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给出了现行DL/T 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中“剪切法”系数A1和A2的理论公式,可修正现行设计技术规定中A1和A2的参数取值。根据修正后的系数A1和A2计算了试验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值。分析了无量纲随机变量试计比(试验值/理论计算值)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概率分布特征,提出了采用“校准法”对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其在不同安全系数条件下的可靠度指标,并据此量化分析了我国掏挖基础的安全可靠度指标。研究成果可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的完善以及现行杆塔基础设计技术规定中“剪切法”抗拔计算系数A1和A2的修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DL/T 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 范》推荐的圆弧回转破裂面方程,利用极限平衡法和 Mohr-Column 屈服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 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新方法,采用Matlab 语言编写了 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和目前 规范算法及剪切法等手段对新算法进行比较和验证分析。结 果表明:新算法能相对准确地计算和预测原状土基础抗拔承 载力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鲁先龙 《电力建设》2009,30(1):12-17
针对规范DL/T5219-2005中通用公式"剪切法"的计算参数A1和A2的取值问题,文章根据抗拔土体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理论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对应于规范DL/T5219-2005中"剪切法"的计算参数A1和A2的公式。将相同设计条件下的A1和A2理论值、DL/T5219-2005中通用公式A1和A2的计算值、DL/T5219-2005中A1和A2的曲线图值相互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不同计算方法下"剪切法"计算参数A1和A2的异同点。研究成果为解决目前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抗拔稳定性"剪切法"计算参数A1和A2的取值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4.
鲁先龙 《电力建设》2012,33(12):6-10
我国杆塔基础设计行业标准DL/T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正在修订中,杆塔基础抗拔"剪切法"计算参数A1和A2是重要的一项修订内容。通过对国内外3种典型基础抗拔理论计算模型的分析,建立了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抗拔承载力统一计算模型和理论公式;给出了基于土体滑动面不同形态假设下的基础抗拔"剪切法"计算参数A1和A2统一理论公式;分析了其取值与土体滑动面形态、内摩擦角、基础深埋比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杆塔基础工程设计及相关技术规范制(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解决目前输电塔原状土基础采用剪切法抗拔计算中系数A1和A2的取值问题,依据土力学理论建立抗拔土体极限平衡方程,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推导剪切法抗拔计算中系数A1和A2的理论计算公式。重点探讨系数A1和A2的取值特征及其随内摩擦角?准和基础深宽比H/D的变化规律,通过与规范(DL/T5219-2005)和技术导则(Q/DG2-T03-2007)送审专题报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抗拔承载力计算可能存在的问题,得到一些关于系数A1和A2的取值结论,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高益 《黑龙江电力》2010,32(4):281-283
通过对《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和《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的对比与分析,并结合基础设计程序Tfod2006的编制原理,发现《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中上拔稳定计算公式中个别参数的表述有误,因此,为了避免用此依据进行施工出现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修正。计算实例表明,修正后计算得出的基础抗上拔力与Tfod2006程序的计算结果吻合,由此确保了建起的架空送电线路安全。  相似文献   

7.
根据土力学理论建立抗拔土体极限平衡方程,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采用规范推荐的破裂面方程,推导了输电塔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重点探讨剪切法中计算系数A1和A2的取值特征,及其随内摩擦角Φ和基础深宽比H/D的变化规律,通过与规范(DL/T5219-2005)和技术导则(Q/DG2-T03-2007)送审专题报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抗拔承载力计算可能存在的问题,得到关于系数A1和A2的结论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上拔稳定性分析是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优化设计的关键,直接影响线路工程的安全运行及经济造价。目前电力行业标准DL/T5219-2005给出了原状土扩底基础上拔承载力“剪切法”计算公式,然而该公式是基于仅仅承受竖向荷载作用下上拔土体呈对称状的圆弧形回转面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而实际基础同时承受水平荷载作用,并对基础的稳定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弹塑性理论,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戈壁滩地基土中扩底基础地基土体的变形破坏进行了数值分析,提出了地基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判定准则,并分析得出上拔和水平组合荷载作用下扩底基础周围土体滑动面几何形态的概化模型。该研究成果可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的修正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9—2014代替《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于2015年3月1日实施,本文主要探讨DL/T 5219—2014版与DL/T 5219—2005版在输电线路工程灌注桩基础计算方法和内容上的主要区别,并通过对比计算,分析新旧基础规范对灌注桩基础计算结果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DL/T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中对特殊的门型转角塔双柱掏挖浅埋基础没有具体规定及计算方法的问题,结合工程设计实践,利用力矩平衡原理,对特定点进行上拔力矩、倾覆力矩与基础自重、土重力矩的平衡计算,并通过对基础上拔力以及对抗倾覆稳定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较为实用的此类特殊基础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汉生  金李  方晴 《电力建设》2010,31(3):21-25
摘要: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原状土中的掏挖基础侧向受荷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计算掏挖基础水平变形的修正公式。结果表明,由DL/T 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附录G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基底最大土抗力偏大、基础顶部水平位移偏小;采用修正后的公式计算结果则较好地吻合数值模拟结果;采用地基反力系数法计算土体抗力时,应注意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原状土掏挖基础的抗拔性能,通常在底部设置一定尺寸的扩大头。对于大荷载输电线路杆塔,为了满足扩大头处素混凝土的抗剪要求,扩大头通常设计得比较高大,不仅经济性差,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针对上述工程问题,以去掉扩大头的原状土直柱基础为研究对象,选取兰州-天水-宝鸡750 kV输电线路沿线的2个试验场地,开展了上拔+水平组合工况的原状土直柱基础静载试验,分析了基础荷载-位移的变化规律及土体破坏模式,获得了各个试验基础的承载力值,并且推算出了侧摩阻力值。  相似文献   

13.
王高益 《四川电力技术》2011,34(1):56-57,86
通过对《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和《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的对比与分析,同时结合山西院基础设计程序Tfod2006的编制原理,发现《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中上拔稳定计算公式中个别参数的表述有误,需要对其进行修正,以供同行参考设计。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经典土力学极限平衡状态下土微元体静力平衡方程式、Mohr-Cou lomb屈服准则和滑移线场理论,建立了输电线路原状土杆塔基础上拔极限平衡状态时滑动面上的应力分布基本方程式,并根据有关文献成果引入土体破裂面方程和边界条件假设,得到了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土体滑裂面抗拔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通过该理论计算结果与《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剪切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剪切法”计算原状土基础上拔承载力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掏挖式基础受力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掏挖式基础是近年来在我国输电线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型式, 具有充分利用原状土的承载力、减少开挖量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掏挖基础的工作机理以及抗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掏挖基础进行了原位真型基础载荷试验, 原位测试各种试验工况下基础的变形性状和承载能力。根据试验结果着重对抗拔计算及地基基础间的作用特性进行了分析, 为掏挖基础在浙江地区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应用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近年来掏挖基础抗拔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分析掏挖基础抗拔荷载-位移曲线的特征,采用3种典型方法确定试验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和位移,并基于统计结果给出掏挖基础抗拔归一化荷载-位移曲线,提出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和位移的确定方法..根据建立的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将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理论计算方法和参数取值的正确性.最后,介绍掏挖基础抗拔承载力设计规范修订情况,并分析了修订后杆塔掏挖基础抗拔设计的安全系数及其对应的可靠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