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智泉 《移动通信》2001,25(9):24-26
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联通建设综合智能网、综合智能业务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发展综合智能业务的解决方案,介绍了不同各类的综合智能业务,指出了综合智能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联通建设综合智能网、发展综合智能业务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发展综合智能业务的解决方案,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综合智能业务,指出了综合智能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结合综合智能网在联通的应用,简述了综合智能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以典型综合智能业务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现有的PSTN/GSM/CDMA智能网上开展综合智能业务。最后对综合智能网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联通综合智能网的由来,然后从综合智能网关键技术、体系结构、网络连接和计费点四方面对中国联通综合智能网的具体实施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介绍了在综合智能网上开放的综合智能业务,最后指出了中国联通综合智能网项目的创新点和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苕 《世界电信》1998,11(3):22-24
本文简介中国电信从由智能平台到由智能网提供智能业务的发展过程,陈述了中国电信智能网的建设过程及业务提供情况,并对智能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综合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智能网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有的智能网,同时能更好地为多个网络的用户提供综合、统一的业务,其主要目的在于只用一套网络为固定网、移动网(包括GsM和cDMA)、IP网络提供业务逻辑.为这些网络的用户提供一个网络内或跨多个网络的智能业务。  相似文献   

7.
智能网的宗旨是快速、方便、经济、灵活、有效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随着智能网的不断发展和智能业务的不断增加,用户申请多个智能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实际应用的智能网系统尚无法真正解决多业务叠加的问题,造成用户使用不便以及智能业务推广缓慢。本通过对智能网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多业务叠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总控业务的概念,为智能业务叠加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慧 《中国新通信》2003,5(4):31-34
智能网的宗旨是快速、方便、经济、灵活、有效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随着智能网的不断发展和智能业务的不断增加,用户申请多个智能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实际应用的智能网系统尚无法真正解决多业务叠加的问题,造成用户使用不便以及智能业务推广缓慢。本文通过对智能网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多业务叠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总控业务的概念,为智能业务叠加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智能网的新的应用主要说明了综合智能网的应用以及智能网在网间路由选择中的应用。综合智能网是适应提供综合业务的智能网路,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与固定网、移动网、IP网配合的多协议的功能。因此它可以为固定网提供业务,为GSM网提供业务也可以为CDMA、IP网提供智能网业务,对于一个同时经营多业务网路的运营公司采用综合智能网还可以提供综合智能网的业务。  相似文献   

10.
描述移动智能网的概念、特征、体系结构和概念模型,介绍了最新的移动智能业务及其操作原理,最后对移动智能网的业务建设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之上的综合业务传送平台(MSTP)已成为运营商建设多业务城域网的首选.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业务迫使人们对 MSTP进行频繁的更新换代.一方面,围绕数据业务的优化改进促使一系列新技术如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通用成帧协议(GFP)、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弹性分组环(RPR)等不断走向商用;另一方面,如何与即将开展的大规模3G传输网络建设相结合,低成本、高效率地为3G业务提供更好的传送通道,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这已经成为MSTP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勇  陈海腾  李淼 《电讯技术》2017,57(12):1394-1398
针对多普勒条件下接收端复信号的频率估计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与迭代频率估计的内插综合算法.区别于经典的内插算法,新算法在迭代频率内插算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复数快速傅里叶变换结果的实虚部值,并通过最大峰值频谱和相邻两侧谱线以极高精度内插估计出复信号的频率参数.仿真结果分析表明,在二次迭代条件下信噪比为-10 dB时,该算法估计均方根误差仍能逼近克拉美-罗限的1.0021倍.该算法在同等条件下比经典的Rife、Quinn和IIN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异构网络上MMS互连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简述了MMS的实际应用环境及其在MAP上的实现,然后论述了BITBUS上MMS服务的建立,并在网络互连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构网络MMS互连实现的方法及步骤,最后对MMS在制造环境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天基网络的成熟催生了天基物联网的概念。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为天基物联网的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自然资源调查、时空信息服务、应急救灾服务等为天基物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天基物联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建设基础。介绍了国内外天基物联网的发展现状,结合物联网的定义阐释了天基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分析了天基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可为天基物联网的技术研究和建设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种电信业务的IP化,分组传送网(PTN)将逐渐替代传统传送网。分组传送网以IP技术为基础,并融合了传统传送网的优点,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对分组传送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技术特点,从网络结构、组网方式、业务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对分组传送网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三网融合、网络IP化等方面的业务承载要求,根据OTN技术特点、现有的传送网络分层关系及传送业务特征,对各层面光传送网络建设、设备类型选择以及组网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s a network of interconnected smart objects having capabilities that collectively form an ecosystem and enable the delivery of smart services to users. The IoT is providing several benefits into people's lives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The various applications that are run in the IoT environment offer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The most crucial services provided by IoT applications are quick decision for efficient management. Recently, machine learning (ML) techniqu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maximize the potential of IoT syst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tegration of ML methods in the IoT. The challenges of IoT systems are split into two categories: fundamental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We also look at how ML is assisting in the resolution of fundamental system operation challenges such as security, big data, clustering, routing, and data aggregation.  相似文献   

18.
该文提出了一种按比例补偿的无线公平调度算法,算法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别并可根据其业务需要进行不同的调度。考虑到无线信道的特殊性,算法引入了补偿和再分配模式。其中补偿模式采用了针对滞后流按照其预约速率的固定比例进行补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We explore the use of the two current architectures for 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s (BISDN) as being defined in IEEE P802.6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1 and ANSI-accredited Committee T1's T1S1.5 baseline document.2 The standard currently defines procedures for the median access control (MAC) layer and interfaces for some upper layer services. We, therefore, use the two services defined by the adaptation layer, namely messaging and streaming, to compare their relative performance. It is shown that many conditions are necessary for streaming to out-perform messaging. We then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behaviour of these signalling protocols required for the isochronous services of IEEE P802.6 to determine end-to-end delay. This allows us to extend such predictions to the use of IEEE P802.6 as a backbone for concatenated L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