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近年来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认为天津产业结构的“高碳锁定效应”仍较明显。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提出了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是加强增量控制,产业增量向第三产业倾斜,逐步“减工业化”;工业增量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逐步“降重工业化”;严格限制新增高耗能产业项目,从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对贫富差距量化评价的重要工具.文章从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内涵出发,将基尼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应用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以全国各地区的能源消耗分配为例,应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对能源消费强度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以绿色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绘制各影响因素的洛伦茨曲线,计算出中国2006年的能源消耗基尼系数,根据基尼系数和绿色贡献系数对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饭店业节能减排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制高点.绿色饭店创建浪潮在上世纪末的兴起,以其管理优势而备受业界推崇.同时节能减排是创建绿色饭店的必由之路,因此,饭店要倡导节能减排,积极探索节能减排途经并创建绿色饭店,这是饭店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点后,对低碳经济的定义、特征、要素和科学内涵等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3大特征。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发展低碳经济有低碳社会、低碳市场、低碳产业3个切入点。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科学教育、资源环境、工业发展7个准则层以及30个指标层设计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融合两阶段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构建融合多指标信息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2)我国城市低碳发展力度受相关政策影响,科学可行的政策对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具有强大导向作用以及推力,促使其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十一五"以来,随着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推进,社会节能环保服务需求逐渐增多,为节能环保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长期以来,服务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一方面拥有先进技术的研发企业找不到市场,另一方面具有急切治理需求的排污企业找不对技术。为破解卜述技术推广转化中的难题,突破制约污染治理成本效益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天津市环保局及滨海新区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滨海新区搭建起集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咨询、设计、监测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天津节能环保技术超市",超市充分利用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将先进实用和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聚集在一起,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国际化的供需双方沟通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认为提倡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建立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第一,生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终点,最终消费而不是生产才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根本原因;第二,生产虽然为生活消费提供物质条件,但是生活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并具有决定意义;第三,全球已有70亿人口,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巨大,在发达国家已占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领域;第四,从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碳排放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生活消费的碳排放比重将呈上升的趋势。可见,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为此,首先要科学地界定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外对于低碳生活方式尚无公允的定义,研究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一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作者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一个复合系统,为此,突破单一角度的研究方法,探索性地运用系统论整体的综合分析方法,指出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生产方式紧密关联,同属于低碳经济大系统,并以生态环境为载体具有开放性。其本质属性是低碳排放。其内部结构具有价值层面、目标层面、操作层面。在价值层面,它体现为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在目标层面,它将环境质量纳入生活质量之中,以可持续性为终极目标;在操作层面,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这种多属性的内涵,使其具有较宽的外延域。正确认识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有利于把握宣传和推行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树立生态价值观,建立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控制气候升温。这些见解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中国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2011—2014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受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率、老龄化率、受教育程度各驱动因素作用的空间差异性。通过研究各省市生活能源消费的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状态,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生活节能目标和寻找多元化的节能途径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城镇化及受教育程度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产生正向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及老龄化率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且生活能源消费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城镇化率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老龄化率。因此,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需根据各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及其空间差异,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别化的能源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城镇化中能源回弹效应的消极影响,引导和激励居民绿色能源消费,缓解人口规模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和城镇化对生活节能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电力行业是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其减排成效是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关键。文章基于各省(市、自治区)能源平衡表,采用"自下而上"排放因子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2006—2014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进行了核算。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从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的省域特征,对省域氮氧化物排放特征进行类群划分,以期为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分区域减排政策、途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排放总量来看,2006—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62%;从人均排放的绝对量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和经济发达省域电力行业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高;从排放强度绝对量来看,中西部省域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东部发达省域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低,且中东部省域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下降较快,西部省份下降较慢;从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来看,大部分省域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经济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低,欠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高。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减排政策、途径和措施应充分考虑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导向中,由始至终贯穿了节能减排的主旨,体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近日,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勇副总工程师就"如何理解节能减排"、"碳减排的重要性"及天津市环科院近期在低碳发展领域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等内容接受了本刊编辑部的专访,谈了自己的看法: 问:如何理解节能减排,二者之...  相似文献   

11.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s facing humanity;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addressing this issue. Building a low-carbon city has been pursued by people with a high degree of enthusiasm in China. Different from act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distinct from practi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ities should be placed on diverse concerns. Taking Suzhou of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as a case city, this paper adopts a scenario analysis approach to explore strategic focal points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city. Within this transition, we mainly focus on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from two factors-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Scenario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case of no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bsolute emission reductions; 2) technologies involved in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of basic service sectors should be highly emphasized in local planning; 3) in comparison with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could be a stronger contributor to mitig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However, the key issue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s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merging low-carbon industries, which requires not only a strategic choice of new industries but also an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establishing a local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system is a prerequisite and the first priority for realizing a low-carbon transition and government capacity buildin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12.
慕庆国 《生态环境》2011,20(12):1970-1973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经济和能源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离开能源的基础,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经济和能源应该协调发展,社会才能稳步前进。发展低碳经济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之一。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影响到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煤炭及其他矿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在我国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在接受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影响的同时,要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模式,避免消极影响危及我国经济的长期、根本利益。应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如何解决在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低碳经济和能源资源的协调发展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To improve material efficiency,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ecomes a focal point in Chinese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t is crucial to cluster economic sectors and determine their priority for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tegrating a set of criteria, a hybrid input-output model and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his study clusters China’s economic sectors and determines their priority on a life cycle basis. China’s economic sectors are clustered into three cluster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sectors in cluster 1 and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sectors in cluster 2.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terials recycling (two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hould mainly focus on sectors in clusters 1 and 2. Future industrial policies in China should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two sectors named Manufacture of metal products and Extraction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stead of limiting some industries by command-and-control, the best policy option is to remedy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nd law enforcement. Enterprises belonging to the identified key secto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rect production impacts should be concerned to achieve 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chains, the identified key secto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ccumulative production impacts should be concerned.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the identified key secto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sumption impacts should be concerned to transform consumption styles. Most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can be alleviated not only by technical improvements and material recycling, but also b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ectors in cluster 1.  相似文献   

14.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低碳农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描述气候变化、固碳减排对粮食安全、土壤碳汇、森林固碳、资源循环利用等影响和促进作用,深入分析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农业领域内开发高效循环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固碳减排目的。由此,提出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之一,它是一个复合技术体系,涉及了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改造、提升低碳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状况,实现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提出发展现代的低碳农业产业经济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Under the pressures of climate change, many countries are trying to adapt to a low-carbon economy.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of major countri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We then argue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batement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China should be balanced.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e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find an approach to solve the issues of climate change, which should include new technologies and establish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reform-oriented policies. These guidelines can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and energy use,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enhance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sinks, and develop advanced technology to perfect 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详细研究了2000-2007年间滨海新区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2000-2007年期间,经济规模扩张因素所产生的增长效应对滨海新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减量作用为负面的,技术进步因素产生的能源强度效应则是推动滨海新区能源消费减量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推动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演进以及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性的发展指标是滨海新区实现能源消费总量降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要面对能源消费、热岛效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建设低碳城市。具体分析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基于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构建了"MOCIC"分析模型,最后从政府、企业、居民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勤行为作为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勤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成为低碳交通发展的重点。以广州4个典型社区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居民日常通勤行为的微观角度测算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深入分析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小汽车通勤成为居民高碳通勤的最主要因素;通勤距离和方式是决定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两个直接影响因素;相对于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居民态度偏好来说,居住空间环境变量对于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居民态度偏好对于居民未来的通勤方式将起一定的作用,在公共交通通勤群体对小汽车通勤的强烈欲望以及小汽车通勤群体对小汽车通勤的行为依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若技术、政策和空间环境保持不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通勤高碳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例,探讨了城市碳排放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采用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各市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量,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市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到各市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倒U型曲线,上海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北京和天津两市。北京、天津、上海的水泥碳排放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北京每年的水泥碳排放量最大,且增长率也是3个城市中最大的。北京和天津的累计森林碳汇量不断上升,上海的累计森林碳汇量几乎为零。北京、上海、天津的净碳排放量仍呈倒U型曲线增长,但与不考虑水泥碳排放和森林碳汇时的情况差别不大。由此可见,北京、上海、天津应重点减少能源碳排放,有效控制水泥产业碳排放,逐步扩大植树造林面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