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茹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06,(6):99-101
解析新闻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闻传播高度发达、新闻舆论监督强劲的传媒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以司法维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彰显司法权威的司法时代。司法与传媒的交融和互动已经大势所趋,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越来越趋于频繁。司法如何直面传媒,传媒如何监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对于司法权是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新闻媒体对于增加司法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揭露司法腐败,培养公民法律观念,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民众对这种以媒体的批评性、揭露性报道为特征的舆论监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石安琪 《法制与社会》2010,(31):209-210
新闻媒体为吸引眼球,在报道司法案件时往往与司法独立要求、司法程序规则和法律事实诉求产生矛盾与冲突,以至于社会公众对案件的是非曲直莫衷一是,影响了司法判断的明确性和司法权威。本文试从媒体审判与司法公正双视角探讨司法机关如何更好地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司法机构与新闻媒体之间一直都处于不停的博弈中,对于司法实践来说总是想要避开媒体的“干扰”以求得司法独立,而新闻媒体又总是要将司法过程置于媒介舆论的监督之下。在建设民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寻找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新闻舆论与公开审判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新闻媒体对公开审判活动的传播,提高了国民的法律意识,促进了公开审判原则的贯彻,促进了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司法体制的改革。但是新闻媒体有的传播也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公开审判与新闻舆论的关系,是摆在我们...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话题是大力推进司法公开。这部分主要讲了两大内容:第一,强化司法公开;第二,强调司法与媒体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发布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这两个标志性文件发布以后,反响很不一致。主要的负面反映是关于媒体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已经融入民众生活,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新闻媒体能全面参与到国家立法、司法、普法的过程中,将会对构建法治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研究指出,新闻媒体具有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嘹望哨”的作用。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科学立法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保证。新闻媒体是立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能充分反映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8.
邓思 《法制与社会》2013,(15):119-121
虽然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二者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危及到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新闻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并以快捷、透明、受众面广的优势,成为了公众监督司法工作的主要途径。舆论监督使司法机关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减少了"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然而,不适当的舆论监督也不可避免的给司法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因此,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平衡,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资讯&数据     
《中国法律》2010,(1):58-59,120,121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顼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向社会承诺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公开,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监督司法的制度设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将新闻监督司法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应该从制度上对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加以完善:首先,健全新闻舆论的监督环境,畅通新闻监督司法的渠道;其次,为新闻监督司法设置合理的界限,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在报道案情、发表评论时应该遵循的相关规则;最后,如果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确实可能妨碍案件的公正审理的,法院可以作出延期审理、异地审判、发布禁止报道的命令以及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等措施予以补救。  相似文献   

11.
李亚威 《法制与社会》2011,(14):209-210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在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二者承担着共同的职责。新闻媒体对检察院办理案件的报道在实现公众知情权,促进公正高效地行使检察职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检察机关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报道片面,误导公众、干扰办案等。本文指出研究新闻监督对检察机关工作的影响,进而规范二者的关系,加强双方合作与制约,对推动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波 《法制与社会》2011,(8):115-116
对司法权力的监督的问题研究,是研究一个法律监督的问题,涉及到由谁监督,监督谁和监督什么以及针对司法腐败现象而论及司法监督的必要性。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的行为要有法可依,我国宪法中明文规定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去完善这种监督并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正好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办案。新闻媒体对司法的报道和评说并不意味着司法独立性的丧失,媒体完全可能具有肯定和强化司法行为,过程和结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有着延续和强化司法行为的社会效果,促成道德与法律的链接,为司法建立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也是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下,为修补制度性缺陷,解决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问题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刑事政策根据控制和预防社会犯罪的需要不断改革调整。公众对犯罪问题非常关注,对政府用于法律和秩序的开支比较敏感。公众舆论、新闻媒体上的辨论对刑事司法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鸣飞 《法制与社会》2011,(28):137-137
新闻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媒介传播资源,对司法案件审理进行主观式的判断,是影响和妨碍司法公正的不良行为,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司法工作需要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但是新闻司法监督绝不等同于新闻审判。本文从分析新闻审判的基本特点入手,着重研究新闻审判行为出现的原因,同时就如何有效防范新闻审判行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新闻媒体相关的侵权诉讼也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司法实践中新闻侵权诉讼的成因及新闻媒体享有的合法抗辩制度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本文从现有的法律、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中总结出了六点针对新闻侵权的抗辩理由;最后,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预防新闻侵权发生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司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但是随之而来的司法腐败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更是以“舆论监督司法”为指导,义不容辞的担负着对司法进行监督的任务。 但是客观的讲新闻媒体也不是都是正确的。因为一旦媒体取得舆论监督权,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制约,也会最终导致新闻监督权的滥用。即使是“铁肩担道义”的记者也有可能由于立场上的偏颇或者法律认识上的欠缺而犯错,因为媒体在本质上只是报道案件、传播信息,它不可能比司法更公正、更正确。媒体掌握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而相对…  相似文献   

17.
在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都有它的功能和价值。然而掌控社会重大传播资源的新闻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价值导向极易造成"新闻审判",给司法审判带来巨大的压力。寻求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媒体舆论监督权之间的平衡应当着眼于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立法完善和司法公正。即使在民主日趋完善的社会里,要求司法审判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和社会评判也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民意可以左右司法裁判。所谓"国法人情"是以理性的民意推进立法的完善,但绝对不可以民意裁决践踏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任丹 《法制与社会》2010,(20):136-136
在当代社会,传媒与司法可谓是既密切又矛盾的关系,理论上要求两者相互配合,并且强调传媒对司法的监督,但是实际上,传媒和司法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和配合。本文将从传媒与司法的概念,两者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关系及对两者关系的制度设计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推动了公正审判,也会给法院审判带来许多麻烦.以此而感叹,新闻报道和公正审判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两难问题.笔者认为,所谓两难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这一观点的"支点",将新闻报道和司法公正之间涉及的两个命题"是否报道"和"如何报道"没有加以区分,从而容易用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报道中的质量问题(如何报道),来质疑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是否要报道的必要性.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备受学界关注的范志毅案第一次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公众人物的忍受义务,无论是从公众人物的公共利益属性还是其社会影响,也无论是就新闻媒体的时效性和连续性还是从社会利益平衡、强弱势群体的区别来看,公众人物都必须负有忍受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