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研究汽车巡航控制系统,基于巡航控制的原理,提出了一种以PIC16F873为主控单元,以模糊PID作为控制算法,对车速进行控制的方案,介绍了汽车巡航控制系统的原理、此系统的硬件设计框图和软件流程图及模糊PID控制器的具体设计,实验表明,此系统对车速的控制准确、可靠,能够达到期望的控制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良好进气环境,需要对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进行精细姿态控制,但弹性振动大大提高了精细姿态控制的设计难度。以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纵向通道为例,文章分析弹性振动对飞行控制系统的影响,建立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弹性模型,将精细姿态控制问题简化为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口当地攻角的精细控制问题,考虑机体/发动机耦合和气动热造成了气动参数和模态参数大范围摄动问题,基于H∞理论设计鲁棒控制系统。仿真表明,在考虑测量噪声、舵机非线性、参数大范围摄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地跟踪刚体攻角,抑制弹性攻角,保证进气口当地攻角±0.6°的控制精度,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精细姿态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考虑车联网环境下的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前车信息传输存在有界长时延的自主车辆时滞反馈预测巡航控制策略.首先建立自主网联车辆自适应巡航系统的增量控制时滞模型,再考虑车辆行驶安全性、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等指标,结合滚动优化原理定义时滞反馈预测巡航控制器.进一步,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建立保证自主车辆预测巡航控制系统闭环稳定性的时滞相关充分性条件.最后,通过与PID控制比较仿真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自适应巡航系统跟车模式下的舒适性需求并且兼顾车辆安全性,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原理提出一种多目标鲁棒跟车控制算法.建立考虑前车加速度干扰的自适应巡航系统车间纵向运动学模型,该模型可全面反映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自适应巡航系统需求进行目标分析,设计一种考虑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多目标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针对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鲁棒性较差的问题,引入修正项反馈,提高控制系统鲁棒性,采用向量约束管理法解决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硬约束造成的控制系统无优化解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使跟车时车辆加速度及冲击度保持在舒适性范围,同时车间距始终大于最小安全距离,兼顾了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实现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跟车目的.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PID控制器实现定速模式、模糊控制器实现跟车模式的自动巡航控制策略。该控制方法使用不同的控制器控制两种巡航模式,保留了两种控制器的优点,又避免了单一控制系统控制品质的下降,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汽车纵向动力学、发动机和控制器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一种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组成和特点,建立了纵向运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线性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滑模控制理论,分别研究了基于水平舵的纵向低速巡航控制和高速巡航控制及基于前、后垂向推进器的纵向悬停控制。仿真结果初步表明:该控制器可满足水下航行器纵向巡航控制和悬停控制的需要,并对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动态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多变量PID型神经元网络控制系统.给出了网络的结构和学习算法,说明了系统参数选取方法,分析了除氧器水位控制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对多变量强耦合的除氧器水位控制对象具有良好的解耦性能和自学习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8.
背靠背换流站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运行性能.在研究背靠背换流站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后,推导出定电流、定电压、定熄弧角和定功率控制方式下系统的数学模型.把时间与绝对误差乘积的积分函数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即控制系统参数优化的目标函数.给出了遗传算法用于参数优化的寻优过程及其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以灵宝背靠背换流站控制系统为例,给出了参数的优化结果,分析了换流站交流侧故障时直流系统的暂态过程.结果证明了遗传算法用于背靠背换流站控制系统参数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建立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结合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的特点,设计出了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提升系统的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此控制系统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在很多场合得到了应用,但由于矢量控制技术依托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其系统性能受电机参数影响较大.研究利用SIMULINK搭建基于矢量控制的电流、转速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采用Id=0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理论分析电机的电参数和机械参数对永磁同步电机调速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给定转速、不同参数下对电机运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定子电阻突加对电机运行性能影响不明显,机械参数的突加会使电机动态性能变差,转速波形的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电参数对电机动态性能影响较小.该研究为后续电机参数辨识和补偿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苏联210MW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和它所具有的五大功能,在详细剖析机组功率给定回路、汽机功率控制回路和锅炉热负荷控制回路的结构与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协调控制系统能运行的五种工况。文章还指出了这种协调控制系统的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美国L&N公司MAX-1000分散控制系统结构及功能特点,并对其专利技术DEB-400方案在如何解决协调控制过程中机、炉两侧互相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L&N公司采用能量信号代替机组功率信号的优点,同时对MAX-1000分散控制系统中协调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DSP技术验证,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基于决策树的调制信号自动识别算法,论述了其原理.以Matlab软件仿真产生各种调制信号,在CCS集成开发环境下和TMS320LC549硬件平台上实现了这两种算法.由实验结果的性能分析可知,所提算法能够对各种模拟和数字调制信号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4.
提高发电机协调控制系统的负荷响应速度、减小动态偏差和静态偏差,以满足电网调度对自动发电控制(AGC)机组负荷调整范围的新规定,介绍石嘴山发电公司3号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过程.采用以直接能量平衡(DEB)为基础的协调控制调整系统结构和参数,采用具有超前-滞后环节的动态补偿器实现前馈控制,并增加负荷变动期间目标负荷对负荷指令的动态补偿环节。试验表明:该方案在负荷变化的初始阶段加速了机组的能量平衡进程,保证了主蒸汽压力的相对稳定,该控制方案的优化措施合理可行,有效地提高了机组的负荷响应能力,改善了AGC方式下机组运行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特点 ,重点阐述了其在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微电网电压不平衡的分层补偿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电网是消纳分布式电源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也带来了其自身的电压控制的难题,特别是公共连接点处的三相电压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提出一种微电网公共连接点电压双极补偿控制方法,上层控制发送与电压的正序和负序分量有关的控制信号,采用双电流环的控制器可得到电流给定值;下层控制通过双电流环控制器实施.针对PCC点三相电压不平衡的问题,应用dq旋转坐标分解原理,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解耦的双同步坐标系锁相环(IDDSRF-PLL)的控制方法,能够实现正负序分量的独立控制,并通过控制给定模型的正负序电流和电压不平衡补偿控制器得到三相平衡电压,使得公共连接点母线电压的二倍频波动部分为零,从而实现了对三相电压不平衡的补偿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对微电网接入电网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分层控制方法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微电网的电压控制.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直流调速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结合来实现飞锯机模拟.其中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控制信号的给定,首先接受两个编码器的回馈信号,将两个回馈信号作差,根据信号误差通过电压输出模块产生电压信号,以此来实现远程控制.直流调速器作为本系统的控制器,首先接受可编程控制器的电压给定信号,采用速度控制的方法进行直流调速,以实现两个电机的速度和位置同步,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飞锯机的模拟.实验证明,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直流电子负载系统是基于MSP430-G2553单片机的直流电子负载.主要由核心控制电路(单片机)、功率控制电路、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集成运放电路、LCD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和过压保护电路等组成.通过键盘电路输入设置电流值,单片机输出PWM信号,经内部D/A转换电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以及集成运放后控制功率控制器件的导通,从而改变外接被测电源设备流过电流的大小.具有实时显示电压和电流、过压保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数字式协调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在国产200MW机组上实现的数字式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该系统以PC机为上位机,CCC卡为就地控制器,采用了参数自整定功能,现场运行曲线表明:控制品质良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自动往返小车的一种设计方法,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本设计以单片机为核心,以光电检测获得外部信号,采用PWM对小车的制动进行控制,以LED对行程和所用的时间进行显示。此设计电路成熟、工作稳定、容易实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