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胡雪萍 《兰州学刊》2007,1(8):12-14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未完成的事业,它关涉主体的自我确证以及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但是在哲学史上,有关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都是以意识哲学即主体哲学的范式进行分析和解决现代性所面临的困境的,因此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范式来改变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现状,但是他陷入了另外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的"未来"概念的现实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江汉论坛》2008,1(3):64-70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的探讨容易遭到误解.我们总是太过于在某种"科学"意义上带有某种预言性的因素来看待它.在现实性面前, "未来"是否定性的.如果说黑格尔哲学乃形而上学之一切,他那向后看的、回忆的历史主义,矛盾地表现为未来没有任何本体论地位,在对现实性和哲学真理的历史性的理解面前,由于黑格尔与感性活动以及感性直观这个哲学前提条件的决裂,终于导致关闭未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门.就此而言,马克思根据感性活动和现实性概念来确定自己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而马克思这里,未来既是历史的结果,也要开创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揭示知性思维与现代性的内在纠缠关系,黑格尔辩证法确证了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实体、宗教与语言等存在基础的整体性决定了黑格尔辩证法始终对现代性保持着内在的批判维度.植根于这种整体性,黑格尔辩证法的伦理总体性在解构现代性的同时也在建构着现代性合理形态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黑格尔只是立足于主体哲学范式对现代性展开批判,但他并未走出主体哲学的困境。黑格尔之后的现代性批判同样囿于主体哲学的范式,而未能真正走出主体哲学的困境。为此,哈贝马斯跳出主体哲学的范式,用交往范式取代主体哲学范式,用交往理性取代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由此走出了一条现代性的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对于何为现代性,该从哪些维度来进行考察等问题,可以从黑格尔的现代性概念出发,立足于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按照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计划,推演出现代性的三个维度:一是反思地对待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即器物现代性;二是反思地从思想上自我解放的能力,即思想现代性;三是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社会生活,民主地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即制度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王凤才 《东岳论丛》2022,(1):109-118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三个标杆式人物之一,在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上,阿多尔诺与哈贝马斯和霍耐特有所差异.笼统地说,阿多尔诺的"现代性"概念,可以归属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古典现代性"概念;但他对现代性的态度,并非仅仅局限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总体化的理性批判",而是试图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在这个解构过程中,阿多尔诺力图解构主体首要性,从而触及到了现代性的灵魂;力图瓦解同一性逻辑,从而动摇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从而揭露了现代性的社会现实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阿多尔诺的"现代性解构"具有后现代特征,但又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告别现代性",而是介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阿多尔诺对现代性的批判令人深思,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因而,对这种现代性批判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索洛维约夫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奠基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俄罗斯传统东正教的式微,力图借助于自由的理性,使宗教教义具有现代的形式,来改造和拯救神学.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目的在于使宗教信仰具有理性,但他的宗教哲学自身的这种理论建设的逻辑需要,使他的哲学在理论取向上必然转向理性.《善的证明》一书的逻辑建构和理论内涵是索洛维约夫哲学思想理论特色和理性取向的最好的诠释.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理性取向是合乎俄罗斯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理论创新”和“自我启蒙”,蕴含着深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并以此反思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劳动范式"和具体结论.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反思,由此重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资本现代性批判范式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并以此反思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劳动范式”和具体结论。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反思.由此重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资本现代性批判范式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理论支柱是启蒙精神,现代性的理论视野是知识论的视野,现代性的理论构架是总体性观念,现代性的理论旨趣是科学至上,这说明现代性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它与哲学本体论之间存在着理论耦合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理论触角必须最终走向反思哲学本体论,只有反思哲学本体论才是反思现代性的深层理解之阈。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川 《河北学刊》2003,23(4):108-113
当前有关中国现代性的研究 ,忽略了它的基础问题 ,现在应当回到现代性的地面。人的现实生存体验正构成中国现代性的地面。现代性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体验 ,其基调是怨羡情结 ,含惊羡体验、感愤体验、回瞥体验和断零体验四种类型。从现代性体验可以对文学现代性提出一种新的分期 ,看到现代 1和现代 2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多种层面的意义,其内在的诸多意义,本身就相互抵触和冲突.现代性的冲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现代性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和文化-技术领域中的冲突.前者的冲突表现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后种冲突表现为审美现代性和技术现代性的对抗,以及哲学领域中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攻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皆源于对现代性阴暗面的揭示或意识,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性与作为一种行动的乡村旅游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密切关系、通达性或不谋而合。乡村旅游的命运取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较量 无论较量的结果如何,它的最终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现代性现象学出发 ,批判性地运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 ,对现代性现象做出了新的探索。本文认为 ,在对现代性现象的探讨中 ,胡塞尔所说的“普遍悬搁”是无法达到的 ,但“有限悬搁”是可能的 ;现代性现象构成一个总体视域 ,当人们面对它时 ,其他相关的现象也会共现出来 ,必须在这一总体视域中来界定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现象学本质上是意欲或意志现象学 ,它要求探讨者必须先行澄清自己的历史性 ,才能进入探讨现代性现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石敦国 《学术研究》2003,42(6):60-63
哲学现代性批判就是对以理性主体原则为基础的近代哲学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之根本状况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形式和异化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性批判应当从哲学现代性批判转向经济学现代性批判,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批判和历史批判。  相似文献   

16.
李进书 《东南学术》2006,(4):110-115
进入20世纪后,"终结论"逐渐蔓延到现代性各个层面,既有艺术终结论、哲学终结论,又有人的终结,还有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现代性终结论等.终结的原因在于现代性动力变异、主体隐退以及人的精神动力式微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之中,但它不会终结.原因在于现代性发展不均衡,"元叙事"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全球发展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真切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必须祛除历史的三重遮蔽。马克思生活于现代世界的开端,对以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分析具有双重向度: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观的高度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现代性根基、特征和形态特别是自由主体化思想和理性批判精神作出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又在变革世界的实践的否定辩证法基础上提出批判现代性的解构向度,从而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推崇。随着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随着历史关联的变化而变化。在马克思之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列宁、斯大林、新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等等都在现代性问题上作出过许多思考。在全球后现代性背景中的当代中国,其发展的本质理念应当是既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时期的经典现代性,也不同于后现代,甚至不是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或第二次现代性,而是一种以后现代引导的现代性,即新现代性。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性。  相似文献   

18.
宪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作为一种思潮或者制度安排 ,是否存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问题 ,学者们鲜有论及。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潮或制度架构相比 ,宪政的现代性是十分突出的 ,而宪政的后现代性特征虽然并不明显 ,但已有人开始反思与重构。这种研究路径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宪政的价值以及宪政构建的阶段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消解“单一的现代性”:重构中国的另类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一直伴随着我们并和我们无法分离,它不仅使得中国更加接近现代化,而且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思维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激励了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知识的生产。既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那么现代性也就呈现出了新的面目,成了一种扩大了的现代性,或者说一种后现代时代的现代性,因为它经历了某种形式的裂变,从单一的现代性演化成了不同形式的复数的现代性。因此,我们也许能够在全球化的时代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立场出发,重新建构一种另类的现代性。显然,这两个话题是通过翻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而且不断地在我们的理论争鸣中被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引证并讨论。中国的另类现代性的形成,一方面消解了大一统的单一现代性的神话,为不同形式的复数的现代性在全世界各地的形成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对全球现代性的宏大叙事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论述了现代性的语源及其多重语义,接着阐述了现代性的特性及其内涵的矛盾,最后重新解读现代性的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