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09年初,高州水库爆发了局部的蓝藻水华,藻类丰度明显升高,至曹江“9.21”特大暴雨洪水爆发前,藻类丰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该文分析了“9.21”洪水对高州水库蓝藻丰度及与藻类生长有密切关系的水质参数叶绿素a和pH值影响,结果表明:“9.21”暴雨洪水对高州水库的蓝藻水华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于桥水库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及初步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藻生长繁殖受水中氮、磷、光照强度、温度、pH值、浑浊度及水文气象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蓝藻水华。通过近年来对天津市于桥水库藻类的监测分析,初步探讨水库蓝藻水华的环境影响因素,从而达到初步预警的目的,以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法和确定优势藻类法评价粤东10座主要水库2013年的营养化状态和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情况。其中,汤溪水库的营养化程度最高,接近富营养,蓝藻占绝对优势,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发生蓝藻水华的可能性较大;其余9座水库处于中营养的状态,属于硅藻-绿藻型,三坑水库的营养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浙江典型供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 于 2014 年 4 月(平水期)、 8 月( 丰水期) 和 12 月( 枯 水期) 对 9 座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鉴定出 8 门 61 种藻类, 其中蓝藻 9 种、 绿藻 22 种、 硅藻 15 种、 甲藻 3 种、 隐藻 7 种、 裸藻 3 种、 金藻和黄藻各 1 种。群落组成以绿藻2硅藻为主, 共占群落总数的 6017%。细胞密度均值 平水期 23 1 08@ 10 6 Cells/ L、 丰水期 10 1 74@ 10 6 Cells/L、 枯水期 4 1 72@ 10 6 Cells/ L。香农2威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 除黄坛口水库平水期处于贫营养状态外, 其余水库各个时期均处于中营养2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5.
蓝藻水华的暴发受水温、营养盐及其自身生理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江西省湖泊水库众多,且各自的水生态环境特点差异较大,为了解江西湖库蓝藻暴发成因,本研究选取柘林水库(柘林湖)和共青城西南湖作为典型研究对象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两水体的藻类组成繁杂多样,且以蓝绿藻为主要优势种,当地气候条件较适合藻类生长;具有滤食性和捕食藻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例过少;水生维管束植物覆盖度过低,水体营养盐适宜,来源稳定、充足,加上江西地区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壤地质条件,上述因素均将导致该地区水体蓝藻水华较易发生,应针对性加以防范治理.  相似文献   

6.
蓝藻是藻类中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也是诱发蓝藻水华的最主要藻种,文章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引发蓝藻水华的六类环境因素(温度、光照、水体pH与透明度、氮磷限制、生物、气候与水文)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水温、氮磷和浮游动物为藻类爆发的控制因子,光照和水体pH值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显著,透明度对不同藻类影响不同,气候与水文在一定程度上对藻类生产也有影响,同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复杂,成因多变,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均有可能导致湖泊发生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7.
曾越 《陕西水利》2016,(1):149-151
镇海水库为广东省开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大规模速生桉种植、围库养殖以及生活用水污染造成了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2012年2月-2013年5月对镇海水库进行水质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P营养盐限制,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营养盐基础。对蓝藻水华影响因子分析表明,5月-8月这段时期,水库温度为300℃-32℃,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叶绿素a的浓度具有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且该时期pH值持续保持在8.36-9.99的高水平,较高的pH值也是促成蓝藻水华的重要因素。镇海水库具备引起蓝藻爆发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水库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内涵后,运用盲数理论对水库生态需水进行量化研究,并在双溪水库得到验证和应用。双溪水库枯水期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626.4万m3,对应生态水位为369.6 m,总可信度为90.2%;枯水期近10%的低于生态水位调水有使生态有逆向演替倾向。枯水期、平水期双溪水库生态系统处于半稳定状态,丰水期库岸生态处于正常状态,呈顺向演替。  相似文献   

9.
南方山区饮用水源水库蓝藻水华成为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以我国南方江西省寻乌县九曲湾水库为例,在水库水质及纳污现状、水库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的基础上,对山区饮用水源水库蓝藻暴发的成因与机制进行研究,系统总结和分析其蓝藻爆发的成因机制,以期为今后的治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湖蓝藻监测及暴发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及时掌握太湖蓝藻发生和暴发状况,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太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以1996-2008年太湖各湖区藻类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蓝藻历史变化状况,对太湖13 a的藻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的构成、数量和季节变化,以及蓝藻暴发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太湖9个湖区分区进行蓝藻暴发特征分析,探讨治理蓝藻水华的措施.结...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梯级水库影响下河流底栖动物种群在河流丰枯水期的沿程变化规律,通过对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月)采样处理和计量鉴定,对我国大型热带河流——海南南渡江干流的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多样性、均匀度在丰枯水期的沿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枯水期共检测出底栖动物2门4纲22种,各物种丰度在0~236个/m~2之间,生物量在0.27~31.5g/m~2之间;底栖动物种群结构沿程变化受梯级水库建设影响较大;丰、枯水量变化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显著,受枯水期水库蓄水大幅度改变水流连通性影响,枯水期底栖动物种类沿程变化幅度大于丰水期;与温带河流不同,南渡江干流大多数底栖动物种类在冬季仍能较好繁殖,枯水期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蓝藻水华为表征的水体富营养化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湖泊和水库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去除和控制藻类水华,特别是产毒蓝藻水华已经成为湖泊和水库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控藻技术来治理蓝藻水华,主要包括:化学杀藻法、化学絮凝法、黏土凝聚法和超声辐射法等。其中,超声波控(除)藻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逐渐应用于藻类水华应急处理。本文介绍了超声波除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东省大型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分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全省33座大型水库水样,测定了水体总磷、总氮和叶绿素浓度等,调查了水库污染来源,分析了水库富营养化状况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除新丰江水库和罗坑水库处于贫营养状态外,其他水库均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状态;尽管全省水库磷浓度已相对历史调查已有较大的提高,磷仍是全省水库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与2000年相比,全省绝大部分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跨行政区域的水库富营养化进程最快;禽畜养殖、网箱养殖、农业和林业面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是全省水库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4.
指出传统的蓝藻水华治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规模地杀灭蓝藻,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细胞内藻毒素等有害分泌物释放到水中,引发二次污染。介绍蓝藻水华的预防性调控方法,即在水体形成水华前,通过抑制蓝藻细胞生长,将其藻类生物量始终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避免蓝藻水华的暴发。综述了超声参数对除藻抑藻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对藻细胞生理系统的影响,探讨超声除藻抑藻的机理,并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浙江5座水源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3种,包括原生动物14种、轮虫18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2种,优势种为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taihokuensis)。水源水库物种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88.85 ind./L和1.1 mg/L,丰水期(1869.49 ind./L和1.85 mg/L)明显高于枯水期(308.22 ind./L和0.35 mg/L)。运用香农威纳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_M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对5座中型水源水库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水质为清洁-轻污染水平,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导致蓝藻水华频发,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水质问题,其中饮用水中的异臭异味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对饮用水中异味物质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异味物质的藻类来源、产异味蓝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在蓝藻中的合成途径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年10月(丰水期)和2014年4月(枯水期)渭河流域着生藻类监测数据,根据着生藻类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相对丰度、生态型和密度5类属性,选取了26个候选参数。应用参照点对比法(P-ibi)和累计系数法(P-IBI)分别构建了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渭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均匀度指数和可运动硅藻百分比为P-ibi和P-IBI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的核心参数,说明两个参数的代表性较强,可作为常规监测指标。P-ibi健康评价结果显示,丰水期健康等级在较好水平以上的点位数占43%,而枯水期高达61%,P-IBI较好水平以上的点位数仅占25%,P-ibi评价结果明显高于P-IBI,但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即渭河干流上游、泾河源头、北洛河中游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好,渭河下游、泾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及北洛河上游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超过70%的点位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相一致或仅差一个健康等级,且P-IBI在参照点位和受损点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表明累计系数法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评价方法替代参照点对比法进行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石佛寺水库地下水监测系统进行了介绍,重点结合区域地质水文状况,通过对地下水水位与库水位过程线的相对比较,以及对丰水期及枯水期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的对比分析,得出了石佛寺水库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枯水期地下水向辽河及西部下游排泄;汛期或上游水库放水时,辽河水倒灌两岸地下水。这一成果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工湖泊多呈现半封闭特征,湖内与外界水体交流不畅,形成水体滞留的死角区,容易导致蓝藻大量繁衍,在夏秋季暴发严重蓝藻水华。实施水体生态运行技术是解决人工湖泊蓝藻水华问题以及确保景观水质长期稳定的重要途径。夏阳湖是上海市青浦区典型的半封闭人工湖泊。针对夏阳湖捕鱼活动频繁、易受外部藻类人侵等特点,本文提出了滤食鱼控藻措施、生态景观修复及调水调控技术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的抑制了夏阳湖蓝藻暴发,改善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漳泽水库2009年5月开始进行藻类监测,作为山西省唯一参与全国藻类试点监测的重点湖库,从2010—2013年共检测出8个门的藻类,水库各个采样点藻类组成基本相同,以蓝藻、绿藻和隐藻为主,硅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甲藻和裸藻较少,黄藻和金藻最少。从年际变化来看,2010—2013年绿藻一直保持着最大优势,蓝藻的相对丰度逐渐减少,硅藻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