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功能性便秘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和肛门直肠功能可分为三类: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须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对于功能性便秘,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在治疗上采取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调整及合理选择药物等,生物反馈治疗是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首选治疗,而外科手术可能对部分严重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便秘的类型很多,分型复杂,国内和国际上分型也不完全一致。国内目前仍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constipation,C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以及混合性便秘。2008年国外出版的罗马Ⅲ的便秘诊治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便困难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类型较多,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盆底疝、会阴下降、内括约肌失弛缓、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7种类型。外科手术涉及的是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盆底疝。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并向年轻化发展。正确的分型对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对功能性便秘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病史6个月-30年不等。应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进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计算传输指数(TI)和结肠排出率;同时结合盆底肌电图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结果:结肠通过时间检查显示20例患者为出口梗阻型便秘,12例为慢传输型便秘。盆底肌电图检查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有4例存在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结论:采用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可对功能性便秘作出分型,方法简便易行且无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22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给予针灸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62例: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比2组疗效、排便情况、小便情况、盆底表面肌电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排便情况、小便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主要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针灸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出口梗阻型便秘进行辨证施治,较单纯生物反馈疗法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硕  王燕  卜范峰 《山东医药》2014,(41):104-106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其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学者Wasserman提出。也有人称耻骨直肠肌肥厚症,是因耻骨直肠肌纤维粗大、肌组织肥厚,引起盆底出口梗阻,进而导致进行性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1]。过去治疗这类疾病通常依靠药物。  相似文献   

6.
马成  姜? 《山东医药》2001,41(19):51-52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 ,部分便秘患者多年得不到正确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客观检查侬据。目前一般将顽固性便秘分为两型 :1结肠排空障碍型 :常见原因有痉挛性结肠、结肠迟缓无力、结肠易激综合征、部分结肠冗长、先天性巨结肠、继发性巨结肠等。 2出口梗阻型 (亦称直肠排空障碍型 ) ;该型顽固性便秘较为常见。常见病因有直肠前突症(RC)、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内套叠、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耻骨直肠肌肥厚等。排粪造影是对排粪异常进行病因诊断的一种动静态结合的检查方法 ,能显示肛管直肠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异常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便秘,特别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及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排便造影认为是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患者利用CT扫描,并结合临床特别是手术观察,进行分析且与20名正常人检查情况作对照.结果20名正常人肛直角(ARA)静坐相103°±8.3°,力排相为112°±11.5°,较静坐相明显增大.30例PRS患者中17例ARA静坐相为98°±5.6°,力排相为89°±3.7°,较静坐相明显减小,且伴有耻骨直肠压迹(PRMI).PRMI宽度2.4cm±0.7cm,深度1.2cm±0.3cm.而另外13例静坐力排时ARA均无变化,为90°±6.5°,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30例PRS患者耻骨直肠肌厚度为5.6mm±1.8mm,20例正常人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为2.4mm±0.6mm(P<0.01).而与手术所见耻骨直肠肌厚度无明显差异结论耻骨直肠肌及周围肌肉组织的过于肥厚或瘢痕化形成,或痉挛压迫等所致使肛直角变小,排便时出现“搁架征”使大便难以顺流而下是便秘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简单的肛门后方切扩术则可能是这种便秘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混合型便秘(MC)是一种同时有慢传输型便秘(STC)和出口梗阻型便秘(OCC)临床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由于MC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的诊断方式、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治疗效果欠佳,常称之为顽固性便秘。本文就近年来发表的有关MC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现况文献进行综述,为MC临床诊治寻找新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伊托必利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84例慢性便秘患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分型(STC、OOC、MTC),并应用伊托必利治疗2周,观察疗效。结果①应用伊托必利治疗慢性便秘患者2周后胃肠传输时间(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GITT)缩短;②应用伊托必利治疗2周后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及感觉功能无显著性差异。③应用伊托必利治疗慢性便秘患者2周后,STC组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OOC组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无变化,MTC组排便频率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其余较治疗前无变化。结论应用伊托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较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便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正>功能性便秘依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及动力障碍问题可以分为慢性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及混合性便秘。OOC以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大便干燥或不干燥亦难排出为主证~([1]),占慢性便秘的60%左右,本文就其近10年来关于OCC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OOC治疗方法1.1一般治疗(1)心理疗法: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与便秘的发病明显相关~([2])。只有让患者与医师之间建立良好的  相似文献   

11.
出口梗阻型便秘手术后应用六味安消胶囊18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慢性功能性便秘目前国际上多依据结肠动力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慢运输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和混合型便秘(CSOC)。这3型便秘治疗方法由最早服泻药到后来的手术治疗直至现在的手术加术后口服药物调整结肠动力。现将我科自承担2001年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梗阻型慢性顽固性便秘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来,主要对FOOC和CSOC采用手术加术后口服邦消安牌六味安消胶囊的181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便秘型和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直肠动力,直肠感觉功能.方法 对IBS便秘型患者52例和功能性便秘患者48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并做结肠传输试验.同时选择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 IBS便秘型组和功能性便秘组与对照组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IBS便秘型组初感阈值及排便阈值(75.00±34.04 ml,117.31±37.60 ml)较正常对照(97.14±20.54 ml,138.57±19.94 ml)明显降低.功能性便秘组排便阈值及最大耐受阈值(187.92 ±68.62 ml,252.5±93.40ml)较正常对照组(138.57±19.94 ml,181.43±18.34 ml)明显升高.IBS便秘型组各项感觉阈值较功能性便秘组均明显降低.功能性便秘组较IBS便秘型组患者结肠传输试验符合出口梗阻的比例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BS便秘型直肠感觉过敏,功能性便秘直肠感觉迟钝.  相似文献   

13.
在晚近胃肠动力学的研究中 ,医学界趋于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 (Slowtransitconstipation ,STC)、出口梗阻型便秘和两者的混合型便秘。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作为一个症状而存在于某种疾病当中的 ,它多与盆底疾病相关 ,应用排便造影、肛门直肠测压和电生理检查 ,可明确诊断。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排便功能失调的解决 ,便秘症状可相应缓解。除了上述容易通过容积性泻药治疗的和可治性肛门直肠疾病 ,剩下的则就是怀疑结肠动力受损所引起的结肠传输功能异常 ,即结肠无力 ,使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的便秘 ,即STC…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观察老年女性在静息、Valsalva和缩肛时的肛提肌裂孔和耻骨内脏肌的变化,为老年女性的盆底形态学观察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方法。方法用经阴道三维超声技术对65例老年女性进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获得盆底横断面声像图,观察肛提肌裂孔在静息、Valsalva和缩肛时的形态改变并进行参数测量。分别测量肛提肌裂孔横径(N)、前后径(M)、面积(A)、耻骨内脏肌厚度(C)和肛提肌左右支的夹角(γ)。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肛提肌裂孔的结构,POP组,SUI组静息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老年女性的盆底解剖结构;可用于评估耻骨内脏肌功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其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5.
复方角菜酸酯调节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秘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其中功能性便秘(FC)约占50%.根据排便动力学特点,FC分为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和混合型(MC).本文观察了复方角菜酸酯对不同类型FC患者疗效及对肛管直肠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便秘小鼠结肠肌的电生理变化。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对小鼠进行灌胃建立便秘模型,然后测定其小肠结肠段的肌电,并分析其电生理活动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便秘组慢波肌电频率明显增快(P<0.01);结肠肌电慢波频率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大(P<0.01);结肠肌电慢波振幅明显减少(P<0.01);结肠肌电慢波振幅变异系数明显增大(P<0.01)。结论便秘小鼠结肠肌电慢波频率及振幅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导致结肠传输减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结肠运输试验对慢性便秘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便秘专科门诊诊治的慢性便秘患者52例,对52例不同程度排便困难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改良结肠运输试验,即在禁食促排便药物72 h后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6 h和72 h后再分别拍摄腹部平片,观察钡剂在肠道残留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分类并予以相关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未见胃肠道器质性病变。7 h后,10例健康对照者肠道内无钡剂残留,39例患者钡剂残留在结肠(诊断为慢传输型),5例患者钡剂残留在直肠(诊断为出口梗阻型),而8例患者钡剂残留在结直肠内(诊断为混合型)。所有患者予以促结肠动力药物普芦卡必利(2 mg/d)±乳果糖(30 mg/d)治疗,其中1例慢传输型患者、1例出口梗阻型患者和8例混合型患者无效,予以施行腹腔镜下金陵术治愈。 结论改良结肠运输试验对慢性便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不同便秘类型的鉴别及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慢性便秘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之一,而慢传输型便秘是各类型慢性便秘中最难治疗的,慢传输型便秘以结肠传输延迟为特征,无出口梗阻,当药物难以治疗后,则需要结肠切除术或次全切术。慢传输型便秘病因机制复杂,致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研究主要集中于肠道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胃肠Cajal间质细胞改变、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的异常、肠内液体吸收等的影响。现在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蓬勃发展,有希望为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FBD)的分类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其中肠易激综合征伴便秘、功能性便秘及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均可有便秘症状。通常将慢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亦称排便困难型)和混合型(MIX)。促动力药物仅用于慢传输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目前促动力药物多为与5-HT有关的特异性激动剂与拮抗剂,其他促动力药物如胆囊收缩素拮抗剂临床上应用较少。15-HT3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广泛存在于肠神经元中,特别是肠道局部含P物质的传入神经元中。5-HT3受体不仅存在于迷走传入神经,而且也存在于内脏伤…  相似文献   

20.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淑慧  丁克 《山东医药》2001,41(21):58-59
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目前尚无十分精确的定义 ,一般包含以下三组症状 :1排便次数减少 ;2排便困难症候群 ,如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完全感、便后下坠感以及由此所致的排便时间延长等 ;3大便性状改变 ,如变硬、变细、量少等 [1 ] 。从动力学异常的角度将便秘分为三类 ,即结肠无力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其中出口梗阻型便秘 (OOC)的研究近年来倍受重视 ,在许多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现将 OOC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1 病因、病理及分类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 ,称为OOC。因其梗阻性改变只有在排便过程中才明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