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且符合要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0例患者行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20例患者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对C_(3-6)单开门椎管扩大,对C_7椎板造穹窿减压,保留了C_7棘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于术后1、3、6、12个月,由独立的评估人员进行严格随访,对手术整体疗效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方面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随访JOA评分情况可见,和术前相比,常规组和改良组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1、3、6、12个月手术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的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后的术式一样有减压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又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有关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文献较多,但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两者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MB、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治疗的术后JOA评分、术后颈椎活动度、术后颈椎曲度指数、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4篇研究,1 024例患者,其中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519例,椎管扩大成形组505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高于椎管扩大成形组[RR=2.24,95%CI(1.33,3.75),Z=3.05,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低于椎管扩大成形组[SMD=-0.71,95%CI(-2.21,-1.2),Z=6.63,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提示,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对颈椎活动功能损伤小且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判断,其远期的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min,出血量(196.3±141.4)m 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min,出血量(220.91±128.21)m 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病已取得确切疗效。目的: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技术的术式演变、各术式的优缺点及临床常见并发症3个方面对此术式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做一简要阐述。方法: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适应证,术后并发症”,“unilateral open-door,expansive laminoplasty,indication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保留65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技术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伴颈椎椎管狭窄等疾病疗效肯定,临床医师应该慎重地选择术式和有意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应用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 方法 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5、C7椎板开门侧行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结果 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6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11.1±0.78)分提升为 (15.3±1.12)分(P<0.05),术后复查CT及MRI提示椎管显著扩大、脊髓减压,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脱、门轴侧椎板内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2个月时仅有2例存在颈部轻微疼痛、僵硬感,术后半年复查症状消失。 结论 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术式,门轴固定牢固,能显著减少再关门现象及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7.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 < 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 < 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和分析作者在1999~2001年期间,采用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5例患者。随访40.6个月(26~5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和X线片及CT或MRI改变。结果: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28.6%(10例),良37.1%(13例),一般22.9%(8例),差11.4%(4例)。JOA评分为(12.6±3.5)分(9~17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8.6%,优良率为65.7%。X线片及CT或MRI显示: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椎管面积增加,两者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扩大颈椎管,使脊髓后移而获得减压;只要操作得当,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5例,年龄32~80岁。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9.34岁;颈椎曲度正常或矢状面后凸≤13°,且3个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病程为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51个月)和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9.12岁;颈椎曲度正常或矢状面后凸≤13°,且3个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病程为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92个月)。治疗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_2~C_7颈椎整体活动度、Cobb角、C_5椎管/椎体比率和颈后肌肉群横截面。结果两组患者术前NDI、JOA、C_2~C_7颈椎整体活动度和C_5椎管/椎体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NDI显著降低(16.58±4.88 vs 19.73±4.37,P=0.025);JOA评分显著升高[(14.84±2.05)分vs(13.04±1.98)分;P=0.004];C2~C7颈椎整体活动度显著升高[(39.63±7.33)°vs(35.12±7.28)°;P=0.040];C_5椎管/椎体比率显著增高(0.91±0.18 vs 0.78±0.16;P=0.01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颈后肌肉群横截面、Cobb角、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减少了脊椎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术后颈部症状和功能恢复较传统手术更优,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开门和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存在棘突韧带复合体等结构破坏大甚至完全切除、可能影响疗效的问题。 目的:观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的扩大情况,分析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 方法:①12个C5椎骨干燥标本模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移1,2,3 mm组双侧椎板“长条状”开槽、棘突及椎板均匀后移1,2,3 mm,以退让前为对照组。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利用CT工作站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组骨性椎管容积。②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自身对照评价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骨性椎管容积平均为(1 592±331) mm3,后移1,2,3 mm组的骨性椎管容积分别平均为(1 727±357) mm3、(1 861±386) mm3、(2 001±416) mm3;后移1,2,3 mm组的椎管容积改善率分别为(8.53±1.05)%、(16.93±1.78)%、(25.75±2.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36例患者治疗前JOA评分为7.97±1.7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4±1.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8.55±13.71)%,疗效评估优良率为83.3%(优9例,良21例,一般6例)。结果提示,标本模拟可较好反映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的椎管容积变化,为其临床实现有效减压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Cervical single-door laminoplasty for chronic compressive myelopathy has obtained exact effect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related complications, different doctors have proposed different improvement programs, and have achieved a certain effect, but the effect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s not very wel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steel implant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bilateral semispinali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30 cases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iotic myelopathy who underwent modified open-door laminoplasty from October 2013 to March 2014. Internal fixation material was Centerpiece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system.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17-score method), neck disability index, range of mo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and cervical curvature were compared before treatment and during follow-up. Axial symptom severity was assess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24 months. No complications appeared during repair, including 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injury,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fection or C5 nerve root palsy. Only one patient suffered from axial pain, but there was no need for oral medication.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was (76.96±17.61)%. Neck disability index decreased from 12.29±3.82 preoperatively to 8.24±2.86 in final follow-up. Range of mo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47.41±17.33)° in final follow-up, accounting for (93.0±4.2)% of preoperative data. Cervical curvature decreased from (13.47±10.54)° preoperatively to (12.88±8.56)° in final follow-up.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modified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preservation of bilateral semispinalis can reserve cervical rear structure to maximum extent, is conducive to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xial symptoms and loss of cervical curvatu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 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 结果 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 组(P<0.05)。 结论 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3.
腰椎管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个椎板腰椎椎管成形术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L1~5)标本(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采用不同的椎管成形椎板回植技术分为6组:即A正常对照组,B椎板回植后微型钛板固定组,C椎板回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组,D椎板回植后双股丝线固定组,E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板回植微型钛板固定组,F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管减压组,形成6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 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L3/4节段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结果: 六种状态下脊柱的屈伸活动分别为(7.03±2.24)°,(7.16±2.95)°, (7.4±2.47)°,(8.55±3.31)°,(11.1±2.81)°,(10.82±2.8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8.8±2.68)°,(8.81±2.42)°, (8.76±1.81)°,(9.55±3.15)°,(9.12±1.97)°,(9.49±2.78)°,左右旋转活动范围(3.96±2.03)°, (5.04±2.82)°, (4.99± 2.60)°,(5.56±2.47)°,(6.03±2.62)°, (6.03±2.73)° 保留后部韧带结构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及椎管减压组组相比能够显著增加脊柱稳定性,尤其在屈伸活动状态下(P<0.05),其中丝线固定同其他两种固定方式相比对脊柱三维稳定性影响最大(P<0.05),微形钛板成形及克氏针固定组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最小。结论: 椎管成形后固定效果较为可靠的是微型钛板及克氏针固定,单纯骨性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均显著降底脊柱初期稳定性,椎管成形术需可靠修复后部韧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与传统方法比较,观察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205例患者实施传统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其中53例获得完整随访,为A组;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77例患者在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应用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65例患者获得随访,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评分、颈椎轴性疼痛,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术后椎板门轴愈合率、颈椎生理弧度及活动度,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A、B 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B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门轴愈合率、颈椎前凸角、轴性疼痛、颈椎生理弧度、颈椎活动度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 结论 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提高门轴愈合率、获得更佳的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据颈椎不同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76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根据术前颈椎曲度不同分为3组:颈椎前凸角<10°为A组(21例),>40°为B组(16例),10°~40°为C组(39例)。根据开门宽度不同A组分为A1组(12 mm)和A2组(10 mm),B组分为B1组(8 mm)和B2组(10 mm),C组开门宽度均为10 mm。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周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记录术后各组出现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27个月,平均(19.3±4.7)个月。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周与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功能改善率A1组为50.21%±18.77%、A2组为42.06%±15.21%,B1组为53.53%±13.78%、B2组为57.89%±19.05%,C组为55.73%±14.59%,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A1组及 A2组均为0,B1组为1/9、B2组为2/7,C组为5.1%(2/39),其中B2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7.322, P>0.05)。结论 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简单、可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根据不同颈椎曲度选择不同的开门宽度,在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前提下,有可能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涉及C2水平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11年5月—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涉及C2水平长节段OPLL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2岁。依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1例行单纯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21例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中1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A组中1例、B组中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随访2.1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03、6.644,P值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涉及C2水平长节段颈椎OPLL症患者,若K线阳性,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3/4或C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结果 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2.49,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3/4或C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P=0.005)。结论 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3/4或C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传统方法采用术中解剖标志定位,定位较模糊,且容易受患者个体差异及术者经验的影响。 目的:观察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2006-01/2009-12共施行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119例,对单开门术式进行了部分改进,行个体化椎管横径测量法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 结果与结论:共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JOA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 < 0.01)。末次随访时疗效分级,优57例,良43例,优良率89.3%。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 < 0.01)。仅有3例患者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为2.67%。提示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减压彻底,脊髓后移充分,手术方法简单规范,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和颈肩痛症状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