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为了研究快速无损鉴别鸡蛋产地的可行性,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4种湖北不同产地鸡蛋的透射光谱(500~900 nm),利用中心化、归一化、标准正态变量(SNV)、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SG)和多元散射校正(MSC)、直接正交信号校正(Direct 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DOSC)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t分布式随机邻域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降维,并将降维后的数据分别输入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建立鸡蛋产地溯源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发现运用DOSC预处理及t-SNE提取的光谱特征信息建立的RF模型鉴别效果最好,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鉴别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8.33%。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鸡蛋产地溯源是可行的,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鸡蛋产地溯源便携式仪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产地(安徽、广东、四川)青皮外壁和内囊光谱数据,采用单一预处理和组合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的多种干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法(SIMCA)及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等模式识别方法建立青皮产地溯源模型。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基线漂移、背景噪声和谱峰重叠干扰,但无法实现产地溯源。3种模式识别方法中,PCA无法实现青皮产地溯源;青皮外壁和内囊原始光谱的SIMCA模型获得的青皮产地溯源整体鉴别率分别为99.14%和98.28%;FLDA模型获得的整体鉴别率均为99.57%,优于SIMCA模型;经光谱预处理优化后的SIMCA和FLDA模型对青皮产地溯源的鉴别率均可达100%,即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可实现青皮产地溯源的无损分析,可为食药同源物质产地溯源拓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电子舌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进口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进口安格斯牛肉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电子舌滋味特征图谱和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建立进口牛肉产地溯源的定性判别模型。研究结果显示,3个产地进口牛肉样本的电子舌滋味特征信号在SRS(酸味)、STS(咸味)、SWS(甜味)和GPS(复合味2) 4根传感器上响应值差异显著。在全光谱范围(4 000~12 000 cm-1),经SNV(标准正态变量变换)+FD(一阶导数)+SG(Savitzky-Golay平滑)预处理后,3个产地进口牛肉样本的近红外平均光谱有显著差异。基于电子舌滋味特征图谱和预处理后近红外光谱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典则判别分析均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进口牛肉样本,判别正确率均为100%。说明电子舌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可作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进口安格斯牛肉产地判别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进口牛肉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研究美味牛肝菌矿质元素含量及富集规律,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光谱数据融合模型鉴别美味牛肝菌不同产地。测定云南省内6 个产地美味牛肝菌和生长土壤样品的矿质元素,同时采集近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信息。根据矿质元素含量及富集系数分析美味牛肝菌对矿质元素的积累特征和富集能力。采用平滑(Savitzky-Golay,SG)、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s,2D)、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s,SNV)、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等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PLS-DA建立单一光谱与数据融合产地分类模型。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富含K、P元素,相同元素不同产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Na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的20.70 倍;6 个产地土壤中Fe元素含量最大,可能与云南富含Fe金属离子的酸性土壤有关;美味牛肝菌中P、K、Zn富集能力较强,其中P的富集系数达到4.63;光谱数据预处理中,近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的最佳预处理结果为SG+2D、SG+MSC,预测集正确率为88.46%和96.15%;中级融合模型效果最佳,通过Hottelling T2检测法检验,所有样品未超过95%置信区间,模型训练集正确率100.00%,预测集正确率92.31%。对美味牛肝菌进行矿质元素、富集规律及产地鉴别研究有利于合理利用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  相似文献   

5.
采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对3类不同产地的圆枣进行判别分析,快速鉴别圆枣产地。应用近红外高光谱获取3类圆枣样本的光谱数据,对光谱采用标准正则变换(SNV)方法预处理,从原始光谱数据中提取特征波长,并建立全波段与特征波段下的线性判别模型来判别3类圆枣的产地。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结合线性判别法对圆枣产地鉴别的特征波段模型可有效替代全波段模型,模型准确率均大于99%,为实现农产品产地鉴别和自动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胡椒产地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胡椒产地进行分类的方法。收集海南、云南、广西、越南、马来西亚5个产地的胡椒共计300份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小波去噪等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cal basic function,RBF)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建立产地定性鉴别模型。研究表明,SVM和RBF神经网络模型鉴别准确率较好。db5小波预处理后仅选择7个主成分正确率达到100%的数据。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胡椒产地鉴别方法是可行的,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近红外光谱胡椒产地鉴别模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茶叶产量的不断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普遍使用的传统的化学检测和感官审评方法,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对茶叶品质进行实时监控。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样品无损耗、结果客观以及快速简便等优点,能满足茶叶产品实时检测的需求。本文在概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茶叶品质分析、等级确定、种类识别和产地溯源和真伪鉴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近红外作为一种二级分析方法,其模型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同时对其灵敏度以及成本作出客观评价;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茶叶领域。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目的是保证农产品的真实性, 为地理标志产品、地区特征性产品产地真伪鉴别提供关键技术。近红外光谱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 因操作简单、绿色、高效、快速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综述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谷物、油料产品、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并对今后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产地溯源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小米产地溯源的快速检测技术,更好的维护地方名优小米品牌效益,试验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不同状态小米进行产地溯源鉴别,试验分别选取来自肇源和肇州两个小米主产区的144份小米样品,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状态下的小米进行产地溯源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波长范围内采用因子化法建立的定性分析模型和在特征波段范围内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对肇源、肇州两个小米主产区的小米籽粒和小米粉末的正确鉴别率均在90%以上,其中小米粉末的模型正确预测率要高于小米籽粒。因此,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不同状态小米产地溯源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分析技术快速定量茶叶中高氯酸盐污染水平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集不同产地的91份茶叶干样,通过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扫描获得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使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茶叶样品中的高氯酸盐含量,以参考量限0.75 mg/kg为标准将样品分为两类;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建模建立高氯酸盐含量范围的预测模型,同时使用一阶导(1st)、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等光谱预处理和竞争自适应重加权(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采样波长筛选技术对判别模型进行优化,最后通过预测集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使用原始光谱建立的模型能够初步实现对高氯酸盐含量范围的预测,而使用光谱预处理扣除光谱中的背景信息,结合MSC和CARS方法共同处理后,模型的预测正确度显著改善,误判样品下降至3个,预测正确率提高至88.5%。结论 本方法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为茶叶中高氯酸盐污染水平分析提供一种新方法,对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近红外光谱"和"茶"为主题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利用VOSviewer、CiteSpace和Wordle分析年度发文量并构建近红外光谱在茶叶分析中的知识图谱,通过词云、...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无损、快速的新型检测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种类鉴别、掺伪掺假鉴别、理化指标定量分析及产地溯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多元分类判别方法对普洱茶产地溯源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方法 基于云南5个产地的60份普洱茶生茶样本,利用5种有机成分以及35种矿物元素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多层感知器分析等多元分类方法构建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结果 普洱茶(生茶)中总计33项指标具有与产地的显著相关性。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本在主成分上有差异,但分类的准确性较低。通过判别分析得到了普洱茶产地溯源的判别函数和组质心函数,该样本溯源正确率高于98%。通过多层感知器分析,该方法的分类正确率最高,生茶样本的训练集和验证集分类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5%,分类准确。结论 普洱茶中有机成分与矿物元素受环境因素影响,在各自产地间形成各自的指纹特征,多维组合可用于建立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为普洱茶产地追溯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食用醋品牌进行快速无损溯源。收集市场上保宁、东湖、恒顺、镇江4个品种共152份具有代表性的食用醋样品,采集它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rtion,MSC)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聚类分析,根据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选取主成分数,然后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预测模型,选取合适的SVM核函数,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优化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对食用醋品牌分类正确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5.
李学军  程红 《食品与机械》2021,37(5):139-143
建立了基于机器视觉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级概率输出,利用DS证椐融合规则,搭建适用于异源数据的无损检测分级决策模型。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和主成分提取方法提取光谱特征,并应用支持向量机和AdaBoost分类器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特征层融合的马铃薯分级模型。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了融合无损检测分级决策和特征层融合的多源信息融合农产品品质鉴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鉴别模型,多源信息融合鉴别模型识别率提高了12.7%~30.2%,达95.7% 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不同产地茶叶中微量元素差异应用化学计量学工具构建云南不同产地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两个主产区的普洱茶中21种微量元素和15种稀土元素进行检测,应用化学计量学工具对数据进行筛选、主成分分析和产地鉴别模型的构建,与常用Fisher判别方法(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FLD)比较,对构建模型所采用的决策树算法C5.0(decision tree C5.0,C5.0)、树扩展朴素贝叶斯算法(tree augmented Bayes network,TAN)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算法(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3种算法进行了评价。结果 C5.0、TAN和BP-ANN 3种算法构建的模型均适用于不同地域普洱茶的产地溯源。利用构建的模型经过外部样品预测集验证,以决策树算法C5.0构建的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判别率达83.33%。结论化学计量学工具构建的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将为普洱茶溯源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从而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Lanxangia tsaoko’s accurate classifications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fruit shapes are significant for research in L. tsaoko difference between origin and species as well as for variety breeding, cultivation, and market management. In this work, Fourier transform-near infrared (FT-NIR) spectroscopy was transformed into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ie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L. tsaoko. Before building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the raw FT-NIR spectra were preprocessed using 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and second derivative, where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and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were used for spectral feature variable extraction. Then combined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decision tree, and residual network (ResNet) models for origin and fruit shape discriminated in L. tsaoko. The PLS-DA and SVM models can achieve 100% classification in origin classification, but what is difficult to avoid is the complex process of model optimization. The ResNet image recognition model classifies the origin and shape of L. tsaoko with 100% accuracy, and without the need for complex preprocessing and feature extraction, the model facilitates the realization of fast, accurate, and efficient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咖啡掺假快速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Screen算法建立的咖啡快速鉴别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咖啡样品光谱,建立标样(材料光谱)光谱数据库,采集掺假物光谱数据,建立掺假物光谱数据库,建立了咖啡分类模型及掺假物模型,运用Adulterant Screen算法技术对模型的主成分及掺假成分进行计算分析,建立了咖啡掺假快速鉴别模型。本咖啡快速鉴别方法对含量在2%、5%、10%、15%、20%、30%及40%巴西莓果粉和5%、10%、15%、20%、30%及40%大麦掺假咖啡可以实现有效的掺假鉴别,最低识别咖啡中巴西莓果粉及大麦掺假含量分别为2%及5%。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 Screen算法建立咖啡快速鉴别模型可以鉴别咖啡中巴西莓果粉和大麦等掺假物,为咖啡样品掺假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无损的检测方法,能有效的运用于咖啡样品掺假鉴别的日常检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王明  张倩 《食品工业》2020,(4):221-226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玉米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首先对近红外检测原理及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在光谱预处理、波段优选及校正建模过程中的常用算法,然后介绍了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玉米杂交纯度检测、单倍体鉴别、品种鉴定以及成分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着重说明了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取得的成果,最后就目前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环境设备、样本选取、数据处理方式等因素对预测模型的精度和传递性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后续研究展望,以期望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玉米品种检测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