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是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重点围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一般操作流程,从确定社会资本参与方式、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方案、选择社会投资经营主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对当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与未来水利建设需求相比,仅靠政府投资还难以满足准公益性水利项目建设需求,资金供给存在缺口,吸引广大社会资本参与准公益性水利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准公益性水利项目的特点,分析其吸引社会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总结一些其他行业或者部分水利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的经验,为准公益性水利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为加快破解云南工程性缺水难题,云南省水利厅按照"两手发力、多措并举"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争取落实各级财政性政府投资、用好金融支持水利建设各项信贷政策,建立健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机制,切实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工作,加快构建"财政主导、金融支持、社会融资"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水利供水工程多有城乡供水、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一定的赢利能力。近年来,政府强力推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提高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效率。PPP模式下的水利供水工程项目公司如何组建及运行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实例说明PPP运营模式、社会资本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以及项目公司的组建及运营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水利建设中,政府现阶段公共财政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建立新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引导受益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建设,从而建立起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达到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的目的,除了要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建立各级政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以外,还要进一步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市场运作、多渠道投融资的水利投入机制,同时,还要改善水利建设投资管理模式,加强水利投资的监管,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李国英部长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优化项目安排和投资结构,用好水利中长期贷款等金融信贷资金,推进水利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特许经营、PPP等方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的有关精神,  相似文献   

8.
BT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进入水利建设市场,拓宽了水利投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加快了水利项目实施步伐,扩大了投融资企业市场占有规模。而这一新颖模式目前还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市场运行机制和系统的项目管理体制。文章结合实践,对水利建设BT模式实施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总结经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月12日,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加快解决山丘区特色农业发展用水问题。实施意见确定,"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遵循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县级统筹、乡村实施,民办公助、以奖代补;以及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突出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10.
1 现行水利投融资体制的弊端 水利被列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首位,然而,在投融资方面,却与其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主要表现: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各级财政投资和少量银行贷款。中央政府对地方水利建设投资的绝对额有限,地方政府靠有限的财力搞水利建设力不从心;二是管理方式粗放。水利建设习惯用行政手段运作,前期工作滞后,重视年度投资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综合治水的历史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全国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运用财政贴息加大水利利用信贷资金的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水利投入。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对水利利用外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玉  徐杏  李梅 《人民黄河》2002,24(12):3-4,27
通过对水利利用外资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加入WTO对水利利用外资结构的影响。水利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是世行贷款,主要安排的项目是防洪、灌溉等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甲类项目。加入WTO对水利利用外资结构的影响有:①有利于促进水利利用外资方式及范围的多元化;②水利利用外资区域迅速扩大;③有利于提高水利行业利用民间投资和外资的深度和广度。为克服一些外资投资的不良影响,必须优化水利利用外资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大世行及其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力度;②加大水利利用外资的市场机制运作,规范政策指导;③根据水利产业的投资偏好,选择具体的外资投资主体。水利利用外资应建立在充分利用内资的基础之上,将外资投向建设资金短缺的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效益明显的水利项目上去。加入WTO后,水利行业应以灵活的策略加快对外资流向的引导,真正实现外资在经济活动中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3.
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增强全民的水患意识,着眼于预防,加强防洪建设,要确认水利的商品属性,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水利滚动开发的运行机制,追求水利更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要按照“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构想,走社会集资开发水利之路,增加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产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计划的编制提出了一些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为尽快适应新要求,努力稳定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规模,建议正确把握政策,界定公共财政投资的水利基建范畴;加快前期工作,增加政府投资项目储备:调整结构,把握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的方向和重点;调整思路,努力稳定部门自身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等。  相似文献   

15.
浅议工程总承包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实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不仅可以克服传统平行发包模式投资大、工期长、设计和施工单位协调困难等缺点,更为重要的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推行总承包模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水利水电市场,有利于提高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国际竞争力。分析表明,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建立服务于业主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和提高总承包商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6.
阮锦超 《中国水利》2012,(2):59-60,33
针对宁夏水利投融资现状,分析当前宁夏水利市场融资面临水利项目自身融资能力差、政府核定水价较低、政府投资支持有限以及融资平台主体资金短缺、现金流少、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提出强化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性功能、适当提高经营性项目的收入、提高非公益性水利项目资金比例、支持融资平台进行市场融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加快水利改革、完善水利管理是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必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水利投融资、水价、水生态补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甘肃水利投融资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三年甘肃水利投融资特点,对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社会融资及银行贷款、市县自筹等投资来源和水利投融资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加大水利投入、建立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以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发展,为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利投资和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先要明确各类投资主体在水利投资中的职责定位;针对目前我国水利投资所占比重过低且增长不稳定的状况,需要建立一种水利投资与全社会投资和国有投资同比增长的机制:中央政府不仅要承担水利建设的规划、组织建设的责任,而且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建设资金。除了“水利建设基金”等可用于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财政性资金之外,各级政府要加大“预算内水利事业费”的规模。新建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经济和财务问题,如投入机制、价格机制、运行机制、工程管理体制等的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分析,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指出: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而言要努力开发新技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对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的保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而言则要做好总体规划,并多角度地扩大资金使用额度,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全新的发展之路。这种措施性研究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策略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