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背景:目前以植入物置入稳定脊柱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置入路径为前路入路和后路入路,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对于前路与后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方法:检索 MEDLINE、EMBASE、PubMed数据库、万方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前路与后路入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对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患者置入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治疗前JOA评分、治疗后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颈椎活动度以及再手术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1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790例,其中前路组359 例,后路组 431例。Meta分析表明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前JOA评分、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后路组相比,前路组治疗后JOA评分高(P < 0.001),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高(P=0.02),颈椎活动范围大(P=0.001),并发症发生率高(P=0.000 2),再手术率较高(P < 0.000 1)。结果可见前路与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创伤相似,但前路组神经功能改善较好,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临床上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入路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科修复手术大部分会使用内置物,这种方法虽然会为患者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使患者发生感染。而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是临床上便于检测炎症的相关指标。 目的:观察骨科内置物置入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安置金属内置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置入髓内钉,34例置入人工关节,30例置入固定钢板。根据置入后是否感染分为两组,无感染组52例,感染组48例。内置物置入后第1,3,7,14,21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同时结合其他化验结果、切口情况以及患者体温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总结并分析疾病进展情况,为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入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3,P < 0.05;t=3.78,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3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5,    P < 0.05;t=3.68,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8,P < 0.05;t=3.54,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14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P < 0.05;t=3.02,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21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6,P > 0.05;t=1.98,P > 0.05)。提示骨科内置物置入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同时需结合切口情况、临床体温等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出现了内置物置入后感染,从而制定有效的修复对策,为临床合理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Hangman骨折,采用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目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6例Hangma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更少(P < 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颈椎后路手术内固定相比,颈椎前路融合植入物内固定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颈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比较的文献较多,但大多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对颈椎疾患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由2名评价员检索中/英文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NKI、CMB、VIP、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5年3月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研究,6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手术时间[SMD=-0.02,95%CI(-0.57,0.54),P=0.95 > 0.05]、术中出血量[SMD=0.07,95%CI(-0.26,0.40),P=0.69 >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在有效性方面: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术后JOA评分较高[SMD=0.26,95%CI(0.10,0.42),P=0.001< 0.05]、椎板开门角度较大[SMD=0.25,95%CI(0.02,0.48),P=0.04 < 0.05]、颈椎曲度维持较好[SMD=0.46,95%CI(0.27,0.65),P < 0.000 01]、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R=0.40,95%CI(0.29,0.56),P < 0.000 01]。提示临床上采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修复颈椎病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组在JOA评分、椎板开门角度方面优于丝线悬吊固定组,并能有效的防止颈椎曲度丢失及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但因原始研究质量不高,样本不大,建议临床上谨慎使用,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腰椎矫正度丢失明显高于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P < 0.05)。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患者操作时间、出血量较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明显减少(P < 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有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断裂。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在骨性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钉棒系统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重建和稳定脊柱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内固定材料。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器械内固定治疗、植骨融合与前路手术的选择常有争论。 目的:观察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的效果,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胸腰骶椎结核患者47例,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后路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前路组2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利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和恢复情况;应用X射线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于10-18个月内均获融合,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2组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及Cobb角、血沉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应根据脊柱结核的类型、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具有血药浓度稳定、镇痛时间长、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疼痛的抑制效果。 方法:选择拟行全麻下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2-71岁,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于内固定治疗前2 d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后使用帕瑞昔布钠镇痛;对照组内固定治疗前给予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相似的空白贴剂,治疗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及帕瑞昔布钠镇痛。记录患者治疗后 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用量和不良反应,治疗后48 h患者满意度、引流量及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用量、术后引流量、白细胞总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恶心呕吐及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具有较好的超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 < 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临床上往往通过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钛网:是由钛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及界面稳定性,在结核导致的骨缺损部位置入后,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椎间隙及生理曲度。钛网中包裹的颗粒骨可通过网孔与置入部位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ORCID: 0000-0002-1584-1334(尹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钛合金和不锈钢是两种较为常用的内固定植入材料,但两种材料的治疗效果和生物相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的:分析钛合金和不锈钢内固定材料置入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脊柱结核患者71例,其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17-81岁,35例进行钛合金内固定材料置入治疗,36例进行不锈钢内固定材料置入治疗。随访12个月,分析两组脊柱后凸畸形角度变化、治疗效果、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及材料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脊柱后凸畸形角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末次随访的脊柱后凸畸形角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钛合金内固定组治愈34例(97%),不锈钢内固定组治愈33例(92%),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发生感染等不良反应。表明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置入钛合金或不锈钢内固定材料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移位大于2 cm是否需要复位固定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移位大于2 cm复位固定的临床价值。 方法: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创伤骨科2010-01/2011-03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移位大于2 cm的患者,分别进行小转子复位固定(实验组,n=35)和不复位固定(对照组,n=35)。股骨转子间骨折均采用髓内系统固定,小转子移位用钢丝或螺钉固定。分别于固定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现象,未发现感染。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髋关节评分结果显示,固定后1个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固定后3,6,1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小转子复位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移位大于2 cm的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但如患者一般状况较差,建议不必复位固定小转子。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 for artificial joint fixation can locally play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antibiotics, thereby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 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C-reactive protein and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treated b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otally 86 patients, including 43 males and 43 females, aged 45-75 year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s (n=43/group). The artificial knee joint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fixed with 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 while the artificial knee joints of patients in th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fixed with conventional bone cement. The surgical condition, blood indexes, knee function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ADN CONCLUSION: The bed time and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knee bending angle and total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t 3 and 7 days after treatment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especiall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scores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especiall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 is conductiv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s, improve blood indexes and promot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证实全髋关节置换后松动假体表面生物膜中表达Toll样受体,但其变化规律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关节假体置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2,4的表达。 方法:选择关节置换患者和同期10例行关节镜检查患者,于入院次日和假体置入后第3天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白细胞中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的阳性表达,同时送血样至检验科检查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两组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Toll样受体2,4均主要表达于外周血单核细胞,而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表达率较低;关节置换组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术前(P < 0.05);关节置换组Toll样受体4、关节镜组Toll样受体2,4手术前后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关节置换组手术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阳性表达率低于关节镜组(P < 0.05),两组Toll样受体4表达率无差异。提示在无感染的情况下,手术本身应激和局部损伤不影响Toll样受体2,4的表达,假体的置入下调了外周血Toll样受体2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