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老年人下肢关节手术常选用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单纯的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容易控制,肌肉松弛效果较好,但是麻醉诱导时间相对较长,对控制膀胱腹膜反折处疼痛不理想,而且循环系统干扰受到腰麻过程中影响相对较大。目的:探讨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过程中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纳入菏泽市立医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90例,其中膝关节置换52例,髋关节置换3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置换过程中的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诱导量、镇痛效果及置换后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置换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在心率、脉搏、动脉血氧饱和度均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置换过程中的基本生命体征更加稳定,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诱导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镇痛效果优秀率为67%,低于观察组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置换后出现呕吐10例、呼吸困难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观察组出现呕吐3例,呼吸困难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提示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关节置换过程中镇痛效果好,麻醉起效时间短,局麻药诱导量低,置换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3.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了局部浸润镇痛法的优良镇痛效果,但从文献分析其最佳效果往往限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天或更短时间内。 目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较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应用局部浸润镇痛法,观察静息状态下和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将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局部浸润镇痛组,均给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塞来昔布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2组患者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对照组给予150 mL生理盐水于关节周围注射,局部浸润镇痛组给予同等容量的混合药液,其中包括罗哌卡因300 mg、吗啡5 mg和肾上腺素10 μg。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置换后6,12,24,36,48 h的静止痛及运动痛,观察置换后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和肌无力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除置换后48 h的静止痛在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浸润镇痛组患者运动痛、静止痛目测类比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局部浸润镇痛组在6,12 h的静止痛与运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均未见恶心、呕吐症状,2组各2例患者主诉下肢曾有轻微的麻木感,但并未因肌无力影响功能锻炼。2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提示联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镇痛技术可以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提供优良且持续的镇痛效果,且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出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产妇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达到完全运动阻滞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值、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麻醉不良反应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具有理想的麻醉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模式联合镇痛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单侧全髋(THA)、全膝关节置换(TKA)病例138例,年龄53~79岁,平均68.4岁。手术及麻醉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镇痛方式分为3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组(PCIA,对照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组(塞来昔布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罗哌卡因局麻组(罗哌卡因组)。比较术后各组6小时(T1)、12小时(T2)、24小时(T3)、48小时(T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满意程度、自控追加剂量(Bolus)次数、自控静脉镇痛药用量。结果术后各组T1、T2、T3、T4时间节段点的疼痛VSA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组和罗哌卡因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见(值均<0.05),Bolus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值均<0.05)。与塞来昔布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值均<0.05),不同时间节段点Bolus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值均<0.05)。结论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罗哌卡因局麻组成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法有助于降低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包皮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小儿包皮手术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使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实施麻醉。对比两组患儿麻醉镇痛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患儿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率、术后应激反应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与术后躁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糖、皮质醇与肾上腺素浓度等应激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产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小儿包皮手术麻醉中,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在镇痛、镇静方面,提供了一种较为安全、便捷的镇痛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低位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4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镇痛剂为利多卡因,治疗组镇痛剂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联合配方。结果治疗组在麻醉后2、4、24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麻醉后4 h的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加利多卡因经低位硬膜外给药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镇痛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镇痛效果,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管建民 《医学信息》2010,23(15):2894-2895
目的观察探讨0.22%罗哌卡因配伍3μg/ml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将自愿接受术后硬膜外镇痛的1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成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组(A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B组)两组,每组50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均使用镇痛泵,镇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2%罗哌卡因配伍3μg/ml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镇痛效果较单纯罗哌卡因效果满意,是一种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60岁~90岁的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手术类型为股骨、膝关节、胫腓骨骨折等骨科下肢手术),ASA分级为Ⅱ级,排除晕动症、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给予轻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麻醉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比较,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腰原硬联合麻醉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其中轻比重罗哌卡因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王秀玲 《医学信息》2007,20(3):219-22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腔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罗哌卡因对201例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与同期未接受硬膜外麻醉的产妇242例对照,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等。结果两组的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新生儿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第一产程活跃期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硬膜腔阻滞分娩镇痛是安全可靠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 variety of diseases, poor physical and compensatory ability results in a high demand for anesthesia during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is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narcotic analgesics, but this method of anesthesia has been less studied in elderly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in elderly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Data of fif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implants and internal fixa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analyzed. 5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ropivacaine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with 2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nesthetic effect was compared. Self questionnaire on risk factors was used for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Anesthetics onset time, the amount of local anesthesia, the use of trimetaphan camsilate agent number, complete block time, heart rate after anesthesia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ropivacaine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than in the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P < 0.05). (2) The highest block level, Bromage scor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fter anesthesia and anesthesia satisfa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opivacaine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than in the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P < 0.05). (3)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showed that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ge, education, complications, and hip arthroplasty (P < 0.05). (4) Results verified that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showed ideal effects in hip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as rapid, and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龄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右美托咪啶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高龄膝关节置换硬膜外麻醉中,但不同的右美托咪啶应用剂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目的:探讨高龄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方法:从膝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右美托咪啶维持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5例,分别给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右美托咪啶维持、静脉滴注等容量生理盐水。测定3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镇静/警觉评分以及手术操作遗忘程度,并进行比较,观察时间点包括T0(硬膜外麻醉后),T1(用药后3 min),T2(用药后5 min),T3(用药后10 min),T4(用药后15 min),T5(用药后30 min)。 结果与结论:用药之后,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出现下降,其中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维持组(P < 0.05),且在T3时相最慢,右美托咪啶维持组以T4时相最慢(P < 0.05);用药后5 min,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右美托咪啶维持组的镇静/警觉评分均出现下降现象;T3时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患者出现深度镇静且心率明显下降,需给予阿托品方能改善,T4时右美托咪啶维持组评分最低(P < 0.05),但未出现深度镇静,血压、心率下降程度较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轻。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生理盐水组对手术相关操作的完全遗忘程度分别为72%,68%,0%,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予以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泵注硬膜外麻醉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并消除患者对手术操作的不良记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麻醉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器官组织缺血,在接受关节置换的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风险。为保证置换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安全性,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在老年高血压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安全性。 方法: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关节置换患者中选择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测定麻醉前、麻醉诱导后、麻醉后10 min、应用骨水泥后10 min、置换结束时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率变化;记录置换中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麻黄碱、多巴胺等)的使用率以及置换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较之麻醉前,两组患者在麻醉后10 min、应用骨水泥后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结束时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呼吸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麻黄碱、多巴胺等的分别有3例和15例,使用率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对照组置换后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给予短期呼吸机支持后明显改善。提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膝关节置换中实施硬膜外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但多种因素会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其中麻醉是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临床需要积极的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 目的:观察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集团东营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3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68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置换后第1天清晨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随访12个月检测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 > 0.05);但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麻醉后6 h以及置换后第1天清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和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状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剧烈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做到置换后良好的镇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骨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9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25%罗哌卡因组、0.3%罗哌卡因组、0.35%罗哌卡因组,每组23例。置换结束后30 min,行罗哌卡因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开始各组注入相应浓度的罗哌卡因20 mL,随后接镇痛泵,无背景剂量,自控镇痛剂量为10 mL,时间60 min,持续72 h。于阻滞12,24,48和72 h时记录静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静息目测类比评分≥ 4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阻滞后72 h内罗哌卡因用量、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离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价患者镇静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0.25%罗哌卡因组患者比较,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患者静态时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P < 0.05),阻滞后72 h内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与0.3%罗哌卡因组比较,0.35%罗哌卡因组静态时、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帕瑞昔布钠使用率显著低于0.25%罗哌卡因组(P < 0.05),离床时间短于0.25%罗哌卡因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3组不同浓度的哌罗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其中0.3%的罗哌卡因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的适宜浓度,可减少哌罗卡因的使用量,并缩短患者离床时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预充剂量盐酸氢吗啡酮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为 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遥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H1 组尧 H2 组及H3),每组30 例遥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术毕行PCEA遥手术结束前15 min 硬膜外给予负荷剂量,分别为盐酸氢 吗啡酮H1 组0.1 mg尧H2 组0.2 mg尧H3 组0.3 mg,术毕连接镇痛泵,配方均为院氢吗啡酮1 mg+0.1%盐酸罗哌卡因+生理盐水 至100 ml,背景输注速度2 ml/h,自控1 ml/次,锁定时间15 min遥观察并记录术后个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尧心率尧氧饱和 度,镇痛尧镇静评分及PCEA 按压次数,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遥结果H2尧H3 组2 h尧4 h尧6 hVAS 评分明显低于H1 组,同 时H1 组观察到PCA 的按压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约0.05),H2 组与H3 组2 h尧4 h尧6 hVAS 评分无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遥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的例数H3 组高于H1尧H2 组遥结论硬膜外注入0.2 mg 氢吗啡酮提供 完善的镇痛的同时,恶心尧呕吐尧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遥  相似文献   

17.
郭青 《医学信息》2019,(24):75-77
目的 探讨采用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骨科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根据术中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n=28)及观察组(n=32)。对照组于骨科手术中选用全麻方式,观察组术中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比较两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镇痛效果(VA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对照组T1、T2时间点MMSE评分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6、12 h VA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血压、心率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压降低,心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更小,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进行髋膝置换前使用阿司匹林抗凝预防心脑血管疾患的患者很多见,而目前国内尚无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围置换期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对于出血量影响的报道。 目的:观察围置换期持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对于髋膝关节置换出血的影响。 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收治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根据抗凝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置换前长期连续规律应用100 mg/d阿司匹林抗凝,除置换日之外不停药。对照组未使用阿司匹林抗凝,与观察组患者年龄相近,与观察组为同一手术医师。两组中全髋关节置换10例,全膝关节置换10例。置换过程中积极止血,置换后采用加压冰敷等减少出血措施。记录置换后48 h伤口引流量、围置换期血红蛋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之间置换前及置换后的血红蛋白变化水平、置换后48 h伤口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3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积极采取减少出血的措施,围置换期持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对于初次髋膝关节置换出血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使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庞博  孙雪峰 《医学信息》2018,(9):112-113,116
目的 探讨小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前列腺电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0月90例行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2 ml 0.75%的罗哌卡因,实验组予以2 ml 1%的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者的阻滞持续时间、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与麻醉效果情况。结果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SBP、DB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实验组患者心率为(64.21±5.14)次/min,SBP(119.62±7.31)mmHg,DBP(79.41±9.06)mmHg,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的心率(71.53±5.83)次/min,SBP(126.94±8.64)mmHg,DBP(85.92±7.53)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阻滞持续时间为(35.46±5.34)min,长于对照组的(26.57±1.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前列腺电切手术中阻滞持续时间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阻滞持续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7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59例。术后均开启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泵,低浓度组0.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7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高浓度组1.0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比较3组患者麻醉用药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于术后6 h、12 h、24 h、48 h比较3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患肢肌力评分以及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低、中、高浓度3组中,罗哌卡因用量、吗啡用量以及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依次减少,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S评分在组内不同时间点、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48 h,低、中、高浓度3组间VAS评分、血液流变性指标水平均依次降低,患肢肌力评分、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以及最大外展活动度均依次增加,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μg/mL右美托咪定联合0.1%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肢肌力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指标水平,降低血液黏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