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福建省霍乱弧菌多重耐药情况,分析耐药基因SXT、sulⅡ、dfr18、dfrA1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株1994-2005年福建省保留的霍乱弧菌菌株,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进行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SXT、sulⅡ、dfr18、dfrA1。使用SPSS软件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福建省霍乱弧菌试验菌株对呋喃妥因、痢特灵、链霉素、多黏菌素B、磺胺甲噁唑、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严重,多重耐药率为63%。耐药基因SXT、sulⅡ、dfr18、dfrA1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表型相关。结论福建省霍乱弧菌的多重耐药率高,初步研究发现了复方磺胺甲噁唑相关的耐药基因,进一步需要研究更多的耐药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整合子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性脑卒中医院感染患者SMA分离株100株,分析菌株标本来源、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qacE△1-sul1基因、sul1、dfrA1、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和Ⅰ、Ⅱ、Ⅲ类整合子,分析相关耐药机制。结果 SMA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74.00%)和咽拭子标本(9.00%);对米诺环素(2.00%)、左氧氟沙星(17.00%)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7.00)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100.00%)、庆大霉素(95.00%)耐药率较高;共检出Ⅰ类整合子(IntⅠ)41株,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41株IntⅠ阳性菌株中检出qacE△1-sul1阳性7株、sul1 4株、dfrA1 2株,59株IntⅠ阴性菌株中检出qacE△1-sul1阳性2株、sul1 1株,均分布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株中,阳性菌株中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于阴性菌株(P<0.05); IntⅠ阳性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利福平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0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6所医院共47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5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该组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3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结论 携带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3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是该组菌对利福平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志贺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检测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嘉兴地区 2006年 11月 -2012年 10月间多重耐药志贺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 β-内酰胺类基因、接合性质粒、整合子、转座酶、插入序列和复方新诺明类基因共 14种;β-内酰胺类基因和可移动元件遗传元件存在状况的相关性用指标聚类分析(SPSS法)。结果 58株多重耐药志贺菌检出 β-内酰胺类基因 3种(CTX-M-1、TEM、OXA),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检出 5种(traA、trbC、intI1、ISEcp1、IS903)。结论 本组志贺菌 β-内酰胺类抗菌素耐药与携带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致本组志贺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指标聚类分析提示可移动遗传元件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的携带及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8):610-613
目的研究霍乱弧菌链霉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strA、strB、aadA1、aadA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94-2005年福建省霍乱弧菌保存菌株100株,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进行链霉素的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strA、strB、aadA1、aadA2。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链霉素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和strB全部都是同时存在。福建省霍乱弧菌实验菌株链霉素耐药性与耐药基因strA和strB相关,未发现链霉素耐药性与耐药基因aadA1、aadA2之间相关。结论福建省霍乱弧菌链霉素耐药性与耐药基因strA或strB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药敏性,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获得性耐药机制并检测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intI1,intI2和intI3)及对应的整合子在菌株中的分布,揭示基因分布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自临床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00株,剔除重复菌株,对其临床感染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煮沸法提取总DNA,采用PCR法扩增qacE△1-sul1、sul2、sul3、intI1、intI2、intI3、dfrA1、dfrA5、dfrA12、dfrA13和Ⅰ、Ⅱ、Ⅲ类整合子可变区。结果临床分离的40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来自于痰标本(78.8%),其次是咽拭子(7.5%);分离率最高的科室是ICU(31.3%)、其次是老年科(20.0%);感染病例以男性居多,年龄>60岁者占89%;40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有49株检出Ⅰ类整合酶基因(12.3%),2株检出Ⅲ类整合酶基因(0.5%),49株检出qacE△1-sul1基因(12.3%),15株检出sul2基因(3.8%);而在40株耐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有22株检出Ⅰ类整合酶基因(55.0%),13株检出qacE△1-sul1基因(26.5%),6株检出sul2基因(15.0%);对Ⅰ类整合子可变区进行扩增后获得3个大小不同的条带,测序后发现携带是aacA4,ant(3″)和aac(6′)-Ib耐药基因盒。结论Ⅰ类整合子及sul、dfrA基因的存在可以增加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性,这是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耐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部分携带有耐季胺盐消毒基因qacE△1,提示随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开发新型消毒剂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辽宁省水产动物源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情况,探讨耐药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揭示耐药机制,为科学防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肉汤稀释法对168株水产动物源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药谱研究,测定菌株对14种常见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和其中4种抗生素的最小杀菌浓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菌株进行7种常见耐药基因及I类整合子inT1基因的检测。结果 168株辽宁省水产动物源副溶血性弧菌对1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青霉素G 98.21%、磺胺甲噁唑70.24%和氨苄西林67.85%。菌株对恩诺沙星的敏感率最高,为97.62%,且出现不同耐药程度的多重耐药株,AMP/PG/SMX和PG/SMX为优势耐药菌谱。菌株主要耐药基因型有blaCARB(29.55%)、blaCARB-Sul II(15.26%)、blaCARB-blaTEM(15.26%)。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不高。结论 水产动物源副溶血性弧菌对磺胺甲噁唑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恩诺沙星的敏感率最高,恩诺沙星的杀菌和抑菌效果显著,提示可将恩诺沙星用于预防和治疗副溶血性弧菌病的首选药。水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台州医院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对红霉素的耐药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31株,运用K-B纸片法及VITEK细菌鉴定仪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药敏谱;通过纸片法筛选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红霉素)的耐药表型,PCR扩增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mefA,并送测序鉴定.结果 K-B法纸片药敏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主要对红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四环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100.0%、64.5%、32.2%;未发现有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31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表型均为组成型耐药;31株红霉素耐药菌株的基因均为ermB(+)/mefA(+),测序结果正确.结论 台州医院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耐药率高,erm基因介导的靶修饰作用和mef基因介导的外排泵机制的共同作用,是主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一组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常见耐药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2月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采用K-B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15种β-内酰胺类、6种氨基糖苷类、3种磺胺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50%,对其它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60株菌共检出常见耐药元件基因15种,其中43株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1.7%,33株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55.0%,40株检出磺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6.7%,42株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检出率为7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磺胺类耐药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本组菌疑似存在8个克隆株,同一克隆内菌株携带着相同耐药元件,存在医院內感染。结论 blaTEM、aac(3)-Ⅱ、sul1、dfrA17、intⅠ1是导致本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符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地区2020年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Escherichia coli, DEC)的耐药性以及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携带情况。方法针对我国福建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市等地区2020年度食品中分离获得的9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 采用Vitek2 Compact生化鉴定和药敏检测平台测定其对9类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检测mcr-1~mcr-9基因的携带情况, 并对mcr基因PCR阳性菌株开展进一步药敏实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9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总体耐药率为76.92%(70/91), 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 分别为69.23%(63/91)、59.34%(54/91), 多重耐药菌株占47.25%(43/91);检出2株mcr-1基因和ESBL(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均为阳性的EAEC(enteroaggregativeEscherichia coli, 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菌株, 其中1株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益阳地区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现状。方法多重PCR方法检测分离的156株葡萄球菌中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并分析基因型耐药与表型耐药的相关性。结果葡萄球菌携带的ermA、ermB、ermC、msrA等耐药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2.8%、4.5%、55.1%、23.7%,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73.7%(115/156)。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等高比例耐药,耐药率均大于61.5%,本组菌株中有19.9%(31/156)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携带ermA、ermB、ermC、msrA等耐药基因是导致本组葡萄球菌耐药的重要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2.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20种抗生素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给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MRS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苯唑青霉素纸片法和琼脂筛选法,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进行MRS检测,并测定了它们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谱和β内酰胺酶。结果6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中,耐甲氧西林株(MRSA)占368%,其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7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N葡菌)中,耐甲氧西林株(MRSCoN)占381%,其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719%。MRS菌株耐药程度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RSA和MRSCoN多重耐药数分别为6~17种和5~14种。万古霉素、利福平、丁胺卡那对MRS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万古霉素是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MRS的多重耐药性应引起广泛关注,需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和MRS对抗生素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整合子阳性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菌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细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对宁波市李惠利医院2018年临床分离的400株常见病原菌进行第1、2和3类整合子筛查,并对整合子阳性和阴性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0株临床菌株中整合子阳性菌株为112例,阳性率为28%。其中第1、2类及同时阳性菌株分别为17.50%、4.75%和5.75%,没有筛选到第3类整合子;112株阳性菌株主要分布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可变区测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aadA5和aacA4,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aadA2、blaOXA-30和dfrA17,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基因主要为aadA5和aacA8;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携带基因为afrA12;37株整合子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性均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16株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10株整合子阳性的鲍氏不动杆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性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本地区临床菌株中整合子分离率较高,其中以第1和2类为主,主要分布于革兰阴性菌中,来源于呼吸和重症监护室(ICU)等院感易发科室,整合子的携带与宿主菌的耐药表型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菌株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方法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4种条件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χ2趋势检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妥布霉素、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增高趋势(P0.05),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呈降低趋势(P0.0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两种致病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呈增高趋势,条件致病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药时可参照药敏结果临床菌株的耐药趋势,选择合适的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株从菌血症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的耐药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使用肉汤稀释法和全自动药敏分析仪测定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 使用二代基因测序和纳米孔测序获得菌株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使用BLAST在线比对与CARD、Resfinder、ISfinder、VFDB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 明确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插入序列和毒力基因等, 使用MEGA 5.1软件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系统发生树。结果霍乱弧菌SH400为O139群产霍乱毒素的菌株, 携带了多个毒力相关基因和4个毒力岛。该菌株对链霉素、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耐药并携带了相应的耐药基因。该菌株携带了大小为172 914 bp并且含有10种耐药基因的IncA/C型质粒。结合基因组进化关系发现, 菌株间携带耐药基因和耐药质粒的情况呈现出一定聚集性。菌株SH400的传统ST型为ST69, cgMLST型为与cgST-252高度相似的新型别。结论该株O139群霍乱弧菌携带ctxAB毒力基因、多种耐药基因和IncA/C型质粒, 且存在多重耐药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宿主来源香港海鸥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分离自广东省淡水产品鱼和蛙肠道117株香港海鸥菌,5株病人粪便分离株为本实验室保存。采用K-B纸片法测定菌株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PCR法扩增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红霉素类等9种耐药基因,应用χ2检验进行率的差异性比较。结果 122株香港海鸥菌主要对利福平、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6.9%、78.6%、48.7%、30.8%、18.9%、18.0%、14.5%,多重耐药率达57.4%;对四环素耐药的22株菌中,tet A、tet R检出率分别为72.7%、68.2%;对磺胺类耐药的36株菌中,sul1、sul2检出率分别为86.1%、50.0%;鱼源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红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均高于蛙源株(P均0.05),而蛙源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鱼源株(P均0.05);蛙源株的sul1、sul2,tet A、tet R、aac(6′)-ib和ere A等6种耐药基因携带率均高于鱼源株(P均0.05);5株人源株耐药率较低,仅有1株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广东省淡水产品中香港海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不同宿主来源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耐药模式。tet A、tet R和sul1、sul2可能是该菌对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3):190-193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9-01我院收治的150例≥65岁Ⅱ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清晨中段尿标本行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以Kirby-Bauer法(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培养分离出8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8株(79.07%),以大肠埃希菌55株(66.28%)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9.30%)多见;革兰阳性菌15株(17.44%),以粪肠球菌7株(8.14%)和屎肠球菌6株(6.98%)常见;真菌3株(4.65%)。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均≥50%;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菌株。在主要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5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性高,5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菌株。绝大多数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罹患尿路感染患者以女性多见,且病原菌分布有一定特征,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且存在多重耐药,偶见真菌感染。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相似文献   

18.
致病菌耐药因子分布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临床菌株中的整合子分布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盒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55株临床菌株中的3类整合酶基因intⅠ。并对intⅠ阳性菌株耐药基因盒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55株临床菌株均为第1类整合酶基因阳性(100%)。耐药基因盒特异PCR扩增发现,27株革兰阳性菌株和22株革兰阴性菌株均得到1913bp的扩增产物,携带基因盒为dhfr、orfF和aadA2;6株革兰阴性菌得到1664bp的产物.携带基因盒为aadA5和dfrl7。aadA2和aadA5均为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基因盒。dhfr和dfr17均为编码对磺胺类药物甲氧苄氨嘧啶产生耐药的基因盒;orfF为未知功能的开放阅读框。结论 临床致病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株均广泛存在着整合子结构.应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细菌种属间水平转移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流感嗜血菌(HI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94株HIN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Nitrocefin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HIN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耐药性居前两位的依次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氨苄西林;儿童组与成人组除喹诺酮类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BLPAR)HIN占全部HIN的34.0%;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BLNAR)HIN有8株。结论 HIN的耐药性主要集中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氯霉素等上,且多药耐药菌株较多,应加强耐药HIN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其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以探讨菌株的亲缘性.方法 收集医院2010年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且该组菌株对一、二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65.0%,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43种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 rRNA甲基化酶等获得性耐药基因和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并以这些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80.0%、80.0%、70.0%、7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敏感,耐药率为0、0、5.0%;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TEMX-1、CTX-M-55、OXA-30),6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ac(3)-Ⅱ、aac(6')-Ⅰ b、ant(3")-Ⅰ、aadA5、aph(3')-Ⅰ、rmtB,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菌株亲缘性分析显示,A簇中的2号株与4号株(2~4克隆),7、8号株(7~8克隆)为克隆播散;3、5、17号株与2-4克隆亲缘关系密切,6、10、12、14、15号株与7~8克隆亲缘关系密切.结论 该组菌株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其载体携带率高,提示菌株在生存环境中也极易输出传播给其他同种或不同种细菌;菌株亲缘性分析证实该组部分菌株分离自医院感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