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平台液化气脱硫塔和天然气脱硫塔进口H2S质量分数出现异常,分别升高到600μg/g和1100μg/g,急需采取高效脱硫措施以保证混输海管的安全。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海上平台脱硫实验,研究了超重力机不同转速、加药量、温度、加药位置以及活化剂等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重力配合脱硫药剂技术能满足海上平台脱硫的现场要求,可将油气水三相中的硫化氢质量分数降至15μg/g以下。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作为脱除炼油装置尾气中硫化氢组分的一种全新技术——超重力脱硫技术在上海石化4号炼油装置首次侧线试验获得成功。据了解,脱硫剂在脱除硫化氢的同时,也会吸收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不利于脱硫效率的提高。由上海石化、华东理工大学和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研发的超重力脱硫技术,主要研究超重力条件下,高效复合脱硫剂对硫磺装置尾气的脱硫脱碳选择性,考察超重力机转速、填料类型、气液比、贫液浓度等设备及操作参数对脱硫脱碳效果及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超重力脱除硫化氢装置的工艺流程特点及工艺原理,在络合铁技术应用中升级药剂成分为螯合铁药剂,从而解决工艺系统内的硫磺沉积问题,提高了超重力脱硫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渤中34-1油田高含蜡原油的油气混输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型环道蜡沉积实验和采用多相流动态软件OLGA、TUMAX软件进行了海底油气混输管道蜡沉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相管道而言,混输管道内气相流体流动对沉积的蜡晶具有较强的剪切剥离和携带作用;随着流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蜡分子运动过程中剪切剥离效果占主导,蜡沉积...  相似文献   

5.
《石油机械》2015,(5):77-80
多相泵在输送气液混合物时,有可能运行不平稳、产生断流或机械故障。安装在混输系统中的缓冲均化器能够有效地防止极端工况对多相泵造成的冲击,在混输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试验研究考察了缓冲均化器对多相泵混输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工况下对多相流体的缓冲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配置缓冲均化器后,多相泵的增压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多相泵的工作范围拓宽。均化器在高含气条件下始终能够维持5 cm左右的持液高度,避免了多相泵干转,对极端工况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使得多相泵在极端工况下的工作时间延长了3倍。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为例,以黑油物理模型为基础,利用PIPERFLO软件,分析了不同压降计算模型、起输温度、气体流量及总传热系数(K)对海底多相流混输管道压降计算的影响。用不同压降计算模型得到的混输管道的压降结果相差很大,在设计混输管道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设计高粘原油混输管道时,应根据油品物性将起输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设计低粘原油混输管道时,在满足管道终端温度要求条件下,应尽量降低起输温度。海底油气混输管道存在一个最小压降气液比,按此气液比确定高粘原油混输管道的气体输量,可降低管输原油粘度,从而减小管道压降。对海底多相流混输管道应进行一定的敏感性变量分析和结果预测,以保证管道具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多相流混输泵的性能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多相流体的运动规律,分析了多相流混输泵的性能,并对多相流混输泵的设计特点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国外多相流混输泵的开发及应用现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7月27日,作为脱除炼油装置尾气中硫化氢组分的一种全新技术——超重力脱硫技术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石化)4号炼油装置首次侧线试验获得成功。据了解,脱硫剂在脱除硫化氢的同时,也会吸收一部分二氧化碳,不利于脱硫效率的提高。由上海石化、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研发的超重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相混输技术可以节省投资,提高油井产量。为此,对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过流部件(增压单元)和轴径进行设计和计算。在纯水和混液2种工况下,对螺旋轴流式多相泵进行试验,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纯水试验时,每套增压单元的最高效率几乎不随转速而变化;混液试验时,多相混输泵增压能力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强,同时输送的多相流体含气体积分数也随之提高,尤其在4300r/min时,第1套和第2套增压单元输送的多相流体含气体积分数都达到80%。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2月7日,作为脱除炼油装置尾气中硫化氢组分的一种全新技术—超重力脱硫技术在哈尔滨石化公司硫黄装置脱硫系统应用成功。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可以高效脱除装置尾气中的硫化氢组分,提高硫黄回收率,更极大地提升了装置的环保运行水平。该技术应用以来,公司技术人员对装置的脱硫效  相似文献   

11.
着重就流动状态对混输管线损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采用螺旋导流器可以很好地改变多相流体流动状态,此装置可改变滨南油田目前由于腐蚀严重、管线频繁穿孔给原油生产带来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2.
以冀东南堡油田1-3号人工岛至1-1号人工岛混输海底管道为例,利用PIPEFLO多相流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影响油气水混输管道压降的主要因素,即流体黏度、管径、气液比及起输温度等对海底混输管道稳态压降的影响。分析认为:当输送流体的气液比处于某一区域内,能够降低混输管道沿程压降;对于气液混输管道,起输温度的升高并不一定引起压降的降低;管径对混输管道压降影响重大,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油田整体开发规划和特点,合理确定混输管道的管径。  相似文献   

13.
以NP1-3D至NP1-1D人工岛间海底混输管道为例,利用PIPEFLO多相流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影响油气水混输管道压降的主要因素,即流体黏度、管径、气液比及起输温度等对海底混输管道稳态压降的影响。分析认为,当输送流体的气液比处于某一区域内,能够降低混输管道沿程压降;对于气液混输管道,起输温度的升高并不一定引起压降的降低;管径对混输管道压降影响重大,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油田整体开发规划和特点,合理确定混输管道的管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塔里木油田原油中硫的存在形式及脱水原油对硫化氢脱除剂的要求,通过对大分子脱硫组分、小分子脱硫组分、渗透剂和互溶剂的筛选与优化.研制出高效原油硫化氢脱除剂,并进行了矿藏试验,达到了较好地硫化氢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完成的超重力技术用于炼油厂干气脱硫化氢的工业应用项目于2010午2月通过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组织的鉴定。采用超重力技术代替常规脱硫塔用于炼油厂催化裂化干气脱除硫化氢脱硫效率高,选择性好,安全无泄漏,适用于中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200 kt/a环烷基馏分油加氢装置存在低分气中硫化氢脱除效果波动较大及工艺炉的空气预热器腐蚀严重等问题,结合超重力反应器可强化传质并高效的特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超重力反应器-钠法低分气脱硫技术,并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床脱硫技术脱硫效率受液气比影响,当液气比大于0.5 L/m~3时,即可保证硫化氢脱除率大于99.5%;(2)旋转床脱硫技术脱硫效率受碱耗影响,当钠硫比大于1.0时,即可保证硫化氢脱除率大于99.5%;(3)钠硫比对生成吸收液的pH值影响较大,碱耗一定的情况下,液气比对生成吸收液的pH值没有影响。旋转床脱硫技术长周期连续运转期间,装置运行平稳,脱硫化氢效果稳定,出口硫化氢质量分数始终低于400μg/g,脱除率大于99.0%。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海上油田和沙漠油田为简化地面工程设施,采用长距离气液混输管道输送,特别是个别海上油田投用一些长距离混输油气到陆岸上处理。长距离混输的关键是混输增压设备,虽然世界各国相继研制出多种多相泵、多相流计量设备,但仍然在适应范围上存在局限性而尚需完善。因此,长距离油气多相混输仍是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世界各石油发达国家对此投入了较大经费和人力。一、欧美发达国家长距离油气混输技术迈向工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对目前的原油脱硫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运用科学的原油脱硫工艺进行工作,优化工艺参数,降低原油中的硫化氢含量。  相似文献   

19.
1.混输管道压降预测方法简介 油田油气集输管线内流体绝大多数流动状态都是油气水多相流动,由于混输过程中流动状态多变,形成流动阻力的规律复杂,目前尚无成熟的、公认的理论计算公式来计算混输管路的压降。一般是由室内试验或生产管线获得的经验、半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公式只有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各油田混输管道压降计算实际应用的方法大多米自设计规范的推荐:  相似文献   

20.
在注CO2开采原油的过程中,当注入井井底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时,注入气与原油体系达到混相,流体的渗流阻力降到最低,大幅度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此过程中,存在混相驱区域和非混相驱区域;同时注入气与地层流体之间存在分子间的扩散作用.从相平衡和物质平衡规律出发,利用达西线性渗流定律,推导出传统的注CO2多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CO2的扩散作用,首次推导出考虑扩散的CO2非混相驱和混相驱多相多组分的分区渗流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