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肃省2004-2009年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选取2004年和2009年的TM和ETM遥感数据,并辅以甘肃省地形图及其他资料,通过野外调查和人机交互解译,采用转移矩阵分析研究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程度、类型变化及区域分异,并对其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在减少,沙漠化程度在减轻,土地沙漠化呈现逆转的态势,但玛曲县沙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降水减少,导致黄河河道来水量减少,河道滩地裸露,原来的水域变化为固定沙地;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度放牧,使大面积的非沙漠化土地变为流动、固定、半固定沙地,导致沙漠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变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RS与GIS技术,以2000年TM影像和2005年ETM影像为信息源,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并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对科尔沁沙地2000年以来沙漠化程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635.8 km2,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减少面积分别为195.0 km2、313.8 km2和145.6 km2。对于各类沙漠化土地而言,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增加,严重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中度沙漠化土地在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沙漠化土地中增加,其他两类中均减少。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轻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较为明显;新增沙漠化土地中,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发展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多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进行沙漠化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5-1990年研究区沙漠化处于强烈发展阶段,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4 093.8 hm2,其中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9.9 hm2、27 702.7 hm2、16 351.2 hm2。1990-2000年沙漠化程度加剧,沙漠化总面积增加了142.4 hm2,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增加了200.1 hm2、326.6 hm2,而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了384.3 hm2。2000-2005年玛曲县沙漠化发生逆转,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 226.2 hm2。分析表明,长期过度放牧,气温显著升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鼠虫害的泛滥是造成玛曲县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的沙漠化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逆转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87年的12827.6km^2增加到16330.7km^2,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7%,而在此后的6a里,沙漠化状况得以有效逆转,在2006年,沙漠化土地下降到12977.2km^2,年均逆转面积为559km^2;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以及随之引起的表土干旱化、草场退化、鼠害等;人类活动虽然在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以草定畜、围栏、灭鼠等措施有效控制沙漠化的发展,并使其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遥感监测反演数据,以多等级土地沙漠化转化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构建了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转化度模型,并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期间毛乌素土地沙漠化转化情况和转化机理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分析。评价发现,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情况为:东部区沙漠化发展的转化度为12.113%,逆转的转化度为9.639%,所以该区沙漠化呈现加重的态势;中部区沙漠化发展的转化度为14.551%,逆转的转化度为18.954%,但强烈发展所占比例较大,可见该区土地沙漠化呈现面积缩小、程度加重的特点;西部区沙漠化发展的转化度为8.731%,逆转的转化度为7.298%,说明该区土地沙漠化发展略大于逆转,沙漠化面积扩大,但分析发现该区重度、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的转化度很高,总和为6.483%,约为发展转化度总和的两倍,所以该区土地沙漠化程度整体减轻。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沙漠化治理是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关键环节。在2000年以来中国北方沙漠化整体逆转的背景下,本研究对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沙漠化过程进行了遥感监测,并采用定量方法揭示了驱动流域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主要集聚在流域中上游,且以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为主;2000—2020年流域沙漠化土地净减少7 529 km2,减少了5.6%,其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了47.1%,而轻度、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有所增加,且增加趋势于2010年后明显放缓;空间上,沙漠化土地进一步向流域上游缩聚。(2)沙漠化逆转区在流域内分布广泛,面积为35 542 km2,占比26.5%;沙漠化发展区分布相对零散,面积为2 823 km2,占比2.1%;沙漠化逆转与发展分别以向较其自身沙漠化程度轻一级和重一级的沙漠化土地的转移为主,且2010年后转移趋势同样明显放缓。(3)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沙漠化动态区内,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面积占比为89.67%,由单独的气候变化和单独人类活动驱动的面积占比分别为7....  相似文献   

7.
以6个时期的TM影像为数据源,监测分析了1989-2014年贵南县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5 a来贵南县土地沙漠化呈现整体逆转、局部发展的态势。就整体而言,1989-2014年沙漠化土地减少了32.0 km2,年均减少率0.91%;就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来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28.2 km2,重度、中度、轻度、潜在沙漠化土地均减少,分别减少7.9、17.7、13.8、20.8 km2。贵南县土地沙漠化演化经历了1989-1999年缓慢逆转、1999-2004年快速逆转、2004-2014年缓慢发展3个阶段;虽然沙漠化整体呈现逆转,但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一直增加,且最近10 a贵南县沙漠化土地增加、沙漠化发展增强,沙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近30 a来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郭坚  王涛  韩邦帅  孙军喜  李新泉 《中国沙漠》2008,28(6):1017-1021
 使用1977年和1986年的沙漠化数据以及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来分析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变化过程。为了使各个时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了与1977年和1986年相同的沙漠化程度分类方法,建立遥感判读标志,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得到了2000年和2005年的沙漠化数据。结果显示,自1977年以来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地区3种程度的沙漠化土地面积都呈持续下降趋势,且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最快;总沙漠化土地面积在1986—2000年减少的最快;就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而言,各个时期都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在1977—2005的近30 a间,各个旗、县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都持续减少,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研究区的沙漠化土地都处于全面逆转阶段。  相似文献   

9.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善忠  王涛  罗芳  丁建亮 《山地学报》2005,23(2):153-157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该区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近年来人口、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和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且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严重地阻碍了绿洲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1994年和2000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 TM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颜色)、分辨率为30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4遥感图象处理软件、Arcinfo8.1和Arcview3.2等GIS软件,对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沙漠化土地类型共有8类,分别为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风蚀残丘、戈壁、闯田、潜在沙漠化土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张掖地区各类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同时存在,1994-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642.17km^2。其中,临泽、山丹、民乐和肃南4县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714.85km^2,而张掖市和高台县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2.68km^2。从总体上来看,全区的各类沙漠化土地变化仍呈上升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与GIS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2000年ETM+影像、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对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体呈逆转的趋势,且从严重沙漠化土地向轻度沙漠化土地逐级逆转,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31 762.11 km2减少到2010年的30 198.87 km2,净减少量1 563.24 km2,减少速率为156.32 km2·a-1。从沙漠化类型来看,除轻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外,其他类型沙漠化土地面积均明显下降;②2000-2010年沙漠化土地持续逆转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治理强度较大的奈曼旗、库伦旗和扎鲁特旗;③严重沙漠化土地比较稳定,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空间迁移比较明显,2000-2010年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3.65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南移动19.31 km。  相似文献   

11.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龙羊峡库区土地沙漠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地处高寒干旱与半干旱自然环境的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影响加剧了沙漠化正过程,使本区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威胁到水库的生产、发展,严重影响着库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多时相、多波段TM影像(1987、1996),结合实地考察,以IDRISI、ARC/INFO、ARCVIEW等为核心软件,以P微机为主平台实现遥感与GIS一体化,建立了易操作可运行的龙羊峡库区地理信息系统,在系统支持下对库区土地沙漠化进行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大,平均以21 km2·a-1的速度递增,沙漠化正过程迅速发展。造成沙漠化普遍发展的主导因子是自然因素,但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沙漠化正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17,自引:5,他引:112  
中国北方在过去的近50年里,沙漠化土地以其广泛的分布和迅速发展构成了区域主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 38.57×104 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 6.756×104 km2,它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度带。对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75年、1987年和2000年沙漠化土地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沙漠化土地年均发展速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为1 560 km2,1976年到1988年提高到2 100 km2,1988年到2000年之间达到3 600 km2。“整体恶化,局部治理”是近50年来北方沙漠化土地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沙漠化土地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将严重影响中国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陕北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建立目视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3年土地沙漠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土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1 843.43 m,面积减少了206 655.21 hm2,表明该区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态势得以控制并趋于减少;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严重、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转化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但在区域气候趋于暖干的情况下,面临着沙漠化发展的潜在危险;同时,近17 a来有近291 826.1 hm2非沙漠化土地变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速度为17 166.2 hm2·a-1,以草地、耕地、林地等土地沙化现象较严重,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仍然较严峻。  相似文献   

14.
以龙羊峡库区为试验区,实现遥感与GIS一体化,建立了龙羊峡库区地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寒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有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自1987 ̄1996年库区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十年来严重沙漠化土地扩大了189km^2,以每年21km^2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正过程处于强烈发展态势,库区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8,他引:45  
吴薇 《中国沙漠》2001,21(2):164-169
根据野外考察、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毛乌素沙地进行动态研究表明,5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2900km^2,到了70年代中期达41110km^2,80年代后期,减少为32590km^2,至1993年又下降到了30650km^2。50-70年代是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进入80年代以后,总体上是处于逆转过程中,已有近9460km^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这主要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和当地政府与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沙漠化防治的努力,也进一步证明了:沙漠化主要是人类造成的,也只有人类能够控制它。  相似文献   

16.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Xinjiang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虎  高亚琪  王晓峰  王哲 《地理学报》2004,59(2):197-202
利用RS与GIS技术对新疆境内的荒漠化土地进行监测分析,以新疆全境为控制总体,采取卫星数据解译结合现地调查及抽样方法获取全疆荒漠化现状。监测调查表明:新疆是个荒漠化分布极广的地区,荒漠化面积占监测区面积的77.08%。在荒漠化土地类型中,荒漠化耕地占1.92%,荒漠化林地占4%,荒漠化草地占45%,荒漠化未利用地占49%。在荒漠化程度中,非荒漠化土地占22.92%,轻度荒漠化占5.69%,中度荒漠化占16.58%,重度荒漠化占33.19%,极重度荒漠化占21.61%。按荒漠化主导因素:风蚀荒漠化占58.23%,水蚀荒漠化占8.69%,盐渍荒漠化占6.52%,冻融荒漠化占3.64%。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荒漠化监测分析评价--基于RS与GIS的荒漠化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Xinjiang was monito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iques. Satellite data interpretation was adopted to obta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assistance with the sampling method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Related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Xinjiang was facing with severe wide range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esertified area made up 77.08%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As for land types,the desertified farmland accounted for 1.92%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desertified woodland 4%,desertified grassland 45%, and unused land 49%. Accordingly, as for desertification degrees,non-desertified land occupied 22.92%, weak desertified land 5.69%, medium-degree desertified land 16.58%,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33.19% and super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21.61%. Finally, as for inducing factors, wind-eroded desertification made up 58.23%, water-eroded desertification 8.69%,salinization desertification 6.52% and frozen-melt eroded desertification 3.64%.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tended to get worse and the harnessing mission remained hard.  相似文献   

18.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Xinjiang was monito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iques. Satellite data interpretation was adopted to obta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assistance with the sampling method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Related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Xinjiang was facing with severe wide range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esertified area made up 77.08%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As for land types, the desertified farmland accounted for 1.92%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desertified woodland 4%, desertified grassland 45%, and unused land 49%. Accordingly, as for desertification degrees, non-desertified land occupied 22.92%, weak desertified land 5.69%, medium-degree desertified land 16.58%,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33.19% and super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21.61%. Finally, as for inducing factors, wind-eroded desertification made up 58.23%, water-eroded desertification 8.69%, salinization desertification 6.52% and frozen-melt eroded desertification 3.64%.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tended to get worse and the harnessing mission remained hard.  相似文献   

19.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曾永年  冯兆东 《地理学报》2007,62(5):529-536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建立了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在此基础上, 通过遥感数据处理与参数反演, 建立了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 并利用1986~2000 年 Landsat-TM/ETM+ 遥感数据, 对近15 年来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519.97 km2, 其中以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沙漠 化土地集中分布在玛多宽谷盆地南缘与黑河宽谷盆地北缘之间, 沿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山丘 陵展布, 分布于河谷, 湖滨、古河道及山麓洪积扇等地形面上, 呈斑块状、片状和带状分布。 1986~1990 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增长率为21.87%, 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表现为沙漠化土地 快速蔓延。1990~2000 年沙漠化土地年扩展率为2.73%, 虽然沙漠化扩展速率降低, 但在进一 步扩展的同时, 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总之,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 黄 河源区沙漠化过程呈现为正在发展和强烈发展的态势。但在不同时段上沙漠化发展呈现出不 同的特征, 80 年代末沙漠化土地增长率高, 沙漠化过程表现为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 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增长相对减缓, 但中度沙漠化土地则保持直线增长的趋势, 呈现出以沙漠 化程度的加重为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萨市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沈渭寿  杨萍 《中国沙漠》1999,19(1):33-37
西藏拉萨市已有17万km2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涉及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表明,本区沙漠化过程是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以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它是强度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之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在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下,拉萨市沙漠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00年和2025年,拉萨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将分别增加到19.6万km2和28.9万km2,比目前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3.0万km2和11.9万km2,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