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的表达,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5例ACS患者外周血CD62P及PAC-1,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85例ACS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组(41例)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44例)比较.结果:ACS患者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可以作为ACS患者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而检测,抗血小板治疗能抑制CD62P及PAC-1的表达,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以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减少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对2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13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用FACSCAN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栓素B2(TXB2)。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PAC-1、CD62P均较缓解期和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UC患者血浆TXB2较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者PAC-1、CD62P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TXB2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62P及TXB2与病情程度有关(P<0.05)。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PAC-1、CD62P是溃疡性结肠炎较特异的指标,TXB2影响血液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初治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随机化同期取样方式,选择21例临床确诊为AL的初治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微量全血法,选择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活化功能标志物的CD单抗CD62p、PAC-1、CD61、CD4、CD42a、CD42b,并应用二磷酸腺苷(ADP)作为激活剂,以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ADP激活前两组比较,CD62p(t=3.55,P<0.01)、PAC-1(t=2.80,P<0.01)、CD42a(t=2.98,P<0.01)、CD42b(t=3.97,P<0.01)、CD41(t=2.69,P<0.01)阳性表达存在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CD61(t=0.70,P=0.49)表达则没有明显差异;ADP激活后两组比较,PAC-1(t=2.97,P<0.01)、CD61(t=2.60,P=0.02)、CD42a(t=4.02,P<0.01)、CD42b(t=4.29,P<0.01)、CD41(t=4.73,P<0.01)的表达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CD62p(t=0.33,P=0.75)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AL初治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存在异常,CD62p、PAC-1的表达增高表明体内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增强,CD42a、CD42b、CD41的表达下调以及ADP激活后容易解聚说明可能和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成熟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混合手工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和体外激活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的差别.方法 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混合手工血小板组与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对血小板聚集反应诱导剂ADP的最大聚集率与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结果 两组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84.1 9.0)%和(87.9±11.1)%,P>0.05;两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分别为CD62p(13.4±4.6)%,(11.6±2.9)%,P>0.05及PAC-1(9.3±3.7)%,(8.1±2.9)%,P>0.05.结论 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控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表达的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入院即刻、治疗14d后或出院前CD62p及PAC-1的表达率,并比较其水平的变化;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 空腹血糖随着病情进展分别增高,血糖与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CD62p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冠心病患者如合并高血糖,CD62p、PAC-1值比普通冠心病患者更高,且血糖与CD62p、PAC-1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入组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62P?比浊法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CD62P?MARAA?MARADP无显著差异,治疗10 d后3组的CD62P?MARAA?MARADP值均下降,与入院第1天的CD62P?MARAA?MARAD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MARAD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有差异,氯吡咯雷治组MARADP下降明显,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血小板MARAA?血小板CD62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小板活化,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提示临床治疗均有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血小板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探讨先兆子痫孕妇体内静息态与活化态血小板CD41a、CD62p、CD63等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洗的全血免疫直标法,将血小板CD41a、CD62p、CD63荧光单抗分别标记25例正常人与20例正常孕妇及22例先兆子痫孕妇静息态及ADP活化后血小板,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其表达量。结果正常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静息态间及活化态间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CD41a表达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先兆子痫孕妇组静息态与活化态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量均较正常孕妇组显著增高,CD41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先兆子痫产妇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处于较高水平,提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CD62p的变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6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并与28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28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老年慢性肺心病组PAC-1、CD62p、hs-CRP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健康对照组PAC-1、CD62p阳性表达率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PAC-1、CD62的变化与hs-CR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hs-CRP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全血和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观察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R).结果FCM测得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阳性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PAgR,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PAgR与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1=0.382,r2=0.329,P均<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及PAgR的测定对判断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与提示在血管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估临床使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1.1至2012.5.31期间在华山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57~72岁。分别于所有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后第8天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表达比例,以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活化后的PAC 1、CD62p表达比例;使用血小板双通道聚集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ACS患者静息血小板PAC-1和CD62p高表达;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高于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PAC-1和CD62p较治疗前下降,其中,PAC-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PAC-1、CD62p表达高于健康人,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升高,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抑制患者血小板功能。合理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临床抗血小板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来测定45例40岁以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的PAC-1、CD62P的表达率和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比率,同时进行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初发的2型糖尿病组PAC-1(12.38±3.15%)、CD62P(8.74±2.01%)、GHbA1(9.53±2.73%),其表达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7±1.52%(P〈0.001)、1.07±1.41%(P〈0.001)、6.21±1.05%(P〈0.001)。降糖治疗6月后糖尿病组血糖达标,PAC-1(7.38±3.25%)、CD62P(6.26±3.01%)、GHbA1(6.33±1.4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2型糖尿病血小板活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服阿托伐他汀对高LDL-C血症相关的血小板异常活化功能的改善作用,阐明他汀类药物降低临床事件的新机制。方法  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于华山医院门诊就诊人群中,纳入LDL-C≥4.14 mmol/L同时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 <1.7 mmol/L且未经调脂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从体检中心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al platelet aggregation,MPAG),全血流式细胞检测法测定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 (P-选择素)和PAC-1 (GpⅡbⅢa)水平。对患者予以标准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天),并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随访检测以上指标。结果  AT组共纳入40例,其中33例完成研究;对照组纳入并完成35例。两组人群基线资料(年龄、性别、BMI、吸烟史、血压、冠心病家族史、血糖)无明显差异;AT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TG、LDL-C均明显下降(P<0.05);基线时AT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对照组相似(33.03%±15.87% vs.29.05%±17.75%,P=0.102),采用他汀治疗2个月后,AT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基线显著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治疗前AT组CD62p和PAC-1均高于对照组(1.72±0.96 vs.0.90±0.77,P<0.001;4.33±2.42 vs.2.63±2.03,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个月后,CD62p和PAC-1分别为0.85±0.72和1.50±1.07,与治疗前比较,两者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临床上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高LDL-C相关的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微小核糖核酸(miR)表达与血小板活化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S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CT组)的临床资料.ACS组及SAP组患者入院第1天即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连续7 d.比较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浆miR-34a、miR-146a、miR-96、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冠心病患者miR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ACS组与SAP组miR-34a、miR-146a、miR-96、PAC-1、CD62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CT组(P<0.05),且ACS组高于SAP组(P<0.05);治疗后,ACS组与SAP组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但ACS组与SAP组仍高于CT组,且ACS组高于SAP组(P<0.05).结论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miR-34a、miR-146a、miR-96表达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均存在差异;miR-34a、miR-146a及miR-96水平可能通过参与血小板的产生或激活的过程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小板表面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PAC-1)、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GPIIb11Ia(CD41a)和GPⅠb/Ⅸ(CD42b)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53例CHD患者及30名正常人PAC-1、CD62P、CD41a和CD42b表达。结果CHD患者PAC-1、CD62P、CD41a异常增高(P〈0.01),CD42b降低(P〈0.05)。结论CHD患者伴有血小板活化,存在高凝状态病理基础,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影响因素,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年全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据血栓弹力图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将入选患者分为药物抵抗组 (MAADP>47 mm) 与非药物抵抗组(MAADP≤47 mm)。利用临床基线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独立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2 51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有781例(31.10%)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治疗下的药物抵抗。通过单因素分析及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共筛选出肾功能异常(OR=3.08,95%CI:1.28~7.36)、女性(OR=2.86,95%CI:2.26~3.61)、合并糖尿病(OR=1.61,95%CI:1.33~1.95)、血小板增多(OR=1.55,95%CI:1.07~2.25)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OR=1.25,95%CI:1.02~1.54)等5个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的临床因素。结论 肾功能异常、女性、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增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患者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予以重点关注,从而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新桥医院心内科2009年9月至2010年 7月期间112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 mg/d持续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取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血小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血小板分成6组。通过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膜表面CD62P及PAC-1阳性表达率,探讨不同浓度的牛磺酸(Tau)对苯并芘(BAP)体外诱导血小板聚集活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二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诱导下各浓度BAP-Tau组与溶剂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膜表面CD62P、PAC-1表达率BAP-Tau高浓度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的Tau均可拮抗BAP致血小板功能损伤的作用,且呈浓度梯度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