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山西阳城至江苏送电工程,分析了串联电容补偿对线路继电保护的影响,包括它对保护所测相量的影响、对保护动作特性的影响等。基于几种典型原理的保护在串联电容补偿线路中对故障的反应,论述了串联电容补偿线路继电保护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探讨了设计保护原理的思路,最后结合阳城至江苏送电工程,对线路继电保护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可控串联补偿(TCSC)装置对所在电力系统的影响。研究了含有可 控串联 补偿装置的潮流控制算法,动模实验、理论计算及EMTP数值仿真结果都证明,TCSC能够有效 调控线路潮流。通过动态模拟实验和EMTP数值仿真程序对电磁暂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含有TCSC装置的系统在短路情况下的电磁暂态过程与常规串联补偿的线路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针对装设串联补偿装置对输电线路的多种继电保护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根据各种保护装置动作行为,提出各种保护能够正确动作的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对装设了串联补偿装置的输电线路的保护设备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串联电容补偿对线路保护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导出串联电容补偿的平行双回线上各保护安装处的等值电源阻抗表达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向继电器应用于串联电容补偿的平行双回线的一个新问题,即在电容器出口一端区内故障时,故障线路对侧方向保护在高阻接地故障时可能判为反向拒动。EMTP仿真试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短路电流限制器(FCL)快速限制短路电流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断路器开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文中研究了一种具有串联补偿作用的FCL模型——由补偿电容和旁路电感并联后与限流电感串联而成。正常情况下,由电容和限流电感对线路进行串联补偿;发生故障时,根据短路电流的大小控制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导通角,改变投入的限流电抗,达到限流目的。用MATLAB对馈线短路的仿真及采用单片机控制方案的单相实验结果表明,该限流器限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对某10 kV配电线路无功补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改进,对单个补偿装置采用最优控制理论,使功率因数达到最优控制效果;在进行多点协同无功补偿时,根据线路的特点,通过计算寻求线路中的最优补偿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多个单机的协同控制,采用动态规划方法,使线路的损耗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7.
陈辉  闫新  吴思宇 《人民黄河》2019,(6):142-145
为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35 kV专网供电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功率因数过低、占用电力系统无功容量大、功率因数调整电费超额支出等实际问题,研究分析长距离多负荷节点供电系统无功补偿方式的技术方案。针对沿渠35 kV输电线路供电距离长、负荷节点多、电缆线路占比较大、电缆线路对地电容值较大的特点,采取在35 kV专网供电系统中进行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在中心开关站安装补偿装置SVG集中补偿,在负荷节点降压站断路器站安装固定电抗器分散补偿。采取补偿技术措施后,35 kV专网供电系统整体无功平衡,功率因数由原来的0.1~0.4提高到0.96,满足并优于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电能质量技术要求,降低了供电系统运行费用,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行波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分布电容电流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电流行波的新型分布电容电流时域补偿算法。新算法对于故障暂态和稳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容电流具有同样的补偿效果,而且不需要提高采样频率,不增加数据通信量。当线路内部无故障或线路中点发生故障时,新算法能完全补偿电容电流;当线路其他位置发生故障时,能够使动作电流与制动电流之比与电容电流被完全补偿时近似相等,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分布电容电流对差动保护的不利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算法可应用于普通的特高压线路纵联差动保护。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库区县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巨额的移民补偿资金投入将为库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峡库区兴山县县城将迁至16公里以外的古夫镇,3个集镇就地后靠迁建,搬迁工矿企业60家,复建公路67.29公里、输电线路180.9公里、邮电通讯线路118.38杆公里、广播电视线路144.3杆公里,拆迁房屋131万平方米,动迁入口近3万人,其中需安置的农村移民近万人。根据移民补偿切块包干原则,省切块给我县移民补偿资金为9.68亿元。如何用好这笔补偿资金,提高移民补偿投资的使用效益,是摆在库区县市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高功率因数及节能自动补偿装置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电力网中的功率因数,必须由无功补偿来解决。无功补偿其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涉及面广的新技术。提高功率因数有四大好处,一是节省线路电能损耗;二是提高供电电压质量,三是挖掘设备潜力,四是减少用户电费开支。举例说我市装机容量若  相似文献   

11.
可控串联电容补偿(TCSC)动态基频阻抗特性对距离保护的影响与固定串联电容补偿(FSC)对距离保护的影响在主要方面是相似的,电压反向及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位置的选择同样是影响保护性能的关键因素,但电压反向、动态特性的变化、保护范围及动作速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在FSC线路上能运行的距离保护在TCSC线路上仍然能很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12.
郭北生 《陕西水利》2010,(3):104-105
采用移相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有着诸多的优点,它不但能满足灌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高供电质量,还能降低线路损失。本文主要从无功损耗与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使用移相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的措施、无功功率补偿后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采用移相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能有效提高功率因数,大大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针对超高压输电线路分布电容电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电容电流的精确补偿方法。通过把各种因素对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统一归入分布电容参数的变化,实时在线计算分布电容参数值,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电容电流补偿,提高差动保护动作的速度和准确性。ATP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方法比传统的基于给定分布电容参数进行补偿的方法有更好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对可控硅控制的串联补偿(TCSC)进行了控制规律的研究,并以单 机无穷大系统为例,采用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方法研究了所提控制方案在提高电力系统动 态、静态和暂态稳定性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控制规律适当的前提下,可控串补提高 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农村电网存在变电站少、供电距离较长、线路线径小而老化的现象.为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采取了无功补偿方式,可通过并联电容器来完成,接入电容器的控制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提出了3种无功补偿的方法,并进行了比对,最终选择出合适的方案,达到调节补偿容量的目的.图1幅.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串联电容补偿对继电保护的影响,特别针对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LFP-901/902微机线路保护研究了当保护背后系统等效阻抗Zs大于和小于ZC两种情况下对保护正确动作的影响,同时还比较分析了保护电压分别取自母线侧和电容器后的线路侧两种不同方案的优劣,最终得出了LFP-901/902保护完全可以运行于串补线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电气参数与常规输电线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分析其参数特性对次同步谐振(SSR)问题的影响,探讨应用串联补偿的紧凑型输电线路进行火电厂送出在SSR问题方面的利弊具有实际意义。以中国上都电厂二期送出的实际情况为背景,采用特征值分析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考虑了常规输电线路、紧凑型输电线路和高自然功率紧凑型输电线路参数条件下的SSR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输电线路可以比常规输电线路提供更宽的不发生SSR的串补度范围,加之其本身相当于常规线路27%补偿度的线路电感参数特性,使其在某些输送能力要求下采用合适的补偿方案可以避免SSR,同时也为采用大比例固定串补与小比例可控串补结合的方案抑制SSR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金属护层中产生感应电压是电力电缆的普遍现象,电缆敷设时常采用三段换位的方法以降低护层电压,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加快,电缆线路的改造也越来越多,电力电缆线路改造时往往造成换位的电缆三段不等长,从而引起护层电压不平衡,产生护层环流。文中通过对电缆护层电压的理论分析,推导了电缆任意排列方式下的护层感应电压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在电缆终端加补偿装置的方法来平衡护层电压,抑制护层电流。其基本原理是将该补偿装置套装于电缆上,电缆中通过电流时,补偿装置产生感应电动势,利用该感应电势来抵消电缆护层电压。导出了补偿电感的计算模型,根据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研制了电缆护层电压补偿装置,并在电力公司进行大量的现场实测,其实测结果与仿真计算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基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电缆护层的感应电压,从而减小护层环流,显著减小电缆损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实际多机电力系统的数字仿真研究,发现了可控串联补偿(TCSC)能抑制次同步谐振(SSR)的发生。进一步研究表明,TCSC在次同步频率下可能呈现感性,从而破坏了产生SSR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10kV线路动态无功补偿系统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10kv配电线路无功补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设计了一套无功补偿系统,介绍了整个装置的硬件构成、系统软件的设计与调试、软件的流程图和设计思路,并总结了调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