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和炎症反应,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研究热点。中药在临床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研究表明中药可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为易于吸收的活性物质,而这些活性物质又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防治高血压。本文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中药在调节原发性高血压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总结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中药防治高血压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发生相关,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动物模型肠道中均存在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从与高血压相关的肠道菌群种类、代谢产物及作用机制等多方面讨论了肠道菌群及其...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调节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胃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胃论治高血压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除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外,大多数高血压发生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通过对最新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膳食纤维、高盐摄入等因素可刺激肠道菌群,进而对高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发酵产物,是膳食纤维具有降血压作用的主要原因。高盐摄入导致高血压,是因为肠道菌群引起了免疫系统的改变。另外,高血压的形成也与肠道致病微生物的异质性炎症反应有关。此综述希望能为高血压的控制与防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大兴趣。本文系统总结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阐明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小分子抑制剂,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物水平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观察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索肠道菌群在应激性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应激性高血压模型的制备:大鼠每天2次接受足底电刺激加噪声的应激,每次2 h,中间间隔4 h,共14 d。血压的测量:大鼠股动脉插管,Powerlab系统记录血压。伪无菌鼠的制备:在大鼠的饮用水中加入氨苄西林(1 g/L)、万古霉素(500 mg/L)、新霉素(1 g/L)和甲硝唑(1 g/L)4种抗生素,共持续4周。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大鼠粪便中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序列,并对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慢性应激导致大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α多样性分析显示应激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β多样性分析显示应激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少,差异性变大;伪无菌鼠的肠道菌群物种单一,仅有少量的变形菌门。给予伪无菌鼠相同的慢性应激,不能引起大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未升高。应激引起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依赖于肠道菌群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文献和数据研究的不断挖掘,不良生活方式在高血压发病的多种病因中日益突出,使得高血压发生的病理机制愈加复杂化,病因愈加多样化,群体愈加大众化。以往公认的高血压病理机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此机制已无法满足当下复杂的病理环境,而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强调外周血管重塑和中枢血压的调控,却忽略了机体内部微生态系统中肠道菌群的平衡。本文将以代谢水平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为立足点,从肠道微生态领域探讨高血压发生的可能病理机制,从而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作为新的契入点,肠道菌群将是未来高血压新的靶向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众所周知,维持血压稳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血压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核酸测序揭示肠道菌群所包含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的100多倍,这些基因产生的激素、神经递质和炎症分子可以进入宿主循环而影响宿主生理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和内环境稳态等,从而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心身疾病是由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负性情绪通过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产生应激反应,血液皮质醇激素浓度增加进一步影响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机体产生应急反应,进而通过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内脏活动。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引起的负性情绪均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多种心身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寄居在消化道内的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通路实现与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和相互作用。一方面,情绪变化可以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引起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作用于迷走神经、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影响大脑的结构和行为变化。因此,肠道菌群-肠-脑轴是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互相作用的新通路,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有望成为治疗心身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疆哈萨克族正常血压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梭菌属的结构特征,探讨两人群肠道两菌属的差异。方法使用16S DNA-PCR-DGGE技术比较哈萨克族正常血压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肠道菌群中两菌属结构的差异,将差异条带克隆、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细菌种类。结果哈萨克族高血压人群肠道梭菌属的16S DNA V3区DGGE图谱中出现一条优势带,其在2组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经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上用Blast程序进行比对,确定为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nbw1009b01c1。结论这种细菌可能会影响哈萨克族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