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将时下热门的BIM技术与低碳建筑节能计算相结合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针对建筑使用阶段节能分析,本文基于示范项目提出了对围护结构使用能耗和内部设备使用能耗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入了可再生能源计算指标,然后通过对Revit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基于BIM的低碳建筑使用阶段节能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2.
何浩强  蒋建龙 《山西建筑》2008,34(2):256-257
以建筑节能中建筑节能技术材料、节能思路、节能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为主轴,综合阐述了建筑节能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改善建筑热环境,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召明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3):139-140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BIM技术应用是建筑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对BIM技术分析以及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对BIM技术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的价值,提高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水平,取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装配式建筑符合建筑行业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在对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要点,重点阐述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率,通过施工模拟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筑节能是建筑业中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关系到能源紧缺压力的缓解与居民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决定着低碳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需要技术、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全面支持。文章提出了广义建筑节能理念,旨在从宏观环境角度出发,建立可持续环境与建筑发展机制,实现全寿命周期的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广义建筑节能,是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维护和拆除等环节中节能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对上述各方面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模式进行了详尽地研究分析,从而切实地推进现代建筑节能应用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而其中热环境的教学是体现建筑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与现代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文章尝试在建筑物理热环境的课堂传统教学内容中引入建筑低碳设计方法,重视低碳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低碳节能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建筑物理热环境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设计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方志义 《广东建材》2013,29(5):54-55
"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低碳建筑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普及低碳建筑,应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结合我国建筑建设环境现状,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环保前提下,提出建筑设计的原则、要求及节能设计要点,以探讨我国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周滔  王笛 《建筑节能》2013,(10):49-53,65
建筑节能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整栋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是以每一个建筑单元的节能达标为基础的,节能型建筑单元的提出即建筑节能分析的第一步。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节能建筑设计流程体现了节能与建筑信息化结合在建筑设计中的趋势。通过运用BIM技术对标准房间的被动式得热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模拟节能效应预评估过程,指出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的重要性,也进一步确立了相关能耗函数与节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低碳建筑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节能设计入手,结合我国建筑建设环境现状,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环保前提下,提出建筑设计的原则、要求及节能设计要点,以探讨我国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低碳建筑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普及低碳建筑,应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结合我国建筑建设环境现状,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环保前提下,提出建筑设计的原则要求及节能设计要点。以探讨我国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我国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不断追求,设计人员逐渐采用BIM技术来进行建筑节能分析。本文在对绿色BIM理念及相应分析软件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绿建斯维尔软件对多层建筑进行了绿色节能实例分析。首先,应用该软件对建筑图纸进行读取,然后再选取适宜的建筑材料,并依据相应的技术标准对该建筑的节能、采光以及日照等方面进行了模拟优化设计。通过该软件可以直观地看出建筑基本数据、能耗损失和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本地区的相似方案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标准,也充分展现了BIM技术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甘肃是农业大省,农民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低碳生活理念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如何在量大面广的农村住宅建设中努力实现建筑节能就成为了建筑节能工作的重心.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新农村建设中使用建筑节能技术的新型节能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文章以目前我国有关建筑节能技术的相关政策为切入点,对节能技术的应用水平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外墙保温节能改造、屋顶节能改造、住宅门窗改造.  相似文献   

13.
赵宏 《建材与装饰》2013,(37):69-70
随着我国节能建筑的蓬勃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的评价研究必不可少。建筑节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节能”概念越早进入建筑的设计过程,其节能的效果就越明显。在我国,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建筑节能技术集成优化与评价的方法,为建筑节能方案优化提供工具,借鉴国内建筑节能的评价体系成果,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相应的方法建议,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化。从而构建“包括节能技术评价、节能社会环境评价、节能经济评价”三个方面的建筑节能技术集成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节能是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共同标志。如果建筑失去了节能机制,也就失去了绿色低碳的意义。节能和低碳都可通过智能化技术加以控制、量度和检验,在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降耗、能源管理上,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的作用举足轻重。此文重点论述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节能上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目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同时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给予肯定,并在行业内各个领域获得研究和应用。随着我国既有建筑改造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改造更是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流程及应用进行分析,同时与绿色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推进国内建筑业向绿色节能、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为既有建筑改造的BIM技术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设工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显现,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认可,推行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也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因此,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值得探索的新领域。文章重点关注绿色建筑的成本管理方向,探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结合的优势与意义,提出BIM技术在绿色建筑建设各阶段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从业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鉴于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本文通过介绍建筑材料对建筑节能方面的影响等内容,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节能中的影响因素,提出制定建筑设计规划方案、创建饰面及外墙保温系统、增加门窗节能技术适用性、减少建筑设施应用能耗、加强屋顶节能技术应用、合理应用外墙节能技术等观点,得出只有注重低碳经济背景,合理应用建筑材料,才能实现建筑节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节能中应用形式的探讨和典型工程实例分析,指出太阳能技术应用于建筑的环保性、经济性以及在缓解能源紧张、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应积极推广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唐丽莉 《云南建材》2014,(17):24-25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推行,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资源以及环境发展的重要理念。最终低碳节能目标的实现和工程各个环节的控制息息相关,也要求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建设高生态文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节能成为节能工作和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通过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来优化建筑项目的绿色节能创新,而非以牺牲利益为代价,才是其最终目标。本文对现代化绿色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韩栋  丁磊 《江西建材》2012,(2):51-52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是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发展的方向。可以增加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就高层建筑的特点与低碳节能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建筑低碳设计理念的重要意义,进而对低碳设计理念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的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