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传统节日面临着不断被弱化乃至消亡之威胁。旅游开发作为一种保护模式,其对传统节日之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在基本目标、价值取向上存在矛盾和冲突,旅游开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对传统节日之保护与传承造成消极影响。由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旅游开发与传统节日之保护和传承间的关系,使二者在双赢的基础上得以协同共存、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独特的民族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发挥凝聚力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关系调节功能和宣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发源地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归纳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特色鲜明。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底蕴丰富的长安结下不解之缘。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千年古都,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破晓地。结论长安传统节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传统自我观中,自我具有低现实自我和高理想自我的特点.由于受到西方所强调独立型自我观的影响,传统自我意识开始了现代建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时间通过哲学时间、艺术时间和生活时间等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传统节日影响下的自我意识具有时间取向、关系取向及主题取向等3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6.
7.
强调了作为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进而分析传统节日法定化的重要意义,对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的文化创造和更新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汉民族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情感记忆的重要符号。近年来,重视传统节日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全方位思考却相对滞后。本文从传承节日的物质文明、重视节日的祭祀文化和增加节日的娱乐元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引起人们对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从中英两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英国传统节日是基督教影响下的产物,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则是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塑造大学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要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要让大学生真正"过"节,并引导大学生创新传统节日仪式。此外,还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全方位、立体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节日纪念物是特定节日习俗整体的组成部分,是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节日纪念物的利用与开发有助于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壮大。它对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第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第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顺利传承有赖于节日纪念物消费市场的推动。节日纪念物的设计、开发与销售,必须依托、尊重、利用相关的民俗规律。目前传统节日纪念物的性质可分为旧物新用、创用新物、旧物旧用等3种情况。民俗总是在传承中不断演变的,节日纪念物也在不断地进行功能调整或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2.
当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与日常生活发生脱节时,人们往往通过保护一些过去留下的丈化遗产,试图留住传统,加固文化记忆。礼贤城隍庙原本是个民间宗教场所,但在它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当地人寄托怀古之情和确认文化身份的公共场所,也就是一个浓缩了当地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复兴后的城隍庙会,也不再是纯粹的宗教性节日,而变成了一种带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当地文化资本。认识到城隍庙的这一功能演变,当事人及主管部门应抛开各种政治包袱,尽力去挖掘和恢复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让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3.
传统知识及传统文化表达的法律保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护传统知识及传统化表达的目的既有化传承及化独立性的考虑,也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法律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公法的干预,应依私法原理设计更完善的保护体系。传统知识及传统化表达作为某个地区或人群的共同智力成果具有财产性,但因其客体和主体不像其它知识产权那样容易界定,因此有人对将其纳入财产权范畴表示怀疑。本试图探讨在界定这种特殊智力成果的客体和主体时所涉及的要素,指出建立特殊权利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俗心理的含义及民间信仰在民俗心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民俗心理亦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春节禁忌在很大程度上是巫术交感原理在年节庆典中为满足民众春节生活需求,尤其是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而被民众享用的一种生活文化。春节禁忌因其在民众观念层面特有的约束力,以及关照对象的利益取向,在构建和维护民众节期生活秩序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对原生态民歌和后现代民歌做出比较的基础上,从审美人类学角度,即运用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做出阐释。由此得出,在当代社会,民歌面临一个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着重凸现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的要素在小说诞生的源头就已"注入"了小说文体本身,这也决定了小说与民间信仰的必然遇合。小说的言说性特点和民间信仰的口头传播是二者相遇的前提,小说的追求宣奇效果和民间信仰中的神鬼怪故事也正因此一拍即合。唐代民间信仰中的鬼魂信仰承载并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的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唐代青年人不被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温州著名的连锁餐厅品牌,天一角以温州小吃多而全著称,其营销策略运用了诸多的民俗元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俗营销策略的应用使天一角既满足了本地人忆昔念旧的需要,又迎合了外来观光客的体验需求。天一角的成功之处在于:全方位挖掘了地方民俗资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其加以包装,并在营销过程中积极与政府活动配合。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研究是当前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十年来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综述性介绍,梳理出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涉及浙江民间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以神信仰为代表的专题性研究和当代浙江民间信仰的田野调研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作为植根于民间生活土壤中的民众不加矫饰的价值观念,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格局中,民间伦理与正统教化伦理之间既矛盾对立叉相生相长。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