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分析了衬板槽平面与叉头十字轴孔轴线的相对位置对辊端接头应力的影响 ,研究了轧辊扁头与衬板之间间隙所产生的冲击和应力集中 ,讨论了辊端接头中部过渡段结构对应力分布和制造质量的影响。提出辊端接头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强度、高可靠建筑零件成形较难的问题,分析了建筑脚手架连接叉的成形工艺。运用有限元软件Qform对其锻压中的辊锻成形进行了模拟,得到辊锻成形过程中不同位置处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分析了不同辊轮转速与辊轮进给速度对连接叉辊锻等效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接叉在辊锻过程中,随着辊轮转速增加,等效应变也随着增加;随着辊轮进给速度的增加,等效应变反而逐渐减小。连接叉辊锻过程中锻件等效应力比较均匀,辊轮转速及进给速度对锻件变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厂5000 mm厚板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十字节多次发生断裂事故的问题,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疲劳强度分析计算,并对十字叉头进行了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发现轧机主传动系统扭矩波动较大,并出现了单辊拖动现象,因此应消除单辊拖动,同时对十字节叉头进行材料强化处理。  相似文献   

4.
材质为ZG42Cr1Mo的立辊主传动十字万向接轴用法兰叉头铸件使用不到7个月,其端面齿即发生断裂。采用断口分析、金相、力学性能测试等一系列理化检测试验,对该法兰叉头断裂原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该法兰叉头断裂是由于该铸件冲击功、塑性极差和铸件内部存在大量的疏松孔洞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大型法兰叉头使用寿命、可靠性,从叉头调质热处理和叉头型腔结构着手,使用DEFORM软件对不同型腔结构的大型法兰叉头进行调质热处理应力模拟优化分析,新型腔结构试验件调质后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新型腔法兰叉头的叉头部位和螺纹副底部位置应力分布表现最优,同时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中厚板粗轧机主传动系统中的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和断裂,通过用两种不同的平衡方式对万向联轴器和万向接轴进行整体有限元分析,包括对接轴进行挠度变形分析和对模型整体进行静力学强度分析,确定了接轴的挠度变形和联轴器的应力分布状况,发现改变平衡方式可以减小万向接轴的挠度变形,从而减小接轴对联轴器的拉力和对十字轴的冲击,改善了联轴器的受力情况.叉头上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通过对叉头进行结构改进,改善了叉头的应力集中,提高了叉头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宽厚板矫直机工作辊的传动特点、受力条件,特别是整体换辊时操作要简单迅速,定位准确,并具有自动定心作用的要求,介绍了工作辊渐开线花键轴头的设计方案,包括花键的参数、承载能力、强度校核,换辊时配套使用的花键位置控制样板。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中厚板粗轧机主传动系统中的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和断裂,通过用两种不同的平衡方式对万向联轴器和万向接轴进行整体有限元分析,包括对接轴进行挠度变形分析和对模型整体进行静力学强度分析,确定了接轴的挠度变形和联轴器的应力分布状况,发现改变平衡方式可以减小万向接轴的挠度变形,从而减小接轴对联轴器的拉力和对十字轴的冲击,改善了联轴器的受力情况。叉头上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通过对叉头进行结构改进,改善了叉头的应力集中,提高了叉头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9.
郑长民 《轧钢》1996,(6):50-51
介绍了板带轧机工作辊传动轴头的结构设计,新结构的工作辊传动端轴头使换辊更加迅速,并具有自动对中于传动轴轴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针对一常见工况建立了双辊薄带连铸熔池流场的三维模型,并对熔池的液面波动情况进行了瞬态模拟。得出了液面与辊面接触线上各点平均波动高度关于点位置变化图及熔池端部区域点波动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并针对图中数值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钢制管道壁面检测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手持探伤设备进行检测的情况,设计四轮驱动磁粉探伤爬壁机器人。对机器人的两种危险状况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永磁轮最小吸附力为250 N。建立永磁轮尺寸优化模型并将它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优化得到永磁轮轭铁厚度为6 mm、半径为20 mm。对永磁轮进行磁场分析并研究轭铁厚度与半径变化对吸附力的影响;组装机器人样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器人能够沿壁面稳定行走与转向,验证了机器人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断口形貌宏微观、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分析、机械性能测试等方法,以及叉头的有限元模拟分析,找出宽厚板精轧机主传动轴叉头修复后断裂失效的原因,分析了激光熔覆和局部补焊对基体组织的影响,为后续叉头修复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U形磁轭结构上多处有特殊要求的成形难点 ,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工艺措施 ,优化了排样方案 ,设计了合理的模具结构 ,成功制造了U形磁轭精密多工位级进模。  相似文献   

14.
姚力  范吕慧 《无损检测》2005,27(7):345-348
针对磁粉检测中磁轭提升力的意义、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讨论,归纳了磁场强度的经验表达式,进而对国内外常用标准的提升力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磁轭磁化规范主要受磁极间距的影响,而提升力主要反映设备磁化能力;提升力仅适用于交直流磁轭设备磁化能力的校验,对其它磁轭设备的磁化能力的校验,应采用其它确定磁化规范的方法,如灵敏度试片法等。  相似文献   

15.
根据铁路货车重载提速提出了采用锻造工艺制造钩尾框的要求。由于钩尾框形状复杂、体积庞大,导致其锻造的工艺难度较大。介绍了铁路货车钩尾框锻造工艺,包括工艺的分析、研究、制定和修整的全部过程。通过对不同的锻造工艺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合理的锻造工艺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17型和16型锻造钩尾框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杨文峰  陈君平  尹建锋  齐晓平 《无损检测》2010,(11):868-870,876
磁粉检测中,为了保证检测的灵敏度,交叉磁轭复合磁化检测采用连续移动的方式进行工件磁化,而不采用步进式检测。笔者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发现,交叉磁轭灵敏度与仪器采用的励磁方式有关系,采用步进式进行检测,也能够有效地检出缺陷。为此,通过对CDX-IY型便携式磁粉探伤仪的励磁方式的分析,对交叉磁轭复合磁化的检测灵敏度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在交叉磁轭形成的复合磁场中,除了形成旋转磁场外,在通电开始和通电结束的5 ms时间,两交叉磁轭分别作为单相磁轭,产生单相磁场。交叉磁轭所覆盖的这一区域,既有单相磁场,又有复合磁场综合作用,因此,采用步进式进行检测,其灵敏度可以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宋庆红 《无损检测》2011,(6):47-48,51
在对锅炉的C类焊缝进行磁粉检测时,发现了与焊缝轴线夹角〈30°的线状缺陷,而在理论上来说此类缺陷很难检测出来。进行了磁轭检测试验,通过磁粉指示磁力线以及磁轭悬空时的磁力线检测试验,说明在进行焊缝磁轭检测时,在空间位置有限的情况下,若磁场强度足够,仍然可以检测到磁轭触头周围的缺陷,但要注意区分相关显示和非相关显示。  相似文献   

18.
磁轭法是磁粉检测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由于工件外形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磁轭放置方式,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磁轭放置方式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不同放置方式下的磁感应强度,得到放置方式对于磁粉检测的影响,对现场磁粉检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锡忠 《无损检测》2005,27(11):569-571
半波式电磁轭组合了交流和直流电磁轭的优点。交叉半波式电磁轭可实现全方位探伤且连续可调、灵敏度高、能耗低、体积小。其提升力-F不是磁场强度峰值Bm的单值函数,因而不能反映电磁轭对工件的磁化能力,更不能反映其磁粉探伤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Until present, an axisymmetric yoke part of electro-magnetic micro-speaker/receiver had manufactured by machining through the material’s removal. However, this machining process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ng production time, high precision of tool and costs. In this study, a program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developed to establish milli-structure forming technology for micro-yoke component, one of the key parts in the multi-functioned micro-speaker/receiver. This developed program is applied for the milli-part forming in order to replace the machining process of micro-yoke. A new numer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simulate intergranular milli-structure in forming the miniature yoke, in which grain elements and grain boundary elements are introduced. The results of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micro-yoke part are confirmed by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