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afora病是以痉挛发作、肌阵挛、痴呆为特征、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中罕见的一型。现报告1例由皮肤活检而确诊者。 患者,女,14岁。12岁以前身体及精神发育均无异常。12岁出现首次痉挛发作,以后发作频度增加。13岁时起出现四肢肌阵挛和步态不稳,14岁时症状加重,智力急剧下降,但感觉无障碍,疑为Lafora病。检查发现:智商49,脑电图呈弥漫性峰形,CT示大脑及小脑弥漫性萎  相似文献   

2.
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心脏停搏者进行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进入一个复杂而持久的阶段,称为心肺复苏后时期,它以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描述的是缺血缺氧后早期各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全身炎症反应相关。本文对心肺复苏后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做一介绍。尽管在心脏停搏后心肺复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自主循环恢复后常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和其它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相当高的死亡率,只有极少数复苏成功患者存活并重返社会。根据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统计的3585例院外发生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约30%重新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长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6医院收治的2例超长心肺复苏后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采用溶栓治疗的病例,总结其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经验。结果2例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均无明显创伤,1例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溶栓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积极治疗后并发症得到控制;另1例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超长心肺复苏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家属的支持情况、创伤的大小、转院的条件、出血的风险等综合评估,谨慎选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面部疣状增生物17年.患者2岁时被发现右下眼睑出现棕色疣状增生物,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变大,扩大到右面颊和上唇,至14岁时皮损加重明显,左侧面部亦出现散在棕色疣状增生物,背部出现散在性皮肤赘生物,轻度瘙痒;并出现发作性肢体抽动,常于夜间发作,突然惊醒,随后感恐惧,10s后出现尖叫,随后出现肢体抽动,意识丧失,1min缓解,约1h后醒转,头痛明显,脑电图检查脑电波异常,确诊为癫痫,间断予妥泰抗癫痫治疗,症状控制不明显,抽搐发作频繁,现平均1~2个月发作1次.患者智力尚可,学习成绩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明显遗传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成人心搏骤停(CA)的最常见病因,而抢救CA最有效的手段是第一目击者现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电除颤,而对于顽固性的常规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循环、病因可逆的患者尽早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本文记录了2022年2月1日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例外院CA患者,常规心肺复苏失败、经紧急ECPR后患者心搏骤停220分钟后恢复自主循坏,后经冠脉血管内治疗、有效的并发症防治等综合治疗后,患者最终抢救成功。通过回顾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良好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拓宽ECPR的介入时机、并发症防治,为以后相关的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患者,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无主心率者11例(52.3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9.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无肌病皮肌炎患者,容易被延误诊治。本文报道1例55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双手冻疮样皮疹,肌电图示神经肌肉未见异常,特发性炎性肌病抗体谱16项:MDA5(++),PM-Scl75(++)。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是目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重要的临床方法之一,大量相关研究证实,早期对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然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是否可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能否使患者受益,目前尚没有肯定性结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仍将有创或较长时间心肺复苏术(cardiorespiratory resuscitation,CPR)列为溶栓禁忌,但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出现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报告。因此,对于AMI并发心脏骤停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术等复苏治疗病情得以恢复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溶栓疗效相关因素等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院外与院内无缝隙链接对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2004年5月~2011年5月间收治228例猝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108例,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并接回急诊科的猝死患者,整个心肺脑复苏抢救均由同一团队完成,B组120例,急诊科医生接诊"120"急救中心的猝死患者;采用自主循环恢复、存活等2项指标,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 院外与院内无缝隙链接对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出院率优于传统复苏组.结论 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工作完全由一个团队完成,抢救连贯,猝死患者预后及转归明显优于传统复苏组.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起,我们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患者中的32例患者经标准心肺复苏(S-CPR)5~10 min仍不恢复维持有效血流循环的自主心跳,心电呈非室颤性停搏或缓慢心脏搏动且药物难以维持的患者,在胸外按压状态下进行了紧急床边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右室心内膜起搏.对其手术操作的方法学及可行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