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因AMI行PCI治疗患者165例,其中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组86例,单纯行PCI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能有效改AMI患者冠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急诊PCI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340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中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38例拟行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罗非班Ⅰ组(46例):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PCI,替罗非班Ⅱ组(46例):血栓抽吸+指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对照组(46例):血栓抽吸+PCI。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血流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PCI术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替罗非班Ⅰ组TMPG 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无复流比率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慢复流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替罗非班Ⅰ组血流恢复情况好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均较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提前,替罗非班Ⅰ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均0.05)。PCI术后7 d,替罗非班Ⅰ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P均0.05)。PCI术后1月,替罗非班Ⅰ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老年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同时开展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照组在PCI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研究组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研究组、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后研究组、对照组LVEF明显增加,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PCI术中同时开展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能够促进血管再通,改善心肌灌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梗死相关动脉(IRA)给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无复流的影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IRA TIMI≤1级行PCI的患者分为2组,常规均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其中实验组40例支架置入前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IRA处推注替罗非班,对照组40例直接PCI治疗,2组均成功置入支架。比较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射血分数值、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TIMI血流3级、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数及左室射血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RA无复流、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急诊行PCI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IRA处给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再灌注,近期可以改善心室功能,减少重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012年诊断为STE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血栓抽吸组和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联合治疗组)。观察4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段回落>70%比率,术后6个月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结果 与直接PCI组相比,血栓抽吸组、联合治疗组TIMI血流分级增加(P<0.05,P<0.01);替罗非班组、联合治疗组心肌染色增加(均P<0.05);血栓抽吸组、联合治疗组ST段回落>70%比率增加(P<0.05,P<0.01);替罗非班组不降低患者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血栓抽吸组降低患者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但是,与替罗非班组或血栓抽吸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在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段回落>70%比率、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均未改善;4组间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栓抽吸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降低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的基础上,加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 126例ACS患者,急诊行PCI术前30 min静注国产替罗非班。冠脉造影观察,126例患者的罪犯血管仍有残余血栓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 min),随后行PCI治疗,对照组直接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罪犯血管血流分级(TIMI)、1周及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CI术后TIMI具有更好的优势(P=0.008),1周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0.025)。术后1周出血和血小板下降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诊行PCI的ACS高血栓负荷患者,在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冠脉内治疗,对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改善、短期临床疗效方面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诊断为STEMI、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33例,随机分为冠脉及静脉内注射小剂量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组(治疗组,67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66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情况、术后9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减少,心肌灌注情况改善、90天MACE下降(2.9% vs.12.1%,P<0.05).而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基础上辅助心肌梗死相关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STEAMI的53例患者,26例STEMI患者试验分为血栓抽吸+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在标准PCI基础上进行血栓抽吸,并在血栓抽吸前后分别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置入支架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15μg.kg-1.min-1持续36h;标准PCI组:27例STEMI患者按急诊PCI常规方法置人支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分级,以及PCI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急性左心衰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抽吸+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与标准PCI组TIMI 3级血流率分别为96.12%和8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显示,血栓抽吸+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降低趋势(P<0.05)。两组间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心肌梗死相关闭塞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心肌灌注,并能降低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灌注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术后NT-pro BNP水平、LVE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水平、LVEF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再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方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较直接PCI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血流再灌注及心功能,降低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维拉帕米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4例和标准PCI组31例.联合治疗组:在Diver CE导管抽吸后经冠状动脉直接推注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标准PCI组:术前静脉推注替罗非班,然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维持24~48 h,术中如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使用维拉帕米,予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观察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住院期间联合治疗组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破裂发生率均低于标准PCI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维拉帕米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无复流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42例(A组)和标准PCI 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MBG、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及LVEF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使用ZEEK导管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和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经抽吸导管内注射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106例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52例)和单独血栓抽吸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随访30d,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TIMI血流,术前两组T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TMP3级率较单独抽吸组明显高(76.2比68.5,P〈0.05)。两组30d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LVEF、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和抽吸导管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改善心肌组织灌注,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降低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方法。方法:急诊PCI病人分两组:常规PCI组(49例),出现无复流/慢血流后予以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导管处理;预处理组(30例)在球囊扩张前予以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预处理。结果:预处理组未出现无复流/慢血流;与常规PCI组比较,预处理组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明显降低(10.2%比0,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可以明显降低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86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41例,应用抽吸导管后再行PCI),直接PCI组(45例,直接行PCI),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PCI后血栓抽吸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PCI组(4.9%∶11.1%,P0.05),ST段回落率(66.67%、75.61%)、LVEF[(54.02±8.93)%∶(49.23±9.12)%]均优于直接PCI组(P均0.05)。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STEMI患者早期维持量联合冠脉内团注负荷量替罗非班的可行性,初步观察该治疗方案对PCI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0例接受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诊断明确后立即静脉给予替罗非班维持量0.15 μg;kg-1;min-1泵入,IRA恢复前向血流时,于冠脉内团注负荷量替罗非班10μg/kg;对照组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 μg/kg,继以0.15 μg· kg-1·min-1维持泵入.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泵入48 h.观察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比较PCI术前、术后罪犯病变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心肌灌注TMPG分级,ST段回落情况,围手术期出血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肌灌注TMPG分级及ST段回落情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9个月MACE及围手术期出血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9个月超声心动图及无MACE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维持量联合冠脉内负荷量团注替罗非班对老年STEMI患者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中冠脉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替罗非班组34例,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普通肝素组30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并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慢复流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普通肝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在血栓抽吸前、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造影术后立即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B组在血栓抽吸术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评价PCI术后两组患者造影结果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MACE情况。结果A组心肌呈色分级(MBG)2-3级的比例为86.2%,而B组的比例为6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前A、B两组LVEF值分别为(70.5±10.0)%和(61.5±11.0)%。冠脉内TIMI3级血流、CTFC帧数及sT段回落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如果患者血栓负荷过重,先行冠脉内替罗非班注射然后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肌再灌注,并且对LVEF的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