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为治疗原则。痹证的发生,多合邪为病,故临床常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两大类型。风寒湿痹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法;风湿热痹以祛风除湿、清热舒筋为法。痹证属于比较顽固的病证,非一朝一夕可以痊愈。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汗出伤津;寒湿闭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且能化热伤阴;热邪则直接灼烁津液。又因其病位在肌肉、筋骨与关节,肝  相似文献   

2.
治痹十法     
痹证的发生,往往随人体质,感邪性质,病程长短而异,故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但从病理的角度讲,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痹证,都是由于气血凝滞,络道痹阻所引起。因此,“通痹”就成了治疗一切痹证的总原则。诸如祛风通络、散寒通络、除湿通络等治法也都是为了宣通络脉痹阻为目的的。兹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就治痹常用治法,浅谈于后。一、祛风通络是针对风滞经络的“行痹”而设的。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若寒温不适,腠理不密,则风邪极易侵入肌腠、络道,风滞经络则络道气血运行不利,发为“行  相似文献   

3.
2.20 熄风止痉 2.20.1 止[解]痉 药物缓解或解除肢体抽搐痉挛的作用。用于惊风、抽搐等病证。 2.20.2 平[镇]肝熄风 药物平定和镇潜内动肝风的作用。主要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肝风内动证。 2.20.3 定惊止痉 药物安定神志惊悸并缓解四肢痉挛抽搐的作用。主要用于小儿惊风、癫痫发作等病证。 2.20.4 祛风止[解]痉 药物祛除风邪并平定抽搐的作用。主要用于外风痉病。 2.20.5 熄风止痉 药物平熄肝风并平定抽搐的作用。主要用于肝风内动或风中经络的痉病。 2.21 开窍 2.21.1 开窍(醒神) 药物促使昏迷者神志苏醒的作用。主要用于实邪…  相似文献   

4.
袁继丽 《国医论坛》2001,16(4):13-13
祛风药是指性味辛散、能祛除外风的药物 ,具有发散表邪、祛风除湿、宣肺利水等功效 ,多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病证 ,隶属于解表药的范畴。本文不言“解表药”而言“祛风药”,目的在于突出此类药物通过宣散透达、舒郁、胜湿等作用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试就此作简要探讨。1 疏风胜湿 ,逆流挽舟痢疾一病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等 ,乃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阻肠道 ,气血失和所致 ,一般以清肠导滞法治之。若有恶寒发热 ,头身重痛等表证 ,可用祛风解表法 ,如喻嘉言用荆防败毒散治疗痢疾而有表证者 ,使内陷之邪从里出表 ,表气疏通里滞亦除 ,…  相似文献   

5.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痠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刘永惠教授认为正虚邪实为痹证的基本病机,可从经络气血、脏腑角度辨证论治,并把痹证分为缓型和急型,临床根据病机变化遣方用药,并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缓型风寒湿痹的治疗除祛风、燥湿、通络、止痛之外,必须兼以补气养血为要;急型热痹的治疗除甘寒清热、解肌佐以苦寒解毒、宣肺之外,更须注重活血通络为先。采用刘氏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缓型风寒湿痹,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型热痹,临证变通,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祛风药是一类以祛除风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既有祛散外风的作用,又有宣畅气血、祛瘀通络、胜湿祛痰之功,临床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对其在肾病中的治疗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夏俊杰 《陕西中医》1997,18(2):73-74
<正> 我院主任中医师朱晓鸣擅治风湿痹证,独具匠心,组方用药注重活血散瘀,临床疗效卓著,兹就跟师学习期间朱老师活血散瘀法用药规律介绍如下。 1 常用药物 风湿痹证的发生,是因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筋骨、关节等处疼痛或肿大,因此,治疗此病,既要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又要活血通络,才能气血畅通,驱除病邪,故处方用药多配伍活血药物,如川芎、红花、当归、鸡血藤、乳香等。 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无论风寒湿盛或风湿热邪所致,均可  相似文献   

8.
痹证气血两虚为其内因,寒邪客于经络关节,经脉拘急,内传脏腑,损及肝肾,治宜温经散寒,补肾养血,祛风通络,活血止痛,自拟通痹汤,有较强的温经养血、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风湿痹证是因风、寒、湿或风湿热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身不利或关节肿大、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的病证。高寒地带息风湿痹证者甚多,现将近年来临床治疗风湿痹证之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风药指具有祛风、散风、息风等功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因风邪引发的各种内伤及外感证候,是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风药的作用包括祛风散邪、行气畅脉、疏通经络等。在眼科临床中,有些经过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疑难眼底病,笔者配合应用风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威灵仙气味辛咸温,常用以祛风通络,治疗风湿痹证。本人在临证过程中发现其对胃肠积滞有较好的疏通作用。查阅《本草纲目》记载该药:"主风,宣通五脏"。此后对痹证挟胃肠积滞或单纯胃肠气滞者用之,都收到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蠲痹颗粒是吴生元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用方,其功效主要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治疗寒湿痹阻引起的肢体、经络、关节和肌肉等疼痛。在临床中辨证运用蠲痹颗粒治疗关节肌肉疼痛的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疾病。究其病因大致有:风寒湿痹阻经络、风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或脾虚、痰凝等。其治疗应从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益肝肾、补气血、健脾化痰、疏经通络等方面着手,并辅以止痛、消肿、舒筋活络之法。自2002年以来,笔者采用张克州主任医师研制的克痹康内外合治风湿痹证8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15.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16.
<正>邱家廷主任中医师系江西省赣州市首批名中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行医三十余载,勤求古训,博览群书,擅长内科,尤精脾胃,本人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用药经验略举一二,以飨同道。1治痹证,喜用蛇类药痹证之因必有风邪为患,且风邪为诸邪之首,因此,如何选用良好的祛风通络药物,则为临床治疗痹证的重要环节。邱家廷医师在临床治疗痹证时,无论是风寒湿痹、风湿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系风、火、痰、瘀、虚所致。其中以风邪、风火多见。病机为外感风湿、内挟风痰、壅遏气血、经络不通。治宜祛风通络、解痉止痛。方用自拟祛风止痉汤,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壮医药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从"网络阻滞"致痹理念出发,探讨痹证的病机、治疗和预防,总结壮医内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特色技法,为痹证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龙路受阻,火路不通,使人体气血感官网络受阻,叠加风寒湿等特定环境而发为痹证。治法以温阳散寒、祛风通络,或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辅以外治法达到疏通龙路、火路的目的。方药取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壮医验方龙钻通痹方以扶正祛邪,或取双合汤以蠲痹通络。未病者应蓄内以固正,防外以驱邪,既病者,防传化或致残。壮医治疗痹证特色疗法以解毒、补虚、调气为总则,确立了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解毒通络、益气补血等内治法和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及壮医针挑疗法为代表的外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一、理论基础痹证初起,风寒湿热诸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经通络为其治疗大法。一些动物药,如乌梢蛇、羚羊角具有祛风通络、止痉定痛、清热除湿之功效,且作用猛烈,见效迅速,常为植物药所不及。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更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浊阻痹经络,深入骨髓,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骨节肿大、僵硬变形、功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治痹证善从络病辨治,治周痹宣通脉络;肢痹流畅气血;寒湿痹微通其阳;风湿痹固阳,祛风湿,通经络;治湿热痹,若伤气则重治在气分,入络则予宣通经络为主;治痰血壅塞经络之痹,予化痰祛瘀通络;治卫阳疏风邪入络之痹,以宣通经脉为主;肝阴虚疟邪入血之痹,处养阴通络之品治疗;热入下焦血分之痹,又以补血养阴通络为主;风寒湿入下焦经隧之痹,予宣通经气,疏搜剔动药;气滞热郁之痹,则予宣通气;肝胃虚滞之痹,两补阳明、厥阴;肝胆风热之痹,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精血虚痹,予益精气;气虚之痹,则益肺脾之气;营虚痹,用养营通络之品;筋痹,以补气血,宣行通络为主;血中气滞,疏化瘀通络之品;营中热,则通经络,清营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