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司空图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晚唐,创作了不少散文和诗歌。他的一生在出仕和归隐之间摇摆,其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晚唐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着眼于“人伦”关系,向往建立符合“自然”的“名教”社会,在现实中虚构着美妙的人生理想;佛教禅学则着眼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强调自性自度,并努力调和佛法与各教的关系,将虚幻的人生理想融入现实之中。玄禅在社会人生观上的差异都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4.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九日闲居》)居住在田园,目注着时间的流逝,陶渊明便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之中,进行着生命的体悟与言说。陶渊明对生命的体悟主要是从时间的思考、体悟中开始并展开的。生命的存在本质上是时间的存在,所谓“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邮。”(《拟古龙首》之四)人生百年正是陶渊明对生命的时间的命名、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时间的感悟,先秦时的人们就已获得。如“子在);l上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论语》)屈原海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  相似文献   

5.
对人生的悲观看法是王韬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为了摆脱现实人生的梦魇,王韬在小说中虚构理想的人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王韬为漂出人生苦海而抓住的“虚构”之舟,无意中却碰到了小说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王韬从人生的角度彰显了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从艺术的角度总结了虚构的两种形式:“凭实构幻”和“凭虚构幻”。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王韬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穷愁著书”的传统,这也是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巨大动力。王韬对小说价值及地位的认识比前人大有提高,基于此,与古人“托诗以怨”的趋向传统不同的是,王韬“托小说以怨”。王韬还总结了小说的三大功能:寄情、娱乐和教育。对于小说的教育功能,王韬的观念比较陈旧,他提倡小说的教育内容应以堆护纲常名教为主,反对有损封建伦理的内容。作为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王韬并未赋予小说启蒙大众的重任,而仍把小说当作文人雅士排愁泻怨的工具。这些都体现了王韬小说思想的落后。  相似文献   

6.
拗体三论     
拗体是汉语诗律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拗体的讨论,由来已久,从来到清,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未了的话题。本文结合杜诗中的拗体,就三个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一、拗体的定位:律古之间较早注意到诗中之“拗”,并给予理论界定的,当数编纂《流奎律髓湖方回。他专列“拗字类”一卷,并在《序》中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相愈峻峭。”方回这段话有三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提出“拗体”即“吴体”;二是指出杜诗拗体的数…  相似文献   

7.
《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及唐诗创作的偶合形式典型体现着《周易》“错综”思维的三种类型。一是《秘府论》中“对”的装饰感体现出《周易》阴阳交错的骈俪美感;二是《秘府论》中“对”的空间感展示着《周易》无往不复的回旋观念;三是《秘府论》中“对”的自然感呈现出《周易》虚实互补的意境构成。诗歌的音韵、句法、结构、形式变迁诸多方面均有《周易》“错综”思维的痕迹,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阮大铖是明末学养深厚,才华出众的诗人、戏曲家。虽人品不端,气节有亏,但创作成就颇高。在其留存的两千首左右的诗歌作品中,除写山水田园、志时咏物题材外,怀古也是其中具有创作特征的内容之一。他对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的回顾和审视,表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反思意识;对陶渊明、李白等诗坛巨星的崇拜与仰慕,体现了自己希图以诗名世的人生价值观,反映出作在人生逆境中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徘徊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9.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②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调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调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针对“文学启蒙”的解读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如何通过创作去操作实施)一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认为只要用文学取代一切非文学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启蒙井达到启蒙的目的;二是认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才可以启蒙,而文学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己。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解读方式在客观上产生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问题并因此也产生了针对“启蒙文学”这一创作现象的定位与评价问题。尽管文学启蒙往往只是一个时代话语、只具有时代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人类文化现象,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哲学是人生的哲学。《论语》可以说是一部古代生活的教科书,其间颇多人生的感悟。《论语》谈论的全是现实的人生话语。孔子哲学中的人生是道德的人生。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主张为民以礼、治国以德,非常注重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及个体的伦理道德的修养。孔子的道德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在孔子的道德人生中,情与理、宇宙与人生、出世与入世融成一片,充满现实的诗情。且在人生的修养、求索中、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处,孔子追求与艺术的融通。孔子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与审美追求的一体化特征,对中国的艺术品格的形成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1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活动一般分为4步:1)理解问题;2)订出获取答案的计划;3)实施计划;4)检验结果.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直接的思考、分析或推断得以解决,但较为复杂的难题,有时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假设法”就是这些“工具”中常用且有效的一种.下面就假设法在高中化学学科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一些归纳.  相似文献   

13.
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前期的词论家主要是围绕陆词主体风格的认定问题展开讨论,陈维崧、王士祯、贺裳等人都对陆游及其词风的体派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到清代中期,陆词遭遇了浙、常二派的相对冷落,而《四库提要》对陆词“以诗为词”特点的论述则成为此一时期陆词批评的亮点;相较之下,以陈廷焯、刘熙载为代表的清代后期词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陆词的风格特征、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成就和局限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我们今天研究陆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绝佳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负效应必然会波及校园,产生许多问题。1.见利而忘根本,赶时尚而误学业。目前,有一部分青年学生,由于急于投市场经济所需,盲目地为锻炼个人经商能力而“经商”,轻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变成了自由市场。2.价值座标错位,荣辱观念淡泊。高校部分青年学生认为:“人生苦短,及时享乐,尽情吃喝玩乐,才是人生真谛”。因此,不愿坐冷板凳潜心攻读,信奉“学习无所谓,活着别太累”,认为“十年厂长路亨通,十年生意成富翁,十年学海两手…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可见古人论修辞不只在于炼字,句篇的修辞也是十分重视的。然而至今为止,深入探寻其职瑜者,并不多见。其实由句成段,由段成篇,都不是杂乱无章地堆成的,而是讲究血脉流通、详略周密、平区倍和、节奏波澜的,若文章不达此境界,便无瑜可言。放本文对句篇修辞之优化问题作些探讨。一、表意的明确性表意明确,是句篇修辞优化基础。“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子意,不系平文。”_“组句成…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化,数百年来,不同的学科由于研究文化的侧面不同,对文化提出了各种界说,在古汉语中,“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文治教化;英语中的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tura,原文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盛炎,语言教学原理1996:78)。有些学者把“文化”说成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有的则认为,“文化”是特定发展阶段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指出:“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  相似文献   

17.
“半死桐”是著名的悼亡意象,唐代定型,宋代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促成其流行。“半死桐”意象可以追溯到枚乘《七发》、庾信《枯树赋》;《七发》中的琴声琴韵、《枯树赋》中的人生感怀与《鹧鸪天》中的丧偶悼亡共同构成了“半死桐”的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虽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中,道安的“五失本”抓住了涉及翻译的直译与意译、质直与丽、质与量的矛盾和统一;“三不易”涉及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问题,是系统的、辩证的、先进的中国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9.
引言 我们来研究时钟佯谬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特别重要或难以解决,而是因为许多文献虽然广泛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但却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说明。此外国外还有些人竟认为时钟佯谬是真谬,因而否定和对论。鉴于“时钟佯谬”对理解相对论的时空观有帮助,面阐述得较好的文章又少见,故本文试图用广义相对论的观点来讨论此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auinas,1225—1274)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重要理论家,经院哲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他的主要著作《神学大全》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神学巨著,这部巨著所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其中也包含政治问题。另外,他在《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论对犹太人的统治》等著作中也阐述了其政治见解。美国学者格特尔《R·G·Getted)在谈到阿奎那的政治思想时评论说:“在他的著作中,政治学又一次成为一门科学。”①美国著名教授但宁(W·A·Dunning)也认为阿奎那“使政治学一次又一次地进入科学的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