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六典》云 :“桑钦 〔 2〕《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 ,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3〕《唐六典》在《水经》所引的百三十七条大河中 ,只着重提出“江河在焉”。《礼记·王制》说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 ,四渎视诸侯。”说明古代天子所祭的大川是“四渎”。何谓“四渎” ?《尔雅·释水》有明确解释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 ,发源注海者也。”所以“四渎”指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除了《唐六典》所说的长江、黄河以外 ,还包括淮河与济水。《水经注》卷一《河水》也引《风俗通》说 :“江…  相似文献   

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鵩鸟赋》云:“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集解》引李奇说:“或或,东西也。”按李奇是以上文“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来释此文,意谓众人东西趋利也。未得其解。或或,亦作“惑惑”,《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  相似文献   

3.
力之 《云梦学刊》2002,23(4):10-12
不论从横的层面看,还是从纵的角度说,《涉江》中的“伍子”都只能是“伍子胥”而断不会是伍奢,即王逸之说确然无误。另外,《惜往日》与《悲回风》说到“子胥”这对证《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有意义,而对证明其所自出的作品是否屈原作无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家与《中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庸》的作者与成书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礼类著录《中庸说》二篇,未题撰者。《礼记》中有《中庸》篇,是否即子思所作之《中庸》,木明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于《中庸》篇题之下引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极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可以看出,汉代学者郑玄,唐代学者孔颖达、陆德明均认为《礼记》中之《中庸》为子思所著。至宋代,理学家以构建儒学纯哲学和儒学本体论的需要,特别推崇《中庸》。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相似文献   

5.
《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 ,十二月舆梁成 ,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 ,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 ,每人而悦之 ,日亦不足矣。’”在这一段话中出现了“听政”、“为政”、“平其政”等词语 ,赵岐认为这三个词词义相近 ,都与审理诉讼案件有关。他在注释“子产听郑国之政”时说 :“为政 ,听讼也。”在注释“为政者”时又说“君子为国家平治政事刑法 ,使无违失。”可见他认为“听政”与“为政”同义。同样一个“为政”在同一段话里居然有着不同的含义 ,即…  相似文献   

6.
“山鬼”漫议黄震云,蒋成德《楚辞·九歌》中有《山鬼》一篇,关于“山鬼”,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庄子》曰:‘山有,。楚人所饲,岂此类乎?”只是一种猜测。《山带阁注楚辞》卷二干脆说是鬼的一种,颇为省事。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以为是孔子说的木客,也就是...  相似文献   

7.
《陈涉世家》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文章开头一段叙述了陈涉的出身和抱负: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志。’拥者笑而应日:“若为佣新,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磋乎,核各安知鸿鹅之志哉!”其中的“相”字,语文教材没有注释。也有的选本不释“相”字,而是串解“苟宜贵,无相忘”一句,说这句的意思是“咱们中间,如果将来有谁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这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代表。陈永汉主编的《史记全译》译为:“要是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咱们一起干过活呀!”发表于(语文教学通…  相似文献   

8.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2,(3):128-128
王国维《杂感》诗:“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王静安诗”云: “‘敷水条山’四字,亦疑节取放翁《东篱》诗: ‘每因清梦游敷水,自觉前身隐华山’,以平仄故,易‘华山’为‘条山’。然‘敷水华山’乃成语,唐于邺《题华山麻阳处士所居》即云:‘冰破听敷水,雪晴看华山。’”又,〔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引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下之说,谓华山之“华”,不当为去声。又云:“《水经注》卷十…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集》补校近读《全宋诗·司马光集》,并与《宋百家诗存·传家集》复核,偶有不同,特补校如次:《和兴宗夜直听雨》:“茫冻雨来—……倚厌久立。”《传家集》“茫”作“茫茫”,“倚”作“跛倚”。《和端式十题·汀洲》:“秋江澹荡”。《传家集》作“秋江新澹荡”。《秋意呈邻几吴冲》,《传家集》作《秋意是江邻几卿》。《同子骏题和乐亭》:“春禽晴朝。”《传家集》作《同鲜于子骏题和乐亭》;“”作“弄”;末四句阙《同景仁寄修书诸同舍》,“景仁”《传家集》作“范景仁”。《得菊并诗》:“黄花小和烟……同来更得诗句兼。…  相似文献   

10.
宋严羽《沧浪诗话》提出诗歌创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种理论历来备受责难批评,冯班《严氏纠谬》驳他说:“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乎?”何焯也说:“刘后村有云,‘诗人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此论足使羽辈结舌。”(《严氏纠谬评语》)他们都误解不落言筌为不用文字语言。这种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殆成定论。  相似文献   

11.
墨子政治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军事工程师。他的思想是百科全书式的,涉及到当时的各个学科和不同的领域。本文将从墨子贤人治国论、君主集权制等方面探讨墨子的政治思想。一、贤人治国论(尚贤)1.尚贤之义与贤人标准。"尚贤"是墨子政治思想中的第一个重要论题。"尚",《苟子》杨注作"上";毕沅云:"尚与上同。"①孙让同之②。《说文》云:"贤,多才也。"《五篇》云:"贤,有善行也。"贤人,用墨子的话来说就是"贤良之士",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的人。…  相似文献   

12.
风诗新解(五)晏方竹竿、羔裘《竹竿》序云:“卫女思归也。适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者也。”照这样说起来,“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的“尔”该指卫国的了,但国岂可“致”呢。郑玄解两句云:“我岂不思与君子为室家乎,君子疏远己,己无由致此道。”不知从何处拉一“...  相似文献   

13.
古典名著笺注今译商兑二题相隆本“赋颂”犹之“赋”与“颂”乎《文心雕龙·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消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倍旧章矣。”周振甫先生《文心雕龙今译》译为:“……这时赋和颂首先得到发展,所以比喻手法象风起...  相似文献   

14.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王逸《章句》云:“奇,异也。或曰:奇服,好服也。”又道:“言己少好奇伟之服,……”历代学者皆承王氏旧说。笔者认为“奇服”乃“长服”,其内涵是指“长”和“高”的服饰。众所周知,屈原喜欢高冠长剑,且至老不衰。《涉江》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云“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是其证。下面可从两方面论证:第一、“奇”原有”长”和“高”义。《战国策·秦策》:“辩言伟服”。高诱注:“伟,奇也。”玄应《一切经音义·那先比邱经音义》:“《淮南》曰:“屈奇之服。’许叔重曰:‘奇,长也。”《六韬》:“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奇”“伟”互文,可见“奇”确有“长”和“高”的意思。所以,“奇服”是指“长”和“高”的服饰,亦即下文长铗陆离,切云崔嵬之服。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说:“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古文观止》云:“观人风,谓观民俗之善恶也。”《辞源》释“人风”为“民风、民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第五册语文教材则解释道:“‘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作‘人’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注评》亦作如是说。对上述说法,我们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僖15 P365)杨注:杜注“先君败德非筮数所生”,乃得其意。洪亮吉诂云“及可数乎,犹言数可及乎, 盖倒字法也”,乃得其解。顾炎武《补正》云“解以数为象数之数,恐非。言先君之败德 , 及今言之,岂可悉数乎?”以“及今言之”解及,增字为训,既可商,而解数为计算,于文 义虽可通,但与上文物、象、滋、数之意毫无联系,断为两橛,恐非传旨,至《释文》以“ 先君之败德及”为句,俞 《平议》从而为之辞,谓“韩简之意,谓先君之败德 矣,不可 胜数也”云云,尤不近理。按:诸家解“及”,皆非。徐仁甫《广释…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无为”是老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后者却未受到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无为”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然而它的精神,却渗透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的形象是极为崇高的。如《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以仁圣自居,却推尊尧舜能达到仁圣的境界。孔子如此推崇尧舜,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可见孔子对“无为而治”也是崇尚的。  相似文献   

19.
《史记·陈涉世家》云:“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高祖本纪》也有“号为张楚”一语。有的读物据此把陈涉起义所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张楚政权”,或“张楚国”;相应地把陈涉称为“张楚王”。似可值得商榷。应当看到,《史记》对陈涉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有时只称“楚”。如《陈涉世家》叙  相似文献   

20.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李涉《润州听暮角》这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七绝,诗句清新自然,音韵悠长,是一篇情景俱佳之作。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选录了这首诗歌,(见下册p236)但是对诗中“海门”的注释却失于考虑,影响了对诗的正确理解。注者说“海门”是今江苏省海门县。这首诗是写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怎么作者居然看到大雁飞到离镇江数百里的海门县去了呢?其实,孟浩然就说过:“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扬子津望京口》)李白也说;“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焦山望松寥山》)这里的夷山、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