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大豆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1973-2017年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归纳出山西省大豆品种的祖先亲本和骨干亲本。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主要来源于晋豆1号、晋豆19和徐豆1号三大家族。84份大豆品种基因库源于110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110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有39个。核遗传贡献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有大白麻,其次是滨海大白花、铜山天鹅蛋、Mamatan等16个种质。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大白麻,其次是丹66-12、京谷玉。山西省育成的84个大豆品种中,形成系谱的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80.95%。晋豆1号作为亲本育成36个大豆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42.9%,为山西省大豆育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主要谷子品种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金 《杂粮作物》2007,27(5):343-344
辽宁省自开展谷子有性杂交育种以来,已育出很多高产、优质、多抗的谷子新品种。通过对辽宁省谷子品种遗传基础的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谷子育种的骨干亲本先后经历齐头白、铁谷1号、日本60日、晚猫爪粘、日本132、昭农21、夏谷矮88等的变化过程,对上述骨干亲本的系谱进一步追踪发现,含有齐头白血缘的品种占40%左右、含铁谷1血缘的品种占30%左右。这说明辽宁省育成的谷子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导致育成品种抗性脆弱,产量和品质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品种资源研究,广泛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亲本材料的创新,并不断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获奖大豆品种黑河3号、合丰25号和绥农14号的系谱分析,归纳出获奖大豆品种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总结了这些亲本的来源和类型,梳理出获奖品种培育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配上的共同特点,分析了获奖品种在亲本选配上的方法,直接亲本对获奖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获奖品种比普通品种含有较多的祖先亲本血缘,遗传基础比较丰富,新育成的获奖品种比早期育成品种更加拓宽了遗传基础。对大豆杂交亲本选配和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有重要的预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追溯品种系谱可以揭示品种演变特点,总结亲本选配经验,并指导育种实践。对1983~2010年北京育种单位育成90个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共来源于10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25个细胞质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11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国内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黄淮,国外祖先亲本来源于美国。21个祖先亲本累积核贡献大、衍生品种多,为核心祖先亲本。随着时间推移,现有育成品种作为亲本利用的趋势在增加。相较而言,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山东花生育种亲本的创新及其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山东省育成花生品种的系谱分析,肯定了选育的新品种在生产上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由于利用的亲本遗传基础狭窄,血缘关系较近,要想进一步选育出高产、抗病、品质好的优良品种,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根据育种目标,创新花生的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6.
“凤交66-12”长花序大豆作为大豆新类型,其花序长度是当前国内外最长的,并是稳定的,可遗传,可利用的。它的选育成功进一步丰富了大豆种质资源基因库,是大豆育种史上的一次创新,以其为亲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丹豆5号,8号,9号等高产,优质大豆 品种为我国大豆育种工作及大豆生产的增产增效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为给大豆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依据,对河南省1985-2020年育成的132个大豆品种进行系谱追溯,系统分析其育种方式、亲本组成、细胞核、细胞质遗传贡献率,并归纳骨干亲本.结果表明:常规杂交是河南省大豆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占参试品种的85.5%.132个品种共有185个细胞核遗传的原始亲本,核遗传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是齐黄1号,其次是沁阳水白豆和野岗1号;共59个细胞质遗传的原始亲本,遗传率最高的是郑80024-10.常被用作育成大豆品种直接亲本的有濮豆6018、郑9805、郑59、开豆4号和周豆23.根据衍生品种数归纳出6个骨干亲本,包括豫豆2号、豫豆3号、豫豆10号、豫豆18和豫豆22.其中豫豆2号作为亲本衍生出57个大豆品种,占参试育成大豆品种的43.2%,为河南省大豆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花生品种丰富,类型齐全,是进行花生品种改良的重要材料。用狮头企,伏花生等优良亲本材料及含有它们血缘关系的材料选育出了一大批高产,优质花生品种,促进了花生生产和科研的发展。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花生育种很难有重大突破,今后应注意扩大亲本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优异品种选育效率,本研究对广西已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系谱进行追溯,分析其亲本组配方式、地理来源及细胞核(质)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来源于4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17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9.42 %(58.98%)、45.75 %(38.46%)和14.83 %(2.56%);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本地及生态条件相近的我国南方、巴西和美国。春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北京,夏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上海;2006年以来,96%的大豆育成品种是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亲本组配而成;归纳出靖西早黄豆等8个核心春大豆祖先亲本,平果豆等5个夏大豆核心祖先亲本。广西大豆育成品种核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对提高大豆高产优质育种水平非常重要,1991年我所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引入一批国外品种,经在哈尔滨黑龙江省农科院试种及主要特征、特性的观察结果有二个品种表现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棉花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缺少纤维优质和抗病品种等问题,利用海岛棉、陆地棉及野生棉进行棉属种间远缘杂交培育而成遗传基础丰富、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冀棉25。冀棉25是重要的棉花种质资源,它的育成克服了远缘杂交障碍,拓宽了品种遗传基础,作为亲本培育出24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棉花品种,其中,纤维品质Ⅰ型品种1个,Ⅱ型品种4个,高抗枯萎病品种12个。启示育种工作者:远缘杂交是拓宽作物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品种遗传基础丰富,利用效率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黑龙江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规律,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大豆品种牡试6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品种的亲本血缘特点和遗传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牡试6号是通过四粒黄细胞质遗传的,具体选育过程: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交5501-3→绥农3号→绥农4号→绥81-242→黑农40→黑农48→牡试6号。细胞核由祖先亲本ZYD355野生豆、十胜长叶、嫩78631-5、四粒黄、金元、五顶珠、白眉、克山四粒荚、平地黄、Amsoy、Anoka、小粒黄、永丰豆、通州小黄豆、熊岳小黄豆、佳木斯突荚子、柳叶齐和东农20共同提供,核遗传贡献率分别是:25.00%、18.74%、12.50%、6.58%、6.58%、6.25%、3.14%、3.14%、3.14%、3.13%、3.13%、1.95%、1.56%、1.56%、1.19%、0.98%、0.78%、0.39%。牡试6号高度聚合了东北大豆核心种质的优良基因,经过大豆杂交重组基因,具有高产高蛋白的遗传基础潜力,其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的研究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种质在山东大豆品种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间的地理远缘杂交对拓宽种质的遗传基础,扩大变异范围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山东省引用国内外种质的分析及育成推广品种的系谱分析,概述了国内外种质在山东的表现特点及对山东大豆改良的作用,阐述了大豆育种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豆需求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产量、多抗性、优质大豆品种迫在眉睫。然而受生态条件的限制,优质大豆种质资源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而且大豆自然变异过程繁琐且漫长,仅依靠大豆自发突变获得优质遗传材料十分困难,因此利用诱变技术创制优质、高产、多抗新种质是发展大豆产业的有效手段之一。诱变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基因变异频率,扩大育种选择范围,高通量筛选有益突变,促进优良性状重组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性状丰富的突变体,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广泛应用于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本文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的原理、种类及特点,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大豆种质创新中常用的诱变方法和技术优势,展望未来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为大豆育种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5.
绥农10号是以绥农4号为母本,铁751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等突出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为明确绥农10号在改良创新过程中作为重要亲本的作用,本研究追溯品种亲本系谱来源,分析亲本系谱组成与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绥农10号的细胞质传递过程为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绥农3号→绥农4号→绥农10号。绥农10号的细胞核来源较为广泛,为拓宽遗传基础奠定了基础,主要来源于四粒黄、金元、小粒黄、白眉、克山四粒荚、东农育成品系、小金黄、铁荚四粒黄、嘟噜豆、熊岳小粒黄等祖先亲本,其细胞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8.60%、5.47%、15.63%、4.69%、6.25%、3.13%、6.25%、6.25%和6.25%。以绥农10号作为种质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品种51个,其中作为母本育成品种22个,作为父本育成品种8个,间接利用育成品种21个。由此可见绥农10号既是优良品种又是大豆种质改良创新的重要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时双丰系列甜菜多倍体品种的种性介绍及其系谱分析,揭示了双丰系列多倍体品种的遗传构成和血缘来源,双丰多倍体品种共有12个,参与亲本形成的血缘共有7个。利用天然多交逐级改良种性的逐级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技术构成了双丰系列多倍体的育种特色,建立平衡群体和改良平衡群体是双丰系列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疆海岛棉自育品种的系谱及主要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南疆自育的海岛棉品种系谱及主要性状演变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基础很狭窄,育种方法的演变趋势与其它作物育种方法相一致;主要性状如比强度已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抗病性已有突破性进展;选早熟、丰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的、适宜机采的中长绒及超级长绒的海岛棉品种是目前及将来建立优质棉基地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8.
对河南省1985—1997年审定推广的25个大豆品种,从产量、品质、生育期、遗传基础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品种的特定利用价值;用系谱追踪法,得出了25个品种的遗传基础基本来源于27个原始材料的遗传基因,遗传基础狭窄、有用资源匮乏是影响河南省大豆育种水平上台阶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等编著的《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1923—2005)》一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简述中国大豆育种进展的基础上,汇集了1923—2005年期间中国育成的1 300个大豆品种的地理来源、特征、特性及其系谱,追溯了其祖先亲本的地理来源及由其衍生品种的系谱树,分析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特点、细胞核和细胞质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双丰系列甜菜二倍体品种的种性介绍及其系谱分析,揭示了双丰系列二倍体品种的血缘组成。截止目前为止,共育成16个双丰系列二倍体品种,参与其亲本构成的血缘共有9个。天然多交的综合种合成和雄性不育利用的单交种组合配制是双丰系列甜菜二倍体品种选育的主要技术路线。丰富的遗传构成和血缘来源奠定了双丰系列二倍体品种的“适应性广、稳定性强”的基固基础。逐级杂种优势利用和创造改良平衡群体是双丰系列甜菜品种的育种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