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背景:在非体外循环的条件下,保证患者在麻醉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完成序贯式双肺移植,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和全静脉麻醉的选择上尚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序贯式双肺移植过程中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呼吸功能及肺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4例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分为全静脉麻醉组及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对两组患者麻醉后单、双肺通气10 min后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呼吸商和能量消耗进行测定。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移植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参数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1年及3年的随访调查中,肺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血气分析状况良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麻醉后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单、双肺通气患者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能量消耗指标均明显高于全静脉麻醉组相同时段对应指标(P < 0.05)。同组患者单肺通气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呼吸商指标低于双肺通气,但差异不明显(P > 0.05)。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单、双肺通气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全静脉麻醉组相同时段对应水平(P < 0.05)。全静脉麻醉组麻醉后双肺通气患者的皮质醇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单肺通气患者(P < 0.05)。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在单、双肺通气时的差异不明显(P > 0.05)。提示在双肺移植过程中,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与全静脉麻醉相比,患者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能量代谢明显增强,可减轻应激反应,且麻醉后代谢、应激情况不受通气方式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6.12±1.19)min、平均拔管时间为(7.08±1.16)min、平均唤醒时间为(12.03±1.16)min、完全清醒时间为(16.19±1.31)min,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患者在全麻时的药物用量更少,术后拔管及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对于提高术后苏醒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髋关节置换患者全麻时,气管插管可造成咽喉和气管感受器的物理刺激,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Supreme喉罩能够减轻围术期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降低气道并发症。 目的:观察Supreme喉罩和气管插管对高血压患者髋关节置换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取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喉罩组23例,气管插管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置换过程中连续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插管(喉罩)后即刻(T1)、5 min(T2)、15 min(T3)时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糖、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喉罩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在T1-T3时间点较T0时明显降低(P < 0.05);心率、血氧饱和度在T0-T3各时间点比较平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气管插管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在T1时较T0时显著升高,收缩压在T2、T3时较T0明显降低,舒张压在T3时较T0显著降低(P < 0.05),心率、血氧饱和度在T1时间点显著升高(P < 0.05)。与T组比较,喉罩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在T1-T3时间点显著降低(P < 0.05),心率在T1、T2较T组明显减慢(P < 0.05),血氧饱和度在T1显著高于T组(P < 0.05)。与T0时比较,T1-T3时气管插管组血糖、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喉罩组(P < 0.05)。T1-T3时气管插管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T0时显著增高,且均高于喉罩组。T1-T3时两组心钠素含量明显升高,气管插管组显著高于喉罩组(P < 0.05)。可见喉罩对于这些与应激相关的生化指标的影响较小,这也是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生理基础。提示与气管插管比较,喉罩可明显减轻高血压患者全麻状态下髋关节置换时的应激反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高龄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右美托咪啶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高龄膝关节置换硬膜外麻醉中,但不同的右美托咪啶应用剂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目的:探讨高龄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方法:从膝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右美托咪啶维持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5例,分别给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右美托咪啶维持、静脉滴注等容量生理盐水。测定3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镇静/警觉评分以及手术操作遗忘程度,并进行比较,观察时间点包括T0(硬膜外麻醉后),T1(用药后3 min),T2(用药后5 min),T3(用药后10 min),T4(用药后15 min),T5(用药后30 min)。 结果与结论:用药之后,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出现下降,其中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维持组(P < 0.05),且在T3时相最慢,右美托咪啶维持组以T4时相最慢(P < 0.05);用药后5 min,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右美托咪啶维持组的镇静/警觉评分均出现下降现象;T3时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患者出现深度镇静且心率明显下降,需给予阿托品方能改善,T4时右美托咪啶维持组评分最低(P < 0.05),但未出现深度镇静,血压、心率下降程度较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轻。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生理盐水组对手术相关操作的完全遗忘程度分别为72%,68%,0%,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予以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泵注硬膜外麻醉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并消除患者对手术操作的不良记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麻醉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但多种因素会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其中麻醉是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临床需要积极的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 目的:观察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集团东营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3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68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置换后第1天清晨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随访12个月检测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 > 0.05);但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麻醉后6 h以及置换后第1天清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和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状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高凝倾向,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更容易发生深静脉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脑栓塞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方法:检测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骨水泥植入前10 min,植入后30 min、1 h、2 h、3 h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各项指标。 结果与结论:与植入前10 min比较,植入后30 min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下降(P < 0.05),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P < 0.05),植入后3 h均恢复到植入前状态(P > 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骨水泥植入前后变化均不明显(P > 0.05)。结果表明患者在骨水泥植入后短时间内会出现高凝血状态,在植入3 h后基本消除,提示在植入骨水泥后的3 h是监测凝血的重要时间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药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右旋美托咪啶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可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目的:观察采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腰椎手术麻醉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手术的60岁以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拟行择期腰椎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0.5 μg组、1.0 μg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按照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给予负荷剂量,输注15 min,然后分别按照0.5 μg、1.0 μg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4 mg/kg+芬太尼5 μg/kg+维酷溴铵0.1 mg/kg。比较3组患者的镇静评估及遗忘程度、全麻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术后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与结论:用药后5,10 min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0 μg组显著低于0.5 μg组和对照组(P < 0.05),0.5 μ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用药10 min后1.0 μg组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视觉评分显著低于0.5 μg组和对照组(P < 0.05)。1.0 μg组、0.5 μg组5,10,20,30,60 min时刻的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给药后各时间点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1.0 μg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0.5 μg组和对照组(P < 0.05)。结果提示全麻镇痛中采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节内鸡尾酒注射阵痛是一种新颖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有效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内鸡尾酒式混合剂注射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治疗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对照组予帕瑞昔布静脉注射做对照。所有患者置换后24 h接受口服盐酸曲马多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置换后镇痛药使用量。在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静息痛评分在置换后12,24,48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活动痛评分在置换后24,36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在总并发症监测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置换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置换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密切相关。设定相同麻醉条件下硬膜外镇痛比静脉镇痛对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拟行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椎管内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或以硬膜外镇痛。 结果与结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静脉镇痛组为47%(14/30),硬膜外镇痛组为30% (9/30例),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 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髋关节置换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在下肢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后早期有38%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且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明显降低。受教育年限短和髋关节置换本身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药物预处理的延迟性保护作用成为近年来预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舒芬太尼是一种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激动剂,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式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建模后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30只。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再灌注前5 min经腹腔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经腹腔静脉注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 L,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在此基础上于冠脉阻断前10 min经腹腔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0μg/kg,治疗后2周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1)心肌梗死面积: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钙蛋白Ⅰ水平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增加,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增加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Caspase-3蛋白表达: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心室舒张压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减轻,舒芬太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明显减轻;(6)结果表明,舒芬太尼预处理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减轻大鼠心肌梗死程度,保护损伤的心肌。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髋关节置换前应用小剂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预扩容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缺乏系统性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与琥珀酰明胶预扩容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 方法:纳入46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HSH40)预扩容组和琥珀酰明胶预扩容组,毎组23例。麻醉前HSH40预扩容组以6 mL/min的速度输注HSH40注射液3 mL/kg行预扩容,琥珀酰明胶预扩容组以20 mL/min的速度输注琥珀酰明胶10 mL/kg行预扩容。输注完毕后开始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分别在预扩容输液前、预扩容输液后60 min、置换后2 h应用血栓弹力描记仪测定纤维蛋白形成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最大振幅、凝血综合指数。取2 mL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后1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激活凝血酶时间。 结果与结论:与预扩容输液前相比,预扩容输液后60 min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形成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激活凝血酶时间均延长(P < 0.05)。预扩容输液后60 min,HSH40预扩容组血凝块生成时间、部分激活凝血酶时间短于琥珀酰明胶预扩容组(P < 0.05);置换后2 h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均恢复到预扩容前水平。提示3 mL/kg HSH40预扩容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呈短暂抑制作用,但其影响小于琥珀酰明胶,凝血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安全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两种麻醉方法对高血压病人血液流变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异同。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腹部手术并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共30例。按麻醉方式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A)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GA)各15例。麻醉实施及围术期处理按常规进行,统一输液标准。所有病人分别在麻醉前及麻醉后30min、术毕(平均在麻醉后90min)、术后24h于肘静脉各采血4.5ml,毛细管法检测高切全血黏度(200s^-1)、低切全血黏度(3s^-1)、全血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变形指数(EDI)、刚性指数(ERI)等。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期间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ηr、ηp、EAI均明显降低(P〈0.05),GA组麻醉30min内指标降低已很明显,术毕时有所升高;EA组于麻醉30min以后各指标才明显降低,但术毕时仍在低水平维持。两组术后24h各指标即逐渐升高。GA组EDI在麻醉期间曾一度降低,术后24h下降明显(P〈0.05)。结论全身麻醉更快地使高血压病患者术中血液黏度指标降低,但硬膜外麻醉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效果较持久,且未发现围麻醉期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阻碍患者早期恢复的重要原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和持续股神经阻滞均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有效方法,但哪种方法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较少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WanFang等数据库,同时检索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10-01,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英文,8篇中文,共680例患者,其中持续股神经阻滞组患者343例,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患者3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股神经阻滞组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相比,持续股神经阻滞可减少恶心/呕吐(RR=0.36,95%CI:0.21-0.63,P=0.003)、尿潴留(RR=0.08,95%CI:0.04-0.16, P < 0.001)和头晕(RR=0.24,95%CI:0.06-0.99,P=0.05)的发生率。提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同样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训练,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高龄髋、膝关节置换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镇痛方式,考虑到高龄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地进行麻醉方式选择,以达到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以及镇痛效果好等目的。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从沈阳市骨科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年龄80-96岁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 例和观察组39 例,分别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和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优良率、起效时间、局麻药诱导、杜芬合剂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为97%,高于对照组87%(P < 0.05)。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局麻药诱导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杜芬合剂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表明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实施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