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群的分析,找到该公众号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版计划。本次对"内蒙古气象服务"微信公众账号的改版,希望可以借助新媒体,使气象服务信息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公开与传播。解决现有服务信息发布业务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发布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2.
气象部门运营的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紧扣天气气候,但一些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表达可读性不强。面对需求和竞争,建议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在遵照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及时准确提供核心天气信息前提下,开发天气与其他行业的服务产品,创造“天气+”的服务价值,并将这些个性化信息精准送到用户;同时要提升信息的编排技巧,将专业的气象信息通俗化表达;而在日常运作中,要巧借台风、降温等重大天气过程进行市场化运作,才能聚合更多用户,实现气象信息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3.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对"佛山天气"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后台的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气象信息的实时查询。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霾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霾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霾天气微博中,霾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霾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顺德天气"微信公众号为例,介绍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开发,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模板消息接口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并通过分布式系统,提高发布速度;微信预警信号的发布嵌入顺德气象台业务平台,实现和其它发布渠道的一键式分发,使得预警发布操作简便、分发迅速、覆盖面广,提升了顺德区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2022年5月10—14日强降雨过程为例,通过总结分析强降雨过程中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情况及效益,研究“31631”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策略。结果表明:一是要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做到让市民“收得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期间,“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依托多类自有渠道开展气象服务科普宣传,并积极拓宽辐射范围,联动政府媒体及社会媒体等共同对公众发布天气信息,政务“和声团”同步转发、社会媒体“整点播报”、公众预警短信及行业靶向发布,实现更大社会覆盖率和更高传达效率的气象信息发布。二是开展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让市民“看得懂”“用得上”;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需紧跟“31631”决策服务节奏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不同阶段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同时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恰当地加密服务频次,让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成为暴雨预警信号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为切实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满足公众对出行和天气信息获取的需求,设计开发了禅城气象交通微信公众号。该微信公众号包括天气查询、交通查询和应急咨询3大版块,采用数据同步、在线地图开发和微信对接等相关技术,实现了气象、交通、水务等数据的在线接入和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微信矩阵传播协同性和积极性,促进传播效果提升和流量归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信息发布能力、"微天气"引流能力、"停课铃"引流能力为准则的微信矩阵传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评价模型。以广东气象微信矩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强化部门联动、整合优质社会渠道资源、促进传播流量汇集是提升微信矩阵传播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建  郑伟才  邓闯  马琰钢 《气象科技》2017,45(2):254-260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公众对移动互联网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另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公众特别是沿海用户对获取台风信息的权威性、便捷性、及时性、全面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快速迭代开发,研究设计既适合微信传播,又能通过手机APP应用市场下载使用的浙江台风信息发布系统,打造了一个浙江台风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满足新形势下公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气象服务的终端,归根结底是信息的传播,如何传播?传播给谁?具体传播什么?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针对目前天气预报内容单一、受众广泛、传播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尝试利用传播学中的"分众传播"理论基础将受众按照地域、年龄、性别、喜好、职业等类别进行分类,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做特定的气象信息传播、提供差异化的气象服务。该文以实践4 a之久的微信公众号"噜妈天气育儿"为例,探索上述创新产品的可行性;利用四川省地方标准中穿衣指数的基础公式计算出相关数据,为成都地区家有0~12岁婴幼儿童群体的家庭进行"可视化"气象服务,运用传播学中"把关人"和"意见领袖"两大理论,实现气象服务的差异化,从而深入挖掘出此类特定人群与气象影响因子关联性最高的需求,提升此类创新气象服务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