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外周血IL-10和IL-12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关系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10对HBsAg阳性母亲与新生儿作为试验对象,使用CLIA以及FQ-PCR的方法来检测母亲与新生儿的HBV DNA与HBV的标志物;对新生婴儿外周血中的IL-12与IL-10含量进行检测时使用ELISA法.为新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并对其随访1年,检测血清中抗乙肝抗体的水平.结果 乙肝疫苗无或弱的应答率为34.55%.新生婴儿的外周血和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新生婴儿外周血中IL-10的含量在173.06 pg/ml以下更易出现乙肝疫苗免疫的无/弱应答(OR值为8.42,95%置信区间1.91~39.02);发现IL-10的水平越高其乙肝疫苗无或弱的应答率则越低.结论 新生幼儿外周血中IL-10的含量低可能和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免疫无或弱的应答高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该院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现状,为儿童乙肝防治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2010年该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状况及未接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产新生儿1012例,乙肝疫苗接种916例,接种率为90.51%;其中男婴乙肝疫苗接种485例,接种率为91.17%;女婴乙肝疫苗接种431例,接种率为89.79%;乙肝疫苗接种率男婴高于女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种乙肝疫苗96例(男婴47名,女49例)占9.49%。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原因依次为早产46例,居第1位,占未接种乙肝疫苗的47.92%;新生儿窒息19例占19.79%;吸入性肺炎17例占17.71%;其他14例占14.58%。结论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主因是早产、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转科婴儿病情稳定后出院前应补接种,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状况.方法 对2012年在医院生产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1973例中未接种乙肝疫苗158例,未接种率为8.01%;接种乙肝疫苗1815例,接种率为91.99%.结论 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原因主要为新生儿因素转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该院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现状,为儿童乙肝防治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对2010年该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状况及未接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活产新生儿1012例,乙肝疫苗接种916例,接种率为90.51%;其中男婴乙肝疫苗接种485例,接种率为91.17%;女婴乙肝疫苗接种431例,接种率为89.79%;乙肝疫苗接种率男婴高于女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种乙肝疫苗96例(男婴47名,女49例)占9.49%.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原因依次为早产46例,居第1位,占未接种乙肝疫苗的47.92%;新生儿窒息19例占19.79%;吸入性肺炎17例占17.71%;其他14例占14.58%.结论 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主因是早产、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转科婴儿病情稳定后出院前应补接种,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5.
<正>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笔者遇到1例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致惊厥,因未见文献提及,今报告如下: 患儿,金某,男,第1胎第1产,孕38wk(周)于86年8月16日顺产,无窒息史。出生重量2900g,阿氏评分9分,生后12h喂牛奶与葡萄糖,食欲好,一切正常。其母孕30wk时查抗-HBs(+),  相似文献   

6.
《家庭用药》2014,(2):36-37
2013年12月4日 湖南衡山县患儿接种第2剂乙肝疫苗,当月6日死亡。  相似文献   

7.
婴儿痉挛症是婴儿期癫痫的一种类型,而CT扫描示脑穿通性畸形,以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儿男性,10个月。因反复抽搐4个月于1986年11月6日入院。患儿抽搐时呈点头、弯腰、两手环抱状,屈膝,每日发作2~4次,每次10余下,多在入睡或刚睡醒时发作,伴有喉部响声,发作后呈睡眠状,无大小便失禁。智力发育较差,会认父母,不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华县2008~2009年两年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情况,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南华县2008~2009年14个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时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8年南华县新生儿活产数2400名,乙肝疫苗首针共接种2400针,及时接种1776针,及时接种率74%,未及时接种624名,未及时接种率26%;2009年南华县新生儿活产数2443名,乙肝疫苗首针共接种2443针,及时接种2204针。及时接种率90.2%未及时接种239名,未及时接种率9.8%。结论 2008年624名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中有495名在家出生,25名属低体重儿,30名属早产儿,30名属出生时患有疾病,44名由于当班医生及护士害怕当风险未接种(主要是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在接种疫苗时产生过纠纷,一度时期未能及时接种);2009年239名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中有141名在家出生,35名属低体重儿,33名早产儿,30名属出生时患有疾病。  相似文献   

9.
张晓琴  吴瑜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89-1389
患者,男,32岁。于2003年5月11日化验肝功能正常来我院防保科接种甲、乙肝疫苗。询问病史,无发热,无过敏史及急慢性传染病史,近期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常规消毒后,左三角肌皮下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1ml(浙江普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20904)。右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10μg(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吴江地区新生儿宫内汞暴露情况及疫苗接种后血汞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2010年在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102例,作脐血汞和胎发汞含量测定,其中38例入住新生儿科病房者,出生时已接种乙肝疫苗,在出生第5d时做血汞测定.结果:102例新生儿脐血汞平均值为(2.96±1.20) μg/kg,胎发汞平均值为(281.77±113.17) μg/kg,两者呈正相关(r=0.452,P<0.05);38例已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脐血汞平均值为(2.86±1.57) μg/kg,胎发汞平均值为(279.71±135.79) μg/kg,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6,P<0.05).38例已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第5d血汞平均值为(3.06±1.61) μg/kg,与出生时脐血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结论:吴江地区尚未发现地区性的汞污染.新生儿脐血汞与胎发汞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胎儿宫内汞暴露情况,可取其中一项标本检测.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汞水平无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杨佩芳 《河北医药》2010,32(3):318-319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产前筛查HBsAg阳性和(或)HBeAg阳性孕妇,孕期未进行主被动免疫,所产活产婴儿生后24h内于一侧臀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然后于另一侧臀部接种乙肝疫苗10μg,接种方案为0、1、6个月龄接种3次。每1个患儿均于出生时采集脐带血及出生后3、7、12个月龄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比较不同月龄期HBsAg和HBsAb的阳性率。结果68例入选新生儿中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36例,剖宫产(剖宫产产组)32例,2组在脐带血、出生后3、7及12个月时检测HBsAg和HBsAb,每人共计4次检测。2组HB-sAg和HBsAb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均未发现。结论产妇分娩方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新生儿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剖宫产不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婴儿不宜皮下接种乙肝疫苗美国Coberly等报道,婴儿不宜皮内接种乙肝疫苗。过去研究证明,肌注疫苗剂量小效果差。他们介绍225名婴儿以观察皮内接种乙肝疫苗能否增强其免疫原性。婴儿随机在出生当日、生后2个月和4个月皮内接种2μg、肌往2μg或10μg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应用于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 A组83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 U,新生儿出生时及半月时分别注射200 U HBIG,并按0、1、6方案常规注射乙肝疫苗;B组87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新生儿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在1岁时检测血清抗-HBs.结果 A组较B组的婴儿1岁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但仍存在部分患儿的阻断失败.  相似文献   

14.
用体描箱评价新生儿肺炎的肺功能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为探讨新生儿肺炎的呼吸病理生理变化 ,我们于 2 0 0 1年 5月~ 11月用婴儿体描箱测定 4 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 ,以观察肺炎时肺功能的改变。对象与方法一、对象肺炎组 :4 0例均为诊断新生儿肺炎的住院患儿 ,其中男 2 6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11 4 6天。正常对照组 (简称对照组 ) :健康新生儿 2 8例 ,其中男 15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 11 16天。二、方法1.测定方法 :肺炎组于入院第 2天和出院前各测定 1次。仪器为德国JEAGER的婴儿体描箱。患儿在安静睡眠状态 (自然睡眠或药物催眠口服水合氯醛…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金生  曹启宁 《江西医药》2009,44(6):608-609
目的评价新生儿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其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方法2006~2008年HBsAg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4240例按0、1、6个月程序,剂量为5μg/支,全程免疫后1个月进行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观察。结果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为95.17%,仅1例接种部位出现直径﹤2cm红肿硬结,无严重接种反应。结论新生儿接种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安全性强,接种后有良好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笔者收集2000年10月1日-2005年11月30日接受卡介苗接种的新生儿资料2317例,新生儿成功接种后10个月,免疫力检测均在5~10年,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归纳如下。1人的因素1.1接种对象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在2.5kg以上,胎龄>37周,无发热、腹泻等异常症状和体征,一般情况良好,均必须  相似文献   

17.
患儿 ,女 ,3岁。自然正常分娩 ,出生体重 3kg。其父母健康 ,无结核病接触史。生后 2 4h ,产房护理人员按新生儿免疫接种常规 ,在左臂三角肌皮下注射 0 1ml卡介苗 ,右臂同样部位接种 1ml乙肝疫苗。 1个月后 ,患儿第 2次接种乙肝疫苗时 ,发现右臂三角肌接种乙肝疫苗部位有 3cm× 3cm红色硬结。护理人员将本应在右臂给予第 2次接种的乙肝疫苗改为左臂三角肌之处。 2个月后 ,右臂结节部位形成的脓肿已破溃 ,有乳白色脓汁溢出 ,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经结防所专科会诊 ,考虑与卡介苗大剂量接种有关 ,给予局部清洗和抗痨治疗 ,1个月后创面愈合 ,疤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后低元应答率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新生儿1000例,将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对A组中的新生儿进行5μg啤酒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B组中的新生儿进行10μg啤酒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将新生儿按照0个月、1个月以及6个月年龄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通过放射免疫法对患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以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进行检测,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的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了解。结果A组中,应答正常的新生儿有83例,占16.60%,而B组中应答正常的新生儿有301例,占60.20%,即相对于A组,B组中新生儿正常应答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低应答或者无应答的原因有很多,如新生儿的性别、年龄、出生情况、体重、疫苗接种种类、疫苗接种剂型以及母亲疾病史等。为提高新生儿应答正常的概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合适的乙肝疫苗种类以及剂量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5岁,因精神、食欲不振50d,皮肤黄染13d,腹胀7d于2001年11月21日入院。患儿于5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食欲不振,伴间断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吐物为胃内容物,未及时治疗。于2001年11月10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呈酱油色,2001年11月15日腹胀、尿少,且乏力、纳差、尿色逐渐加重。曾于2001年11月16日在当地医院检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除接种反应外,有时偶发其他病发生。笔者曾遇预防接种偶发晚发性VitK缺乏致皮下出血1例,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45天,发育正常,来我院门诊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后第3日,家长带患儿来院,自诉患儿全身多处皮下出血,经检查患儿精神可,无发热,背腹及四肢有多处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