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促凝作用之一是其膜的促凝磷脂的显露(flip-flop)并发挥促凝作用[1~3]。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的阶段,即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活化,其过程依赖于促凝磷脂的存在。静止状态的血小板膜上磷脂的分布是极化的非对称状。而带负电行的促凝磷脂──主要是磷脂丝氨酸,绝大部分位于膜的内表面。仅有微量的促凝磷脂(约占膜磷脂总量的1%)位于膜的外表面。当血小板因各种原因被激活时,这种非对称性的膜磷脂的极化分市逐渐消失。位于膜内表面的促凝磷脂移向外表面,从而加速凝血过程的进行[3,4]本研究旨在建立…  相似文献   

2.
医师问答     
1.不少感染科医师询问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等细菌易形成生物膜。从而导致抗感染治疗失败。该生物膜是怎样一种结构? 答:细菌生物膜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胞外基质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胞外基质的成分包括胞外多糖、蛋白质、DNA、RNA、死细胞和磷脂等。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生物膜结构为多层的细菌细胞团块及黏液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菌生物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与游走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肾小球系膜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小叶的中间,从肾小体血管极处广泛地联系着每根毛细血管。肾小球系膜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主要作用是支持和保护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系膜溶解是一种少见的系膜病变,是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系膜损伤、系膜基质变薄和消退、系膜细胞分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脂的改变及其对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内毒素(LPS)对小鼠腹腔镜巨噬细胞膜脂成分,膜流动性及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观察磷脂脂质体对细胞膜的保护作用。结果:LPS作用1h,巨噬细胞膜主要的磷脂成分降解(P<0.05);细胞膜荧光偏振度(ρ)、微粘度(η)和分子排列有序性系数(γ)增加(P<0.05);培养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血栓素B2(TXB2),6-k-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含量明显增加(P<0.05)。经磷脂脂质体预处理后,膜损伤及炎症损伤减轻,结论:内毒素血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磷脂降解,细胞膜从相对比较流动变为相对固化,与膜脂有关的炎症介质浓度增加,磷脂脂质体有修复膜磷脂结构,减少炎症介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37例健康人的血小板膜磷脂、膜流动性及血小板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中风志者血小板膜流动性及著降低.神经鞘磷胆(SM)显著升高,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PE)显著降低,磷脂酰胆碱(PC)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增强.相关分析发现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与血小板膜脂SM成负相关;与膜PC成正相关,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呈负相关,提示血小板膜磷脂的变化对血小板膜流动性产生了的影响,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最终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严重感染、休克或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内毒素主要来源于外源性或肠源性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引发过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产生损伤,同时由于内毒素的攻击,巨噬细胞膜脂各组成分会显著降低,严重影响细胞功能[1]。目前板蓝根氯仿提取物的抗内毒素作用已经得到实验证实[2]。磷脂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球形小体,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类似细胞膜。在体内由巨噬细胞吞噬,吞噬过程中通过膜成分交换可以改变细胞的膜质成分,从而改变细胞功能[3]。同时,脂质体作为药物传输系统,可通过…  相似文献   

7.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分子层及膜蛋白组成,脂筏是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功能微区,不仅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和跨膜转运,而且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分子层及膜蛋白组成,脂筏是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功能微区,不仅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和跨膜转运,而且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前预防和治疗血友病甲,用Ⅷ因子蛋白质部分纯化制剂作静脉注射。作者应用微脂粒装含因子理组成的制剂口服治疗血友病患者,可提高其血浆因子顶促凝活力。微脂粒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制剂,它由复合的同心双层磷脂构成,蛋白质被夹入双层磷脂之间的间隙中。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使生长因子安全的在体内稳定持久的表达,并获得长期的促血管生成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药物缓释系统,即可控释的生物模拟系统.目的:探讨不同配伍的生物膜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寻找最佳的组合方式.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8-06/2009-05在江苏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通过交联剂将肝素、中药与Ⅰ型胶原发生共价结合,然后rhVEGF16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素发生生理性结合,将血管生成素1制成微球均匀植入生物膜内,即为实验所需生物膜.方法:将制备的生物膜置于正对观察窗的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的血管最少处,然后贴在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上,封口膜封闭假气室,继续孵育.实验组在给予生物膜基础上,依次加入0,10,50,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从中筛选出最显著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组合作为生物膜1;再依次加入100 μL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三七总甙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同法筛选出生物膜2:再依次加入10,50 ng血管生成素Ⅰ,同法筛选出生物膜3作为实验最终结果.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未贴生物膜,仅加入PBS.加药7 d后取绒毛尿囊膜,拍摄给药部位,采用Image Pro Plus 5.0.2进行数据收集.主要观察指标:不同配伍的生物膜对血管新生面积的影响.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物膜+0,10,50,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各组新生血管面积均明显增加,其中生物膜+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增加幅度最高(P<0.01),为此将其选为生物膜1.②与生物膜1组比较,生物膜1+三七总甙注射液组、生物膜1+川芎嗪注射液组无明显变化,生物膜1+丹参注射液组、生物膜1+黄芪注射液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增加25.48%,63.21%(P均<0.01),因此将生物膜1+黄芪注射液组作为生物膜2的最佳组成.③与生物膜2组比较,生物膜2+10 ng血管生成素Ⅰ组新生血管面积无明显差异;生物膜2+50 ng血管生成素Ⅰ组新生血管面积增加21.49%(P<0.05),因此将其作为生物膜3.结论:在实验制备的生物膜基础上,加入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μL黄芪注射液组、50 ng血管生成素Ⅰ的组合,具有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膜磷脂促凝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膜磷脂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血细胞膜磷脂非对称分布的调节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对血小板膜磷脂的促凝活性(PCA),以及有关临床等方面的研究。1血小板膜磷脂非对称分布的调节机制就大多数真核细胞而言,其...  相似文献   

12.
细菌生物被膜及其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结构,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早在1676年Antonie van Leeuwenhoek便从牙菌斑中观察到了细菌生物被膜的存在,但直到1978年Costerton等才首先提出了生物被膜的相关理论。细菌生物被膜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临床上细菌生物被膜可形成于各种生物置入材料表面及体内黏膜表面,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避性,是造成临床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血中球形红细胞明显增多和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是HS的主要特征。据统计,美国的HS的发病率为22/10万。在我国,HS也不少见。在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中,其发病率最高。近几年,在HS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单的文献复习。正常红细胞膜结构正常人类红细胞膜主要由两大部分所组成,即双脂层和双脂层周围的大量蛋白质。二者共同组成了红细胞膜的双脂层结构,而后者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已众所周知。但与其他疾病的关系,所述甚少,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就HDL的结构、代谢、生理、药理以及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作一介绍。HDL结构: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直径75~120A,密度为1.063~1.21g/ml,按密度梯度又分为HDL_1、HDL_2、HDL_3和HDL_(2a)、HDL_(2b)。HDL的蛋白成分为载脂蛋白(APO),含量约40~60%,主要是APOA-Ⅰ、A-Ⅱ、B、C-Ⅰ、C-Ⅱ、C-Ⅲ、D、E等。HDL的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TC)、磷脂、胆固醇脂(CE)、甘油三脂(TG)、脂肪酸等。其结构成分与脂质转运密切相关。HDL代谢:新生HDL主要由肝肠合成,经卵磷脂胆固醇转酰酶(LCAT)作用、由盘形变成球形。进入血浆,经酶作用而发生脂类和蛋白质交换。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解时APOA-I、E、磷脂等,由VLDL转移至HDL,而  相似文献   

15.
脂滴作为细胞内储存中性脂的主要部位,普遍存在于各类物种的各种细胞中。脂滴以中性脂肪为核心,表面覆盖单层磷脂结构,并镶嵌多种蛋白质。近年来的蛋白组学研究表明,脂滴相关蛋白通过静电或化学结合等方式定位在脂滴的表面,并可能参与调控脂代谢、膜转运以及信号转导等多个生理过程,进而揭示了脂滴在细胞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能量储存器,而是一个活跃的多功能细胞器。然而,Rab家族蛋白作为脂滴蛋白的一种,在介导脂滴与其它细胞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其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对脂滴的生物学研究及其相关的Rab蛋白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细胞中各种膜系统—包括细胞质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和核膜—具有类似于液体那样容易流动的一种物理性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膜脂大多呈液晶态,不断处于热运动之中。当温度降低至某一点时,他们可以从流动的液晶态转为晶态,晶态也可以“熔解”为液晶态,这个温度称之为膜的相变温度。每种膜脂由于其组分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相变温度。除膜脂外,大部分膜蛋白也不断处于运动状态,因此,膜的动态结构的含义既包括膜脂的流动性,也包括膜中蛋白质的运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习惯上常把流动性看作膜胀的一种性质,而…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被膜(biofilms)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生物体表面(如伤口表面)或非生物体表面(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人工心脏瓣膜等医用植入装置),由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包括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包裹细菌组成的一个细菌群体。生物被膜的形成为细菌提供了保护作用,生物被膜抵抗抗生素作用以及宿主免疫防御,并涉及许多细菌和真菌慢性感染[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LPS及磷脂脂质体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脂质成分,膜流动性及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内毒素血症为模型目的。结果 发现LPS作用lh,巨噬细胞膜主要的磷脂成分显降解;细胞膜荧光偏振度(ρ)、微粘度(η)和分子排列有序性系数(γ)显增加;培养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XB2,6—κ—PGHlα含量明显增加。且随时间延长,各损伤程度加重。结论 经磷脂脂质体预处理后,膜损伤及炎症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19.
肝脂酶与脂蛋白代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脂酶主要在肝细胞中合成 ,能水解各种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 ,血浆中肝脂酶活性增高 ,可使小而致密LDL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水平增高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 ;肝细胞膜上的肝脂酶作为配体能与多种脂蛋白结合 ,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影响肝脂酶合成、活性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肝脂酶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MPTP)是一种跨膜多蛋白孔,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MPTP的结构、特征、MPTP与凋亡的关系和MPTP在血液病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