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研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组(22例)、治疗1个月组(18例)、治疗6个月组(16例)的IL-17、IFN-y和IL-4水平。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及相互相关性。结果IL-17、lL-4水平,治疗前组高于治疗1个月组、治疗6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治疗1个月组高于治疗6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IFN-1水平与前两者恰恰相反。治疗6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三者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中IL-17水平与IFN-y、IL-4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IL-17增高。经过抗结核治疗,IL-17水平逐渐降低。提示IL-17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L-17、IFN-γ及IL-4等细胞因子在复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前组(20例)、治疗3个月组(16例)、治疗8个月组(14例)的IL-17、IFN-γ和IL-4水平。对照组为18例健康志愿者。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IL-17、IL-4水平,治疗前组高于治疗3月组、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5);治疗3个月组高于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5);而IFN-γ水平与IL-17、IL-4水平恰恰相反。治疗8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三者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随着抗结核疗程的进行,IL-17、IL-4水平逐渐降低,而IFN-γ水平逐渐升高。提示动态监测这些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对判断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与先兆流产和稽留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5名正常早孕妇女(NP组),27例先兆流产患者(TA组)和28例稽留流产患者(MA组)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三组血清中IL-17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23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血清IL-17和IL-2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NP组(P=0.001,P=0.044);MA组与TA组血清IL-17和IL-23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与TA组表达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与IL.23在三组中表达均无相关关系。结论先兆流产和稽留流产的发病机制可能与IL-17、IL-23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性肝衰竭(HBV related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CLF)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HBV—CLF患者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并对HBV—CLF患者进行为期24周随访,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结果:HBV-CLF患者IL-17及IL-6水平高于CHB患者(P〈0.05);HBV—CLF患者死亡组IL-17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间IL-6水平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7和IL-6可能与肝衰竭的发病机理有关,其中IL.17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XⅢ(FX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X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X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X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X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和血液透析滤过(HD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例,随机分为LFHD组12例、HFHD组12例和HDF组12例,观察治疗前后Hcy、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蛋白(ALB)的变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Hcy、CRP、IL-6及TNF一仪均高于对照组(P〈0.01),ALB低于对照组(P〈0.01)。LFHD组单次和透析6个月后均不能降低Hcy、CRP、IL-6、TN-α(P〉0.05);HFHD组单次透析后Hcy下降(P〈0.05),CRP、IL-6及TNF-α下降不明显(P〉0.05),透析6个月后,Hcy、CRP、IL-6及TNF-α下降(P〈0.05),ALB上升(P〈0.05);HDF组单次和透析6个月后Hcy、CRP、IL-6、TN-α下降(P〈0.05),透析6个月后ALB上升(P〈0.05);透析6个月后,HDF组Hcy、CRP、IL-6、TNF-α均低于HFHD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高Hcy血症和微炎症状态。HDF和HFHD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y水平和改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7.
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糖尿病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通过测定相应生化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糖尿病模型组饮水、饮食及尿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体重明显下降,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②黄芪多糖治疗组症状得到明显控制,FBS(空腹血糖)、FINS(空腹血清胰岛素)、IL-1β(白细胞介素一1B)、IL-6(白细胞介素-6)、IL-18(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较阳性对照组下降(P〈0.05);黄芪多糖治疗组几-18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也可降低血清IL-1B、IL-6,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对IL-8的影响作用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结核抗结核化学治疗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外周血Th17/Treg比率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的肝功能正常的住院患者90例,抗结核化学治疗2周后,21例患者ALT和(或)AST≥2×正常值上限(ULN),作为伴有肝损伤的肺结核组;其余69例ALT和(或)AST〈2×ULN,作为不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抗结核化学治疗前抽取外周血检测Th17/Treg比率和肝脏生物化学指标,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抗结核化学治疗前后Th17/Treg比率的变化及其与ALT、AST的相关性。数据采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抗结核化学治疗前,两组间Th17、Treg及Th17/Treg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结核化学治疗2周后,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和不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Th17[(2.522±0.388)/mL比(2.075±0.369)/mL,t=3.633,P〈0.01;(2.326±0.348)/mL比(1.929±0.402)/mL,t=6.468,P〈0.01)]和Th17/Treg比率(0.618±0.104比0.489±0.107,t=3.553,P〈0.01;0.554±0.108比0.450±0.098,t=6.353,P〈0.01)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reg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均P〉0.05);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Th17(t=2.203,P〈0.05)及Th17/Treg比率(t=2.345,P〈0.05)均较不伴肝损伤的肺结核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率与AI.T呈正相关(r=0.849,P=0.044),与AS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h17/Treg比率的变化与肺结核抗结核化学治疗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疾病状态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探讨其与AS炎症活动的关系。方法41例AS患者按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分为活动组(n=22)和稳定组(n=19),1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11h17细胞比率,EMSA法检测血浆中的IL-17、IL-1β、IL-6、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结果活动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对照组(P〈0.05或〈0.01)。活动组血浆中IL-17平均浓度以及IL-1β、IL-6、IL-23、TNF-α等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对照组(P均〈0.01);IL-17、IL-1β、IL-6、IL-23、TNF-α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与AS炎症高度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胸腺肽α1对哮喘患者Th1/Th2调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哮喘患者Th1/Th2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50例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组(A组)25例,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加B2激动剂治疗;实验组(B组)25例,在A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基泰)1.6mg皮下注射,一周2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3(IL-13)指标含量,并观察肺功能FEV,值及免疫球蛋白E(IgE)变化。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0例。结果A、B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值治疗后较基线值分别提高0.27L和0.33L,白天哮喘症状评分分别减少0.78和0.74分,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分别减少1.02和1.13分,沙丁胺醇使用量分别减少1.84和1.72喷/日,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B两组治疗前IL-4、IL-13、IgE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检测上述指标有明显下降(P〈0.01),而IFN-γ、IL-12、IFN-γ/IL-4及IL-12/IL-13比值则与之相反。A、B两组之间对比,实验组治疗后IL-12水平及IL-12/IL-13比值高于基础治疗组(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α1可以提高哮喘患者IL-12水平和IL-12/IL-13比值,在调节哮喘患者的Th1/Th2平衡方面有一定增强作用,在哮喘缓解期维持治疗和调节免疫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IL-1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对抗体及Th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在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后,连续多次腹腔注射rm-IL-17细胞因子(实验组1)或PBS(对照组1),连续多次腹腔注射anti-IL-17中和抗体(实验组2)或同型抗体(对照组2)。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表面分子、胞内因子同时染色的三色标记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淋巴结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观察;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血吸虫抗原特异性总IgG及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结果实验组1 CD4+T细胞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1的1.09倍(P(0.05)、1.17倍(P(0.05)和1.15倍(P(0.05);实验组2 CD4+T细胞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2的1.01倍(P(0.05)、1.11倍(P(0.05)和0.98倍(P(0.05)。rm-IL-17注射后仅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1水平显著下降(P(0.05)、可溶性成虫抗原(SWA)特异性IgG2a的水平升高(P(0.05),其他抗体水平均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内毒素(ET)、瘦素、IL-6、IL-8水平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90例NAFLD患者根据脂肪肝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者30例,中度者30例,重度者30例。测定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体重指数(BM I)、内毒素(ET)、瘦素、IL-6、IL-8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NAFLD患者ET升高,伴随ET水平的升高,瘦素及IL-6、IL-8也升高,中度及重度更加明显(P〈0.05)。重度与中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存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瘦素、IL-6、IL-8等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具有重要致病作用,其升高程度与脂肪肝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白介素6、白介素17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水平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90例COPD患者和114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以肺功能检测患者COPD严重程度并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浆中IL-6和IL-17浓度。结果 COPD组血浆IL-6、IL-17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度COPD组血浆IL-6、IL-17浓度高于轻中度COPD组(P〈0.05)。COPD组血浆IL-6、IL-17浓度与FEV1占预计值%和FEV1/FVC均显著呈负相关(P〈0.01)。结论 COPD组血浆中IL-6、IL-17浓度增高,且与COPD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4、IL-10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门诊COPD稳定期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上加口服阿奇霉素。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6月、9月检测血清IL-4、IL-10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IL-4、IL-10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清IL-4及IL-10在治疗后6月、9月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增加抗炎因子,口服方便、安全、有效,在治疗COPD患者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72例结核病患者,其中肺结核患者41例(A组),肺外结核患者31例(B组),同期选择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即(FCM)进行检测。结果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CD+3CD+4/CD+3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分析免疫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奚敏  张瑞祺 《肝脏》2008,13(5):375-37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及其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19例急性乙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1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并观察它们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HBV感染各组IL-10、TGF-β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IL-10含量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F-β含量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TGF-β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HBV感染者,表明Foxp3参与了HBV发病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