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6月我科对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按Evens分型,分别选择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来进行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的差别,但在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创伤等方面,股骨近端髓内钉明显优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更适合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2.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年轻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大部分内固定方法均能提供有效而坚固的固定;而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的疗效最佳尚在争论。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140例146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70例(74髋),动力髋螺钉组70例(72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评估疗效。 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相比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均更具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式较多,如何选择固定方式是确保疗效的关键问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琼海市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锁定钢板组和防旋髓内钉组。防旋髓内钉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实施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锁定钢板组相比,防旋髓内钉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内固定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提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2组均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锁定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FNA组与锁定DH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PFNA组较锁定DHS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锁定DHS组为5.7个月。末次随访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PFNA组:优良率95.2%;锁定DHS组:优良率94.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与锁定DHS相比,PFNA具有稳定性好、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的优势。但两种手术方式在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老年IFF患者资料,其中54例行PFNA固定治疗(PFNA组),48例行PFLP固定治疗(PFLP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相较于PFLP组,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FNA与PFLP治疗老年IFF疗效均满意,但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能早锻炼,利于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将,每组各34例。采用DHS内固定为DHS组,采用PFNA内固定为PFNA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卧床时间、负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平均16个月随访,DHS组有5例内固定失败,PFNA组有3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PFNA组较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有优势,但术后隐性失血多(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效果。PFNA较DHS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各种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钛丝环扎固定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AO/OTA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钛丝环扎固定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骨折部位疼痛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2.25±0.90)h;术中失血量平均(403.28±204.56)mL。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1.03±0.54)分,低于术前的(7.35±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5,P<0.001)。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88.65±5.89)分,高于术前的(38.20±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0,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及不愈合、关节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钛丝环扎固定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讲,髓内固定后稳定性更好、并发症更少。然而大量不同种类内固定装置的出现和存在,说明这些内固定物均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其他两种常用髓内固定(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2-05。收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1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185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0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58例,Gamma钉组514例。资料分析显示,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与Gamma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Gamma钉。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常见的方法,然而两者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对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2015年第2期)、PubMed(1966年1月至2015年6月)、MEDLINE(1966年1月至2015年6月)、EMbase(1984年1月至2015年6月)、CNKI(1979年1月至2015年6月)、VIP(1989年1月至2015年6月)、WanFang Data(1990至2015年),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及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行严格的文献质量评价,最后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4篇,最终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917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组464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45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Harris评分、治疗后优良率、治疗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在手术时间[MD=15.80,95%CI(7.57-24.04),P=0.000 2]、失血量[MD=98.01,95%CI(58.57-137.44),P < 0.01]、下地负重时间[MD=8.07,95%CI(3.02-13.12),P=0.002]、切口长度[MD=6.90,95%CI(1.07-12.73),P=0.02]和术后引流量[MD=41.85,95%CI(23.77-59.93),P < 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相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而言,锁定钢板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长,下地负重时间较晚,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较多。因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均较短,未来还需要设计更多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并进行中长期随访来增加证据的强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加锁髓内钉(PFNA)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PFNA组(54例)和Gamma钉组(46例),分别采用PFNA和Gamma钉治疗,观察2组患者不同年龄段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PFNA组各年龄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Gamma钉组同年龄段患者(P0.05);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FNA组75岁以上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Gamma钉组(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Gamma钉组(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防旋能力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生少等优点,且适合各年龄段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PFNA组和DHS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DHS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上升程度明显优于DHS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3月、6月生活质量评分与同时间段的DH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47%,显著低于DHS组的25.00%(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短钉与长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尚缺少相关报道。目的:对比分析AO/ASIF-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的AO/ASIF-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根据患者应用的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类型,将病例分两组,短钉组50例,长钉组48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数据。在随访中,对患者的骨折愈合、影像学及临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短钉组比较,长钉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P < 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长钉组与短钉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5.8±6.4)个月和(16.2±5.7)个月。患者因螺旋刀片切出或感染而再次实施手术的患者长钉组中有5例,短钉组中有3例,除上述再手术患者之外,两组其余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88)。在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04)。长钉组与短钉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和16.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5)。结果可见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治疗AO/ASIF-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折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别,相比短钉固定,长钉固定治疗AO/ASIF-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无临床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PFNA内固定术)与对照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突出,固定可靠,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7月~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记录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12~18(13.8±4.6)分钟,手术操作时间28~66(42.6±18.2)分钟,术中失血量150~550(271.6±115.5)mL,术后引流量80~240(150.8±90.7)mL,住院时间(15.5±2.5)天。所有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8.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5.2%。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具有良好支撑,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带锁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n=53)给予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内固定的治疗,试验组(n=58)采用股骨近端带锁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学评分、愈合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住院时间及骨骼愈合的时间等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髋关节恢复优良率、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疼痛学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较LCP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更好,可以加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患者恢复快,疼痛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动力髋螺钉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改进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选取禹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t=2.88,P < 0.05)。对照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试验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4.77,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均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等特点,但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内固定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虽然动力髋螺钉因为价格便宜和操作简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固定失效的概率较大,而髓内固定弥补了髓外固定的不足。 目的:对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可行性评价,并与动力髋螺钉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更加显著(P < 0.05)。提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更适合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