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超低渗透油田全密闭集输工艺研究与应用在已有工艺流程基础上,通过研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利用先进的自控技术,优化简化地面流程,在油田集输领域实现井口—增压点—接转站(脱水站)—联合站的全密闭输送及井组—联合站一级布站工艺,形成了一套适合超低渗透油田集输站场的全密闭输送工艺模式,降低了地面建设投资,实现了油气全密闭集输,伴生气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单螺杆油气混输泵是一种液、气、固三相混输泵。它可以对液体和气体的混和介质加压和输送,而且允许介质中含有不大于密封腔通道的固体颗粒。这种泵是液压泵方面的边缘技术,填补了泵、压缩机、固体送器之间跨界技术的空白。目前刚开始使用在油田油气生产集输方面,故称油气混输泵。通过单螺杆油气混输泵输送的混合介质,其液相和气相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针对长庆油田油藏埋藏深、低渗、低产、大井组、滚动开发、快速开发的特点,油气集输采用油气混输工艺可实现集输系统的优化和伴生气充分回收利用.文章从定压阀回收油气混输工艺、同步回转油气混输工艺、增压点油气混输工艺等对该技术进行了介绍,文章最后还对油气混输工艺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单螺杆油气混输泵是一种液、气、固三相混输泵。它可以对液体和气体的混合介质加压和输送,且介质中允许含有不大于密封腔通道的固体颗粒。这种泵是液压泵方面的边缘技术,填补了泵、压缩机、固体输送器之问跨界技术的空白。目前刚开始使用在油田油气生产集输方面,故称油气混输泵。通过单螺杆油气混输泵输送的混合介质其液相和气相的比例几乎可以是任意的,并可在短时间内适应输送纯液或纯气,固体颗粒可占  相似文献   

5.
油气多相混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相混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大油井集输半径,简化集输流程,降低油田建设投资,而且可以井口回压,提高油井产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沙漠、滩海及一边际小油田应用油气混输技术的优势,详细介绍了国外混输泵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油气混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原油低粘、低凝、低密度、高含蜡量、高油气比、析蜡点高的油气集输难题,防止集输管线结蜡。通过长10原油流变性及溶气原油管线沿程温降规律研究,借鉴安塞油田长6等其它油藏地面工程建设经验,提出“丛式井场一增压点—,联合站”为主的二级布站模式。以增压点油气混输密闭输油为主,配套自动投球清蜡、电磁防蜡等技术,解决了管线结蜡及高油气密闭集输难题,获得较好的安全环保效果、降低了地面工程建设投资。对长庆油田靖安、姬塬、西峰、华庆、白豹、合水等其它油区长10油藏的经济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油气密闭混输工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目前边远油田 (区块 )或海上油田天然气 (伴生气 )集输困难、回收率低、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胜利油田永 92 1接转站应用油气混输泵进行了油气混输工业性试验 ,取得成功。使永92 1站实现了油气密闭混输 ,简化了流程 ,方便了管理 ,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该系列混输泵的设计融合了泵和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是具有内压缩的、能随机卸荷的双螺杆泵。内压缩螺杆混输泵 ,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8.
苏丹3/7区油田原油属于高凝高黏原油,由于油田集输面积大,当地安全形势严峻,给油田安全集输带来严峻的挑战。文章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对混输与分输流程的比较,确定了3/7区采用油气混输技术;通过对混输泵的比较,确定采用单螺杆泵。文章最后根据现场应用情况,对混输工艺进行了理论校核,并与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对比,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油气混输技术适用于苏丹3/7区高凝高黏油田。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海上油田和沙漠油田为简化地面工程设施,采用长距离气液混输管道输送,特别是个别海上油田投用一些长距离混输油气到陆岸上处理。长距离混输的关键是混输增压设备,虽然世界各国相继研制出多种多相泵、多相流计量设备,但仍然在适应范围上存在局限性而尚需完善。因此,长距离油气多相混输仍是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世界各石油发达国家对此投入了较大经费和人力。一、欧美发达国家长距离油气混输技术迈向工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边远小断块油田单井回压高、低产、低能、低含水油井在常规工艺技术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了油气混输泵降压集输新思路;通过在胡状油田现场试验过程中选泵、运行、节能、压力变化等研究,证明了油气混输泵集输技术在边远小断块油田应用是可行的,并且经济效益明显,适宜油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螺旋轴流式多相泵油气混输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室内试验,确定转速、流量等参数对多相泵输送性能的影响,依此对油田现场多相输送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测,并成功进行了该泵在油田现场的油气混输增压试验,为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进一步研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一体化集成装置将机械技术、电工技术、自控技术、信息技术等有机结合、高度集成,能够独立完成油气田地面工程中常规需要一个中小型站场或大型站场中多个生产单元共同完成的生产环节的全部功能,可简化地面工艺、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周期。近年来,大港南部油田结合接转站调整改造及新区产能建设,共研发了气液分离+外输增压、油气水分离+切水+外输增压、油气水分离+切水+加热+外输增压3种一体化集输装置。论述了一体化集输装置技术方案,介绍了一体化集输装置在大港南部小集油田小6计量站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并针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体化集成装置将机械技术、电工技术、自控技术、信息技术等有机结合、高度集成,能够独立完成油气田地面工程中常规需要一个中小型站场或大型站场中多个生产单元共同完成的生产环节的全部功能,可简化地面工艺、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周期。近年来,大港南部油田结合接转站调整改造及新区产能建设,共研发了气液分离+外输增压、油气水分离+切水+外输增压、油气水分离+切水+加热+外输增压3种一体化集输装置。论述了一体化集输装置技术方案,介绍了一体化集输装置在大港南部小集油田小6计量站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并针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困扰油田生产多年的集输系统因回压较高造成油井输送困难、影响原油产量的问题 ,重点阐述安装油气混输泵和单井加药降粘技术 ,对每一项技术的技术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对提高油田工艺技术水平和开发效益 ,确保油田的长期稳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油田边远井站集输管线的回压 ,提高抽油泵泵效 ,延长检泵周期 ,减少管线穿孔 ,提高原油产量 ,应用LWB型混输泵改造了纯梁采油厂的油气集输系统。介绍了LWB型混输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详述了其现场应用情况 ,并做了经济效益分析。分析表明 ,应用LWB型混输泵后 ,纯梁采油厂在三处油区分别实现年经济效益 2 74 8、 194 6、 737 2万元 ,投资回收期分别为 4 1、 5 8、 1 8个月  相似文献   

16.
以老君庙油田集输注水系统改造工程为例,根据老君庙油田现状及实际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老油田调整改造的简化优化方案。老君庙油田集输注水系统改造工程充分利用油品性质好、原油含水高、地形南北高差大的特点,通过综合应用树状串管不加热集油工艺、单干管稳流配水工艺、无线遥测技术、非金属管材、油气混输泵、高效柱塞泵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集输、注水站场一级布站,原油损耗、吨油能耗大幅度降低,用工降低明显,其经验可供老油田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场油田原集输工艺技术已不能满足产能建设和经济效益的需求。气液密闭混输技术的应用使油气集输工艺水平的得到提高。该项技术从2000年9月起在王场油区六个站点应用,节能降耗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巨大。气液密闭混输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今后地面集输工艺流程的建设与改造中取消中转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油气站场是油气输送管道的核心单元,在油气输送作业中起着增压、分输、计量等作用,在整个管道系统中中处于重要地位。鉴于油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使油气管道系统成为高度危险的密闭连续输送系统,站场设施及管道的安全运行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关于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日渐成熟并实现工业应用,但油气站场的完整性管理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系作者根据工作实践及研究,对油气站场完整性管理技术展开探讨,以便给油气站场管理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靖安油田五里湾区块采用的陈氏螺杆泵油气混输工艺技术进行了优化,包括运行参数优化、工艺流程优化、输油干线混输工艺优化及混输原油计量工艺优化。通过优化,靖安油田五里湾区块油中气回收混输率44.6%,套管气总回收率58.5%;上游井站每天燃烧利用伴生气59000m3,相当于日节约原油50t;下游轻烃回收厂每天生产液化气18t、轻油6t、干气3.5×103Nm3,日创额5万余元。  相似文献   

20.
石西油田作业区莫北转油站混输泵于2009年试运行,针对混输泵试投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严重影响莫109的外输量这一问题,石西油田作业区通过对混输泵能力校核和合理优化集油干线,以及对集油干线工艺改造,合理利用莫北单螺杆混输泵,达到了扩大集输半径,降低井口和计量站回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