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前后,国内学者围绕工程建设是否会导致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播北移扩散、钉螺在北方能否生存繁殖、北移并存活的钉螺能否传播血吸虫病,以及气候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主要在东线工程江苏段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相关区域。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泵站抽引调水的方式及输水河道生态条件不会造成钉螺北移扩散和血吸虫病向北方传播,东线工程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前后监测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蔓延扩散迹象。持续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相关区域钉螺监测可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论证该工程能否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望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巢湖段所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本资料,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用IHA法检测居民血吸虫病抗体;用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船只钉螺携带情况。结果 工程预期设置的两个引水口地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钉螺分布广,人、畜感染重;工程途经的无为县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严重,居民感染率高,且有病牛存在;“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已有钉螺向内河扩散;船只未发现携带钉螺。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工程实施后有可能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北纬31°25’~31°43’、东经117°16’~117°51'之间,是我国5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湖边地区历史上从未有过血吸虫病流行的报道,多次现场调查也未曾发现湖区有钉螺孳生或有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例[1]."引江济淮"工程是将长江水经巢湖引入淮河的一项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有研究表明,该工程建成后,存在引起钉螺和血吸虫病向巢湖扩散蔓延的风险,巢湖湖边地区有可能成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2].为做好巢湖湖边地区血吸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防止因"引江济淮"工程建设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根据《2008~2012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方案》,2010年在巢湖湖边地区开展了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建设实施可能会引 起生态环境变化。 本文对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沿线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进行了概述,重点从钉螺扩散、孳 生等方面对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对血吸虫病传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研究表明,工程引起某些生 态环境变化可能会导致钉螺随调水北移,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向北方扩散蔓延。 因此,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 中,要做好钉螺控制、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环境改造等血防工作,才能降低或消除南水北调工程引起血吸虫 病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和制订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和流行病学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进行评估,以确定预警指标。结果评估研究了53个监测预警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0个。结果表明钉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的主要指标,其中又以钉螺孳生位置最为重要。据此建立了东线工程4个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等级,分别为Ⅰ级:钉螺扩散进入输水河道渠首(一级泵站上);Ⅱ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2°54;′Ⅲ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3°03′或越过金湖站;Ⅳ级:钉螺扩散越过N 33°15′或越过洪泽站。同时确定了4个人畜感染指标为重要的指示性指标。根据各项指标间关系,确定了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结论初步确定了钉螺为主、人畜感染为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和制订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专家咨询法和流行病学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进行评估,以确定预警指标.结果 评估研究了53个监测预警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0个.结果 表明钉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的主要指标,其中又以钉螺孳生位置最为重要.据此建立了东线工程4个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等级,分别为I级:钉螺扩散进入输水河道渠首(一级泵站上);Ⅱ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2°54';Ⅲ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3°03'或越过金湖站;Ⅳ级:钉螺扩散越过N 33°15'或越过洪泽站.同时确定了4个人畜感染指标为重要的指示性指标.根据各项指标间关系,确定了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结论 初步确定了钉螺为主、人畜感染为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西线及洪泽湖区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调查南运西闸至洪泽湖工程布置、洪泽湖沿岸水产养殖、有关水文和调水量等情况,选择金宝航道及洪泽湖监测点开展钉螺和人群血吸虫病监测调查。分析东线工程运西线及洪泽湖区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可能性。结果洪泽湖区缺乏钉螺孳生环境和生态条件;金湖站和洪泽站工程设施不利于钉螺扩散;洪泽湖至金宝航道各级水位呈递降变化,向洪泽湖调水需通过泵站提水。按多年平均计,金宝航道段全年调水量为25.58亿m3,其中枯水期约占75%。2008-2011年金宝航道及洪泽湖区开展钉螺监测调查均未发现钉螺。2008年血清学筛查居民3 088人,血清阳性率为0.29%;2008-2011年血清学筛查水上流动人群4 758人,血清阳性率为2.42%,水上流动人群血清学阳性率明显高于居民(χ2=0.083,P<0.01)。血清阳性者粪检均为阴性。结论洪泽湖区至今仍无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流行,历史上流行血吸虫病的金宝航道区域目前也无血吸虫病再流行的情况发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西线及洪泽湖区不太可能出现钉螺孳生扩散和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钉螺为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干线,经过山东的南四湖和东平湖到达天津。南水北调工程能否引起血吸虫病扩散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巢湖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12年,在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以及当地和外来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14人,未发现阳性。采用IHA法检查流动人口302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1.32%;采用粪检法检查流动人口30人,阳性6人,阳性率为20%。采用粪便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共60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湖区18处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调查面积为53.73hm2,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 49kg,查获其它螺蛳40只,但未发现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引江济淮”工程引起钉螺扩散至巢湖,但在巢湖地区的流动人群中发现有血吸虫病患者,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特点和水工建筑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布置情况,分析工程特点和水源调度方式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现场试验观察硬化河岸、"胸墙"、清(拦)污设施、水泵、消力池等水工建筑防螺作用。结果东线工程东平湖以南将建13级、共34座泵站;江都泵站引河硬化后已连续3年未查获钉螺;泵站前设置的拦污栅和清污机可有效拦截大部分漂浮物而使钉螺失去吸附载体;水泵内复杂的螺旋水流可使钉螺和吸附的漂浮物完全分离;泵站消力池水体可沉淀钉螺,水淹3、6个月钉螺死亡率分别达74%和98%;控制流速在0.2 m/s时,涵闸"胸墙"可完全拦阻漂浮物而有效防止钉螺扩散;东线工程水源由长江、淮河等组成,淮河枯水期多抽调江水,淮河丰水期多用淮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布局特点、水源组成、调度方式及各级泵站和附设水工建筑均不利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北移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引江济巢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论证该工程是否会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引江济巢工程拟选择的白荡湖、菜子湖和凤凰颈引江线路,分别调查每条线路引江段、途经地区和入湖段血吸虫病历史和当前流行状况。结果 2007年引江段现有钉螺面积13.1~327.7hm2,占总面积的92.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1.9%~22.6%,耕牛感染率为3.2%~6.3%;工程渠道途经地区仅菜子湖线路有螺,面积为38.6hm2,占总面积的7.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0.3%~5.2%,耕牛感染率为0~4.2%;工程线路入湖段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结论 3条线路均经过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各线路引江段。结合历史螺情和当前的流行状况,单纯从血吸虫病防治角度出发,白荡湖线路为最佳选择线路。  相似文献   

12.
"引江济淮"工程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论证“引江济淮”工程能否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 方法 调查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包括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居民血清中血吸虫抗体,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现场螺笼放养,定期观察巢湖实验区钉螺的生存繁殖情况,为期1年,同时设立对照区。 结果 工程引水口附近江外滩钉螺密度最高达326只/框。工程途经的无为县、和县钉螺分布广,居民IHA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1%(168/760)和18.6%(3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4%(9/371)和0.2%(2/997)。工程沿线巢湖市居巢区和芜湖市裕溪口地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3%(46/3 598)和10.5%(310/2 960)。在巢湖2个实验区放养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各100只,1年后回收活螺分别为6~189只和20~47只,放养期间查见幼螺;2个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的产卵季节存活率分别为11.3%(6/53)~16.7%(10/60)、 3.0%(1/33)~20.8%(11/53)和4.7%(2/43)~14.7%(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3,0.760,P>0.05; χ2 =0.647,0,P>0.05);光壳钉螺分别为24.1%(14/58)~44.4%(32/72)、 37.8%(17/45)~67.3%(37/55)和86.3%(44/51)~93.1%(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575,5.302,P<0.05;χ2 =56.863,36.218,P<0.05)。产卵季节(放养1个月)的雌螺卵巢含卵量,2个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为5.90±1.64个、3.00±2.41个和4.44±2.65个(t=1.396,1.460,P>0.05);光壳钉螺同地卵巢含卵量为3.52±3.90个、2.92±3.36个和3.42±2.40个(t=0.656,0.20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钉螺可在巢湖环境中存活、繁殖;“引江济淮”工程可引起钉螺扩散,相关地区开始具备血吸虫病传播条件。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方法:按照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策略,于1992-1998年在全省项目地区实施防治规划,并同步进行纵向观察,对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自然感染率、阳性钉螺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实施项目后,流行范围大幅压缩,34个项目县(市、区)中,先后有16个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14个未控制流行;项目地区流行人口减少了59.85%;人群感染率下降48.10%,家畜(牛)感染率下降51.85%;而易感染地带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上升,特别是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上升了111.08%和93.71%;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明显较内陆、山区严重。结论: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实施后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沿江地区尚未能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项目结束后,如果防治措施有所放松,将会出现疫情反弹,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9年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1992-2000年湖南省实话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防治成果。方法 疫区以行政村为单位,按居民感染率分为高、中、低三层,针对不同的层次,相应地采用吡喹酮人、畜化疗为主,辅以健康教育及环改灭螺防治策略;每年选择50个不同层次流行村为流动疾病监测点,进行疝情监测。结果 项目开始时全省35个流行县(市、区、农场)、471个流行乡,至2000年,先后有8个县(农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有25个县、300个乡(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高度流行村由762个,减少到271个,中度流行村由1728个,减少到1053个,低度流行村由1447个,增加到2716个;居民感染率由11.59%下降至5.64%。结论 项目的实施使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有较大幅度降低,取得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巢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动态变化,为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2008-2010年在巢湖东南沿岸的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在通江河道调查钉螺扩散情况;采用螺笼放养法,对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2008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当地居民301人,未发现阳性者;2008-2010年分别检测渔、船民等流动人口321、362人和306人,阳性率分别为3.74%、4.97%和2.94%;对血检阳性者进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66.67%、50%和55.56%。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分别检测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91头和92头,均未发现阳性。在危险地带共调查97.8hm^2,可疑环境调查193.62hm^2,均未发现钉螺;钉螺扩散调查表明,钉螺可通过漂浮物携带方式向巢湖扩散;现场放养实验表明,钉螺不仅可在巢湖生存,而且可以产卵繁殖。结论巢湖地区已发现血吸虫病输入性传染源;外源性钉螺向巢湖扩散并在湖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加强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与管理,并阻止钉螺向巢湖扩散,以降低血吸虫病在该地区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对钉螺北移的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前后调水量、水流、水位资料,比较分析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及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结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比江水北调现状计划增加抽江水量38亿m3,增调水量主要在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增调水量占78.51%~92.36%。一期工程输水规模扩大,但输水河道输水水位基本不变。夹江、芒稻河等水源河道钉螺面积为255.96hm2,阳性钉螺面积为8.27hm2;输水河道钉螺面积为2.09hm2。GPS定位调查表明输水河道钉螺局限分布在里运河高邮段,西岸钉螺分布北端位于北纬32°54.076′,东岸钉螺分布北端位于北纬32°53.293′。结论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枯水期调水量增加,避让了汛期钉螺漂流扩散的风险;冬春季输水河道长时间维持高水位可抑制钉螺的繁殖,因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未明显增加钉螺漂流北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2006-2008年甘肃省高氟水源及不同生态类型区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掌握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所属生态类型区及高氟水源分布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6-2008年,调查项目县(区)村民定居点生态及饮用水源情况.在各项目县(区)病区村开展即时饮用水源水氟筛查,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选取水源水5份,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水氟.结果 共在45个县进行了筛查,在41个县筛查出超标水样7174份,占29.84%(7174/20 241),分布在1524个村,占31.62%(1524/4819),其中28个县有>2.0 mg/L的水样检出,9个县的30个村有>4.0 mg/L的水样检出.按超标水样和有超标水样的村比率从低到高排序,均为甘南高原草原草甸区<荒漠区<河西走廊戈壁区<黄土高原丘陵区<黄土高原沟壑区.结论 不同生态类型区内居民所面临的饮用水问题不同,应合理规划和分类指导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分布及其对调水安全的影响。方法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东线工程源头地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选择江都水利枢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钉螺扩散。结果2006-2009年东线工程源头地区查出钉螺面积分别为256.11、184.55、164.92hm2和121.1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8.3、1.0、1.0hm^2和0hm^2;活螺密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GoogleEarth地图显示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夹江和芒稻河。对江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发现局限性低密度扩散钉螺,分析原因为引河疏浚工程建筑垃圾携带所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存在钉螺扩散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长期开展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潜江境内沿线血吸虫病疫情及相关流行因素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工程区沿线有流行村33个,非流行村48个,流行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42%和0.68%。流行村现有钉螺面积17.28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043只/0.1m^2,非流行村未发现钉螺。结论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应长期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对相邻的兴隆河、汉南河等水系进行改造,从源头上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