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ESCs)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与海马源性NSCs的培养条件与分化特性,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拟胚体阶段视黄酸及视网膜Muler细胞诱导的ESCs和自60只BALB/c胎鼠海马组织分离的细胞(每次实验取10只),分别在NSCs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NSCs培养筛选,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Nestin基因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estin等NSCs特异性标志物,对其分化后细胞检测Map2、Gap43、NF200、S100、GFAP神经组织细胞标志抗原,并对6次诱导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初级诱导的ESCs及海马细胞,在NSCs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均形成大量呈Nestin抗原阳性,整合BrdU,表达Nestin基因的神经球样结构,且具有体外扩增传代及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的能力。但ESCs源性NSCs增殖力更强,且分化细胞中NF200阳性细胞率42.1%±3.6%高于海马源性NSCs分化细胞中NF200阳性细胞率18.7%±5.1%,P<0.01。【结论】体外诱导可获得ESCs源性NSCs,与海马源性NSCs相比有更强的增殖力和向神经元分化的潜能,可作为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岛素诱导低血糖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新生1日龄大鼠禁食24 h后腹腔注射胰岛素50 u.kg-1,血糖值<1.0 mmol.L-1后取脑海马组织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B27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分别对原代和传3代的细胞进行单克隆培养及诱导分化:单克隆培养细胞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细胞荧光染色;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分别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荧光染色,计数NSE阳性细胞比例。结果原代组培养细胞与传代组和对照组原代细胞相比生长较快;单克隆培养的细胞均Nestin阳性表达,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分别呈NSE或GFAP阳性表达;原代组的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传代组和对照组(P<0.05);传代组的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与对照组传代细胞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糖能够短暂地促进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及提高向神经元分化比例。  相似文献   

3.
施万细胞对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单独培养及与新生SD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分别检测特异性标志蛋白S-100、NF和GFAP的表达。结果: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共培养组大部分神经干细胞伸出多个细长突起;与单独培养组相比,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共培养组NF表达阳性细胞数多;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少。结论:施万细胞可促进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脑瘫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选用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靳三针疗法治疗组(治疗组,针刺百会、颞Ⅰ针、曲池、内关、足三里、涌泉),模型组与治疗组均采用结扎单侧颈总动脉法复制脑瘫大鼠模型,其中治疗组于手术后24 h开始针刺,共14 d.各组于造模后15 d处死大鼠制备脑组织提取液.另取健康SD新生大鼠,取大脑海马部位,分离、扩增NS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SCs特征性标记Nestin与Brdu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及体外分化能力.培养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低、高浓度组(分别加入100、300μL/mL.的治疗组脑组织提取液),培养1、3、5 d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形胶质样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各组NSCs分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F、GFAP阳性细胞数,观察脑组织提取液促进NF、GFAP表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结果]扩增后的细胞球Nestin与Brdu均呈阳性,证实体外培养的细胞为NSCs,并处于分裂增殖旺盛期.细胞培养1、3、5 d后,NF、GFAP染色均呈阳性,且正常对照组阳性细胞少,低、高浓度组明显增多,呈浓度依赖性,表明NSCs已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同一时间段内低、高浓度组NF、GFAP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高浓度组在培养1、3、5 d后,NF、GFAP阳性细胞数也显著增高(P<0.05或P<0.01),表明治疗组脑组织提取液可促进NF、GFAP表达,且呈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靳三针疗法治疗脑瘫可能是通过促进NSCs的增殖和定向分化,从而达到修复脑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单独培养及与新生SD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分别检测特异性标志蛋白S-100、NF和GFAP的表达。结果: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共培养组大部分神经干细胞伸出多个细长突起;与单独培养组相比,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共培养组NF表达阳性细胞数多;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少。结论:施万细胞可促进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建立NSCs单细胞克隆系。方法:取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分离NSCs后无血清技术培养,建立其克隆系并行单细胞传代克隆培养。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RT-PCR等技术对NSCs进行鉴定,分子标志物选择Nestin和Sox2。NSCs诱导分化的神经元的鉴定,标示物选择早期神经元特异性微管蛋白(β-tubulin),星形胶质细胞标示物为特异性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为髓鞘相关蛋白(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CNP)。结果:无血清培养法可维持NSCs生长和促进其增殖。成功建立NSCs单细胞克隆系,传代可获得大量亚克隆NSCs株团。单细胞克隆NSCs球团经早期酶消化结合后期机械吹打法传代,分散为单细胞或类单细胞后,增殖及分化能力依然存在。单细胞克隆系株经Nestin和Sox2细胞免疫荧光或RT-PCR检测均为阳性表达。在加有胎牛血清培养基条件下进行诱导分化,来自单细胞克隆系的细胞株同样可分化为神经元样、星形胶质细胞样和少突胶质细胞样3种神经细胞,即β-tubulin、GFAP、CNP免疫荧光染色分别呈阳性。结论:无血清培养可成功建立新生SD大鼠海马区NSCs单细胞克隆系,并可稳定传代增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新生大鼠海马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Nestin)的表达 ,使用bFGF、EGF作为诱导因子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细胞的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 3种神经细胞的状况。结果 取材细胞大部分为Nestin免疫阳性细胞 ,各实验组均可促进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bFGF能明显增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表达 (P <0 .0 5 ) ,EGF能明显增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P <0 .0 5 )。结论 bFGF倾向于诱导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EGF则倾向于诱导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 (P <0 .0 5 )。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对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采用无血清及单克隆培养方式获得大量神经干细胞,将不同浓度心脉隆注射液加入第3代神经干细胞单细胞悬液中有血清贴壁培养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测Nestin、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计算MAP-2阳性细胞百分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海马NSCs在分化后,各心脉隆注射液干预组MAP-2阳性细胞比例均较空白对照组增高(P<0.05),MTT结果显示培养5 d后各药物组NSCs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增强(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bFGF与EGF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条件下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千细胞(NSCs)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出生4周左右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分为两组:实验组细胞加入bFGF和EGF,进行诱导分化;对照组不加因子继续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的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巢蛋白(Nestin)单抗、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抗、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抗鉴定。结果 实验组诱导7d后有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的突起,均有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表达,且3种细胞数量差别有显著性(t=3.266~6.099,P〈0.05)。而对照组细胞仍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无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结论 bFGF、EGF可以诱导BMSCs向NSCs分化,并可调控神经元分化,促进神经元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条件和特点。方法分离出生1d大鼠海马,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成因子和B27联合作用下使其稳定增殖,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巢蛋白(Nestin)、5-溴脱氧尿苷(BrdU)、β-Ⅲ型微管蛋白(Tuj-1)、波形蛋白(Vimentin)和Galc-C免疫荧光染色,对NSC的增殖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NSC增殖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传代,鉴定为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和5.溴脱氧尿苷(B枷)标记染色阳性细胞,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Tuj-1染色阳性细胞)、神经胶质细胞(Vimentin染色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Galc-C染色阳性细胞)。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新生大鼠海马NS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节(DRG)内是否存在神经干细胞。方法:取胚胎大鼠DRG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观察其增殖与分化情况,并行P75BrdU/Nestin,GFAP,NF200免疫荧光组织化学鉴定。结果:细胞培养获得大量能够分裂增殖且呈巢状悬浮生长的干细胞团,呈P75BrdU/Nesti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阳性反应;培养第三代细胞加入胎牛血清10d后,相差显微镜下可见部分细胞伸出多个细长突起,且免疫组化呈NF200阳性;部分细胞具有扁平多突起的或双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呈GFAP染色阳性。细胞球经NGF培养诱导1d左右有些神经元样的细胞开始迁出,随着时间增长迁出的细胞越来越多,并且细胞和细胞之间发生联系,形成交错的复杂网络,迁出的细胞经免疫组化鉴定几乎都是呈NF200免疫染色阳性。结论:大鼠DRG内存在有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索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条件。方法 采用Ficoll-paque(1.077g/m1)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从人的骨髓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到第10代,选择4组不同组合的神经分化诱导条件,分别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诱导后细胞神经元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诱导剂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F-M呈强阳性反应,NSE表达强度提高,在最佳的分化条件下,即加入bFGF、ATRA、BME、BHA、DMSO诱导条件下,大约80%细胞表达NF—M,86%的细胞为NSE强阳性。结论 成人MSCs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且具有较高的阳性分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方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培养扩增。用参芪液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经免疫组化鉴定其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诱导后进行神经元样细胞计数,掺入Brdu测定,计算标记系数。采用双标记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NSE、NF)与细胞分裂的标记Brdu的关系。抑制DNA合成,计算Brdu、NSE和NF阳性细胞数。结果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GFAP阴性。MSC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总数增加,诱导分化后12h内细胞增殖较快。30%以上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在表达NSE和NF的同时可见Brdu标记,而另一部分分化的神经元则无Brdu标记。抑制DNA合成,并不会阻止神经元的分化,仍有70%的分化神经元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蛋白NSE。结论MSC诱导分化的部分神经元样细胞可进行细胞分裂,但抑制细胞分裂不影响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4.
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自新生第1天(P1期)和成年SD大鼠海马和纹状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方法:分别分离P1期和成年SD大鼠海马和纹状体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在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B27的DMEM/F12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形成神经球(neurosphere)后每8-10d传代1次,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神经球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菌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巢蛋白(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贴壁后分化的细胞表现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且分别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结论:新生及成年SD大鼠的海马和纹状体存在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LaZ转基因小鼠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的扩增与诱导分化技术平台,为进行体内移植携带报告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并体外培养LaZ转基因胚胎小鼠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连续稳定传代20代后,以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及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球Nestin和分化后细胞中神经纤维(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Galc和半乳糖苷酶(X-Gal)的表达.结果从LaZ转基因小鼠腹侧中脑分离的细胞群具有连续形成神经球的能力,其Nestin表达阳性.分化后的细胞可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所有细胞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均为阳性.结论LaZ转基因小鼠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可稳定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分化后细胞携带LaZ报告基因,可用于进一步的移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脐血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为研究脐血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奠定基础。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从脐血中分离出来,置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扩增、传代,取体外扩增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接种于培养板内,将诱导剂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和二甲基亚砜(DMSO)加入条件培养基静置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取神经元样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然后,在光镜下随机数取10个非重叠视野(×100), 计算NSE、NF及GFAP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实验结果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光镜下hMSC在预诱导液中处理24?h后,加入诱导液,1?h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原来宽大扁平的hMSCs胞质向核收缩,胞体向胞核收缩成锥形且变得致密并有折光性,有较多的长突起,6?h后多数细胞均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3?d后免疫组化检测NSE、NF及GFAP的阳性率分别为(35.24±3.63)%、(33.46±3.21)%、(15.12±1.65)%。结论:脐血MSC在体外有较强的扩增能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成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探讨体外培养高纯度神经元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再使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N2添加剂培养基条件下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结果:从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培养出的神经干细胞,表达巢蛋白,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细胞绝大部分表达MAP2,极少数几个细胞表达GFAP。结论:通过本实验方法可获得高纯度的神经元,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定向诱导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兔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Ficoll Paque液 (1 .0 83g/L)离心分离兔MSC ,体外扩增 ,硫代甘油等试剂的无血清达乐伯克改良必需基本培养基 (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 5× 1 0 5、1 0代可获得 2× 1 0 1 0 个细胞。加入硫代甘油诱导后 ,MSC胞体收缩 ,突起伸出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表达阳性 ,GFAP阴性。结论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