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对唐园假日新城工程预应力管桩施工成果进行了总结,详述了静压PHC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监控要点,从而确保静压PHC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
静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国安 《山西建筑》2009,35(2):219-220
结合具体工程,介绍了静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山西省的实际应用和施工状况,以及静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出了管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静压高强预应力管桩(PHC)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连伟 《山西建筑》2008,34(7):242-243
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及其优点进行了介绍,根据管桩施工的过程,结合施工经验,详细地阐述了静压高强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重点探讨了静压高强预应力管桩的压桩过程,以提高该高强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浅谈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际施工,对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进行了论述,探讨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中质量控制方法、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刚 《中外建筑》2009,(6):200-202
本文结合静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特点,针对其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介绍了施工实践过程中如何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对静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基检测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  相似文献   

6.
刘鲲 《云南建材》2011,(5):120-121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静压管桩的优缺点、施工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常见的施工事故进行了分析,为静压管桩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砼管桩是预应力技术和高性能混凝土的结合体。静压预应力管桩法逐步传统锤击法沉桩工艺,减少沉桩过程污染环境,做到城区沉桩不扰民。静压预应力管桩的沉桩工艺在广泛应的同时,施工过程工艺质量仍不稳定。对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的有地质条件方面的、材料质量、设计,制桩或打桩施工管理方面的,工序多,涉及环节多,任何加工制作和施工过程控制不严,就会出现质量事故或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法施工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采用静压法施工越来越普遍,其施工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年实践经验,阐述了静压法施工预应力管桩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9.
在现阶段,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立足于广西应用静压管桩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该桩型的优点,并对提高广西静压管桩施工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彭根堂  王飞飞 《山西建筑》2010,36(29):89-90
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及在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处理方法,总结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点,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明辉  李杰 《山西建筑》2008,34(18):17-18
从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入手,分别分析建设项目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材料采购管理阶段和竣工阶段的投资控制方法,并结合新校区建设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2.
就2000年各高等院校扩招后,新升本科院校园林专业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参差不齐且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给教学质量的保证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并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思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分析和列举案例,主要介绍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审计力量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用全过程审计与结算审计两种工作方式对工程造价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全过程审计作为新兴事物,业主单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4.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列课程属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通过三届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设想。笔者认为该系列课程的内容应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适应建筑智能化的发展 ,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还应考虑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列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索健  范悦  布金娜 《新建筑》2012,(4):41-45
20世纪70年代,二战后困扰发达国家的居住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人们开始反思大规模工业化住宅建设模式,并思考居住环境个性化和品质提升这一新课题。在多样化、解体和不确定的"成熟期"新社会文化背景下,各种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不断涌现,可持续建筑思想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其中对既有集合住宅再生实践影响较大的理论,如开放建筑/住宅理论、协作式规划设计理论、再生构法理论等得以发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集合住宅的可持续再生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针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郝丹  张海兰 《华中建筑》2004,22(1):17-19,25
在两科技园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学习和总结国际上先进园区的建设经验,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求了如何将自然、文化、人、科技等观念与建设21世纪新型科技园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依托在新校区建设中的委托跟踪审计实践,对高校新校区建设委托跟踪审计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针对存在的早期介入的缺乏、权责不明、独立性难以体现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结合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一期深化阶段的城市设计实践,探讨在常规与非常规思考路线双向互动的考量中,力求使新建核心区城市形态的完美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设计规律与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永安  胥洪伟  李少和 《山西建筑》2006,32(24):110-111
在有限元软件分析CFG复合地基负摩阻力及其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一个具体工程的传统设计和考虑负摩阻力情况下设计的对比验证,得出负摩阻力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入新世纪,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展开,保障房社区作为一种独特的新社会空间,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本文对广州金沙洲新社区展开实证研究,探讨当前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典型案例、实地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日常生活实践”的角度探讨地方政府、市场和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结构化”互动,梳理和解析居民日常行为规律。研究表明,保障房作为地方政府为推进劳动力再生产而实施的一种空间战略,目的在于解决“集体消费”下的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下,保障房社区居民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边缘化”及“空间锁定”问题。作为应对,社区居民采取各种生活“战术”予以应对:生活回市区、巧妙改造、隐性就业、维护社交网络、积极生活等。本文以此为保障房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