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阵发性胸骨后疼痛2 d,加重14 h"于2016年12月22日入住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患者入院前2 d劳累后出现胸骨后闷痛,疼痛可耐受,服用丹参滴丸后症状好转,持续约10 min,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程度及性质同前,14 h前疼痛程度加重,伴大汗,服用速效救心丸  相似文献   

2.
胡迅  童裳越 《内科》2010,5(5):476-477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3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雷贝拉唑组)165例和对照组(奥美拉唑组)160例。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和替哨唑,7d后单独服用雷贝拉唑,连用7d;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替哨唑和阿莫西林,治疗一周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连用7d。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每周随访,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药结束1月后检测HP,复查胃镜。结果用药结束1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1.8%和68.8%,总有效率分别为93.9%、87.5%,Hp根除率各为84.2%,73.6%。结论雷贝拉唑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缓解症状,并能有效根除HP,雷贝拉唑在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观察组口服莫沙必利联合兰索拉唑。4 w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疼痛、胃脘不适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疼痛、胃脘不适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160例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实验组(81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服用2周后停用抗生素,单独服用奥美拉唑,连用6周,实验组服用雷贝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服用2周后停用抗生素,单独服用雷贝拉唑,连用6周,查看两组患者胃镜所见、胃pH值和H.pylori检测来判断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用药后3 d症状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比较,两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 d后,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1个月后行胃镜检查,对照组总有效率83.54%;实验组总有效率97.53%,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比奥美拉唑三联疗法能有效的治愈消化性溃疡和根除H.pylori,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酒精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科住院的酒精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兰索拉唑组,常规治疗+奥美拉唑组.治疗1 w后了解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治疗8w后随访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兰索拉唑组治疗1 w后,发现腹痛、反酸、腹胀症状5例(10.00%);奥美拉唑组治疗1w后,发现腹痛、反酸、腹胀症状6例(12.00%),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复查后愈合48例(96.00%).奥美拉唑组复查后愈合49例(98.00%),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Hp感染清除率90.00%(45/50),奥美拉唑组Hp感染清除率78.00%(39/5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症状;奥美拉唑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1例,大便次数增加、变稀1例.结论 兰索拉唑治疗酒精型消化性溃疡,效果好,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华  朱兴雷 《山东医药》2000,40(5):47-48
患者女 ,4 1岁。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1个月加重1天于 1998年 7月 2 7日入院。 1个月来 ,胸痛于劳累时发作 ,持续 1~ 2分钟 ,有时向左肩部放射 ,休息后症状缓解。曾有两次上一层楼出现黑●、大汗 ,坐卧 10分钟左右恢复正常。当时无大小便失禁。曾于门诊治疗 ,并间断服用消心痛等药物。入院当日凌晨又发作 2次胸骨后疼痛 ,伴胸闷 ,且左侧卧位时加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 ,左侧卧位突然出现面色青紫 ,呼之不应 ,继而抽搐。立即给予吸氧 ,心前区叩击按压等急救措施 ,10分钟后苏醒。查体 :T36 .8℃ ,P80次 /min,R18次 /min,Bp16 /11k Pa;神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缓解之间的差异。方法320例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并分别服用奥美拉唑20mg,1次/d,8周;兰索拉唑30mg,1次/d,8周;泮托拉唑40mg,1次/d,8周;埃索美拉唑40mg,1次/d,8周。用six—point scale(0:无,1:轻度,2:轻度-中度,3:中度,4:中度-重度,5:重度)评价服用4种质子泵抑制剂后7天内的烧心和反流症状。结果埃索美拉唑组的平均烧心积分比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下降更迅速。埃索美拉唑组第1~5天的烧心症状完全消失率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P值分别为0.0054、0.0072、0.0089、0.0107、0.0134)、兰索拉唑组(P值分别为0.0043、0.0034、0.0044、0.0011、0.0052)、泮托拉唑组(P值分别为0.0156、0.0003、0.0005、0,0024、0.0172)。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愈合率4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埃索美拉唑比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更迅速地减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烧心和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药物对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07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法莫替丁组、铝碳酸镁组、奥美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其余各治疗组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法莫替丁20 mg 2次/d;铝碳酸镁500 mg 3次/d;奥美拉唑20 mg 1次/d和埃索美拉唑20 mg 1次/d治疗.3个月后,对各组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埃索美拉唑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对预防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最新资讯     
治疗 PDA 的药物可抑制血栓形成周围动脉疾病(PDA)患者服用西洛他唑(培达)可减轻间歇性跛行症状(步行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一些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观察到它还可能降低中风的风险。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反流症状特点和对雷贝拉唑8周治疗的疗效。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研究。78例经内镜确诊的RE患者,按洛杉矶分级标准(LA)分为A、B、C、D组。患者口服雷贝拉唑10mg,每天2次,共8周。观察不同程度RE患者的反流症状特征以及雷贝拉唑治疗后症状变化和8周后RE治愈率。结果74例RE患者完成8周疗程。91.9%患者有烧心和反酸,68.9%有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和胸骨后疼痛发作程度和频率并不随RE程度或频度加重而增加。A+B组和C+D组RE患者的反酸和烧心程度和频度均以中、重度为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疼痛在不同程度RE患者中发作程度和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天,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消失率和缓解率分别为26.5%、42.6%、47.6%和51.5%、64.7%、68.7%,用药1周后各反流症状消失率和缓解率可高达50%以上和80%以上。8周治疗后复查RE愈合率为94.6%(70/74)。结论RE患者的症状不因RE程度加重而增加,雷贝拉唑对RE患者的反流症状和RE显示有效和疗效迅速。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5岁,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11年,加重20余天,于1996年7月30日入院。患者于1985年9月开始于劳累及生气时出现胸骨后疼痛,每次持续约10分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可在数分钟内缓解。一直间断服用“复方丹参片、消心痛”等药物。病情尚稳定,偶有胸痛发作,性质同前。近20天来,胸痛发作频繁,多于凌晨痛醒,持续20余分钟,胸痛向双肩部放射,伴恶心,出汗。每天发作1至数次,服用硝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铝碳酸镁和莫沙比利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经内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雷贝拉唑(10mg,qd),铝碳酸镁(1.0g,tid),莫沙比利(5mg,tid);对照组Ⅰ:奥美拉唑(10mg,qd),铝碳酸镁(1.0g,tid),莫沙比利(5mg,tid);对照组Ⅱ:法莫替丁(20mg,bid),铝碳酸镁(1.0g,tid),莫沙比利(5mg,tid),疗程一周,记录治疗前和用药期间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的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出现。结果三组均能有效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但治疗组在一日缓解率、平均症状消失天数、及夜间烧心症状缓解率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应用雷贝拉唑、铝碳酸镁和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能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证每日10mg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不同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2C19代谢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入选患者按2:1随机进入艾普拉唑组(10mg/d,321例)或对照奥美拉唑组(20mg/d,159例),疗程4周。同时检测患者CYP2C19的代谢型。结果艾普拉唑和奥美拉唑均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烧心、反酸、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临床症状,除2周艾普拉唑对腹胀的改善情况优于奥美拉唑(P=0.0344),2周两组综合症状改善显效率和有效率、其余单一症状改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艾普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2周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7.88%和75.00%;4周愈合率分别为93.03%和90.85%,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同一代谢型之间以及组内不同代谢型之间的4周溃疡痊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艾普拉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6%,对照组为11.52%。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头痛头晕、ALT/AST升高等,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每日10mg艾普拉唑肠溶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且不受CYP2C19代谢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胃黏膜食管上段异位指胃黏膜出现在食管上段,并引起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发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性,31岁。胸骨后烧灼不适伴恶心1个月,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见胃窦糜烂,食管中下段未见明显异常。服用奥美拉唑20mg/d治疗3周无效。我院胃镜检查见食管上段距  相似文献   

15.
雷贝拉唑对胃溃疡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评价顿服雷贝拉唑 10mg对胃溃疡患者的抑酸效果和症状缓解情况 ,并以奥美拉唑 2 0mg作为对照。 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 ,患者随机进入雷贝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结果  (1)两组用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 ,但治疗 1d后症状改善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两组抑酸药物的起效时间均在用药后 2h ;用药后 1h和 2h ,两组患者胃内pH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雷贝拉唑组 2 4h总的、夜间 pH >4及夜间 pH >3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P <0 0 5 ) ,而白天pH >4和 pH >3及总的 pH >3的百分比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 )雷贝拉唑组白天、夜间 pH >4及 2 4h总的、白天和夜间pH >3超过 30 %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 (P <0 0 5 ) ,而只有总的pH >4超过 30 %的百分率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 )雷贝拉唑组无反应率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 (7 8%比 16 4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雷贝拉唑顿服能有效缓解消化性溃疡症状 ,其抑酸效果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短期应用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将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d,B组40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d,两组均为po,qd,疗程共7天。于用药前1天,用药后第1、4、7天,按标准对上腹痛、反酸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有无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果雷贝拉唑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后第1天为67.5%,第4天为95.0%;奥美拉唑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第1天为17.5%,第4天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服药第7天,雷贝拉唑组上腹痛消失率为97.5%,奥美拉唑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均为强效、安全的抑酸药物,但雷贝拉唑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你已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是时候重新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有助于抑制胃酸生成的药物。PPIs很有效,兰索拉唑(Prevacid)和奥美拉唑(Prilosec)等一些PPIs在药店有售。泮托拉唑(Protonix)等一些PPIs处方药通常长期使用。你可能觉得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以缓解胃灼热,但需注意的是长期服用PPIs也会  相似文献   

18.
胆心综合征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78岁,家庭妇女。于lO年前在体检中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当时无明显症状,未予治疗。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心悸发作,无其他不适,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服用复方丹参片症状可缓解。于4年前起出现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症状,于活动、饱食后易于发作,休息5~10min后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抑酸效果及症状缓解作用。方法6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天早餐前空腹121服雷贝拉唑10mg或奥美拉唑20mg,疗程均为7d。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的第1天及第7天对患者的主要反流症状进行症状学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学评分。每组各选10名患者于服药第1天做24h胃内pH值监测,比较这两种药物胃酸抑制效果。结果服药第1天雷贝拉唑组的症状评分为1.86±1.17,奥美拉唑组为2.53±1.14.P〈0.05。雷贝拉唑组7人症状消失,奥美拉唑组的2人症状消失。至第7天两组的症状评分分别为0.47±0.68和0.63±0.72,症状消失率分别为63.3%和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第1天雷贝拉唑组服药后2h胃内中位pH值为6.10±1.13,高于奥美拉唑组的4.22±2.38,起效时间40.8±24.35.快于奥美拉唑组的112.0±105.46.P值均小于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老年人RE患者均有良好的抑酸效能及症状缓解作用,但雷贝拉唑起效更快、抑酸作用更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所致胃肠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患者,经胃镜诊断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服用阿斯匹林同时加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次;对照组32例,加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EN果]治疗组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治疗小剂量阿斯匹林相关性胃肠黏膜损害效果显著,是防治胃肠黏膜损害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