则。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对890份住院标本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和推片染色,并进行镜检,对各条暂定规则和仪器提示细胞数量异常和形态异常的报警分别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各暂定规则中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最多的复检规则是仪器出现未成熟细胞、核左移和异型或异常淋巴细胞报警。镜检评估结果为真阳性占标本总数的9.11%,假阳性占5.22%,真阴性占80.84%,假阴性占4.83%。该规则的临床应用镜检率为14.33%。结论制定出的复检规则适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临床工作需求,对于使用五分类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血液实验室,能够减轻复检工作量,降低漏检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及骨髓涂片形态学分析在鉴别血小板增多症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本院初诊的2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4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骨髓涂片的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及骨髓象的形态学描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组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骨髓涂片NAP阳性率及积分均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组,且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组骨髓象形态学分析发现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二系多可检到形态学发育异常。结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联合骨髓象形态学分析有助于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