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沛  王灿楠  赵华硕  丛宁  居培  贺珍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1272-1273
目的了解小学生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营养宣教方式。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所小学3~5年级的1 477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钙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比较宣教前后学生在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小学生乐于接受营养知识宣传,经过营养宣教后,有关钙营养知识水平及膳食行为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有效的营养宣教活动可改善小学生的钙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营养宣教对小学生食用营养餐行为及态度的影响,并为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合理依据,笔者随机抽取了4所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采用不同的宣教方式,进行一个学期的营养宣教干预。现将干预前后学生食用营养餐行为及态度的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营养干预途径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以便为纠正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九江市3所小学,随机分为学生干预组,家长干预组,学生、家长综合干预组,以印发宣传材料、举办专题讲座、营养知识学习班等方法进行教育干预,营养教育3个月后调查不同干预途径对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结果营养干预后,所有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干预效果优于学生干预组及家长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长的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有明显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绍兴市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K)、态度(A)、膳食行为(P)及影响因素,为确定合理的营养干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调查问卷,对绍兴市2所小学1248名学生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学生家长的营养K、A、P三者之间及家长的膳食行为与孩子的饮食习惯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学生家长都表现出乐于接受营养知识,注重自身和孩子营养状况的良好态度,但不同文化层次间在营养知识和行为方面差异较大。[结论]家长的营养知识和行为是影响孩子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改善在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必须加强对家长尤其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的营养宣教。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福州市某小学学生营养健康宣教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福州市某小学2~4年级学生609人(干预组298人、对照组311人),进行干预前后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对干预组实施1学期的营养健康宣教。结果营养宣教后,干预组营养知识得分(8.4±2.2)高于对照组(6.9±2.3);干预组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的认可率也均高于对照组,营养相关行为显著改善。结论营养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促进其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治市高校学生的营养与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影响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营养与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采用体质指数对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其营养与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结果女大学生营养状况好于男生,医学类学生营养状况好于非医学类。医学类学生对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了解情况、能量的主要来源等6个方面知识了解高于非医学类。医学类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认为有必要学习营养知识等5个方面信任态度高于非医学类。每天进食早餐人数较少,医学类学生偏食情况低于非医学类。结论我市高校学生的营养状况总体良好。充分了解营养知识和建立良好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高校应大力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AP问卷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小学生营养KAP的家庭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存有很多不利健康的摄食行为。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摄食行为水平呈正相关的因素,依次为母亲文化程度、学生营养知识、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家长营养知识水平;仅家长营养知识水平对学生自身营养知识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生及其家长KAP总体水平不高,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同时加强他们营养知识到态度及行为的转变,通过发挥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可以使营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169名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与其化程度和职业有关;但家长有良好接受营养教育的态度,希望能通过营养咨询等途径获得食物搭配,营养与疾病等营养知识;家长的营养行为受学历的影响。并与学生的营养行为密切相关。结论 应对学生家长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尽早将营养知识纳入小学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和家长互相促进,保证学龄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包头市城郊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摄食行为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问卷,对包头市33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分值分别为15.9±9.7、71.1±17.2、60.2±12.7;其中营养知识得分较低(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P<0.05),学生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但普遍存在某些不良的摄食行为。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城郊小学生的营养宣教工作,以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西城区5所小学(3所干预学校、2所对照学校)的771名学生、1345名家长,通过一年半的营养健康教育宣教,比较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在营养知识和早餐行为方面的变化。结果营养知识知晓率方面,干预校学生高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校(Р0.05),但家长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校比较无明显提高(Р0.05);早餐行为方面,干预校学生每天吃早餐行为、早餐四类食物的摄入及早餐质量均高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校(Р0.05);家长每天吃早餐行为及早餐蔬菜水果的摄入高于干预前(Р0.05),但早餐中的其他食物及营养质量与干预前比无明显变化(Р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教育能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早餐相关行为,而"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对于家长的宣教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三餐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小学生三餐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的效果,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方法对杭州市、温州市3所小学三~五年级学生1 423名进行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本底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1周内每天吃早餐的小学生占83.3%.在家吃早餐、中餐、晚餐的小学生依次占75.8%,31.5%和92.6%.健康教育后,小学生中餐良好膳食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早餐和晚餐行为改变不明显,主要是家庭成员影响所致.营养知识知晓率经干预后明显提高.结论在小学开展营养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促进饮食行为改变,形成良好的三餐行为.同时应加强家庭成员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营养宣教对小学生掌握营养相关知识以及养成合理、健康饮食行为的远期效果,为制定小学生营养宣教合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对5 a前(2000年)接受过营养宣教的小学一年级学生(55人)及其对照组(58人)进行营养知识、行为问卷随访调查。结果干预组在干预1 a后和5 a后的营养知识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后第5年营养相关行为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但改善效果不如干预1 a后。结论营养宣教对小学生获取营养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具有长期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有随时间逐渐淡化的趋势。因此,营养宣教应注意反复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评价对小学生家长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 在3所小学整群抽取学生家长1169名,按班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对教育组以宣传资料、营养咨询等形式进行2个月的营养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比较营养教育前后家长营养知识、态度、相关行为的变化。结果 教育组家长接受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提高,其学生的早餐质量和零食问题有所提高和纠正。结论 营养教育是改善营养行为的有效途径,但需进行长期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实小学生及其家长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为了解目前小学生及其家长有关营养知识的现状及饮食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实验小学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结果: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不了解与合理配膳密切相关的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和食物分类;同时在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饮食行为,如不吃早餐(7.2%)、挑食和偏食(达50%)等。结论:学生家长对营养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得到营养指导;为保证学龄儿童健康成长,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的普及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唐山市部分学龄儿童营养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学龄儿童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和途径进行评价。方法 在2所小学整群抽取学生1226名,按班级随机分为单纯学生教育组,学生与家长教育组和对照组,进行3个月不同形式的营养教育;采用问卷和膳食调查的方法,分析营养教育后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膳食结构的变化。结果 两教育组学生接受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提高,学生和家长教育组学生饮食行为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学校营养教育结合家长的参与是改善学生营养行为的有效途径。但需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小学生及其家长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徐州市小学生及其家长钙营养知识与饮食习惯现状,为学生营养的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徐州市4所小学的三~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对“奶是钙的最好来源”与“需补钙人群”2个问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5.2%和94.8%,其余均低于65.8%。79.7%的小学生和73.3%的家长为了补钙愿意改变以前的饮食习惯。10.3%的小学生和6.3%的家长经常不吃早餐。7.3%的小学生和31.4%的家长不喜欢食用乳及乳制品,32.2%的小学生和16.3%的家长不喜欢食用豆及豆制品。结论在钙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方面,需要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钙营养知识,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和育儿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节  熊蓉 《实用预防医学》1997,4(3):132-134
目为了解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的130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长营养知识水平普遍低下,及格率仅为29.5%,育儿行为不够合理.其主要喂养误区为不能合理地为孩子选择食物.存在一些广东传统的、不科学的“凉”“热”禁忌,但绝大部分的家长具有良好的接受营养教育的态度,他们最希望获得营养教育的途径是:广播电视等公众传媒以及营养咨询和讲座。提示:在幼儿家长中进行营养教育应在利用公众传媒的基础上,加强有营养专业人员参与的咨询和讲座的力度;营养教育的内容则在全面宣教营养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宣教食物的营养价值,贫血与佝偻病的预防,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及纠正广东传统的、不科学的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