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阐述了水文化与现代水利的关系,并结合本单位水文化建设,提出了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水文化建设促进了水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水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文化的含义所谓水文化,其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水关系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对水利建设实践的概括、总结、提炼和升华。据此,水文化可以划分为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及精神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谦 《水利天地》2002,(11):16-17
水利宣传工作是水利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的全部工作没有一项工作不和水利宣传有联系,水利宣传大有可为。 水利宣传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宣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水的关系最为密切。被称为6大营养素之一的水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普通人体60%以上是水,刚刚出生的婴儿,整个身体的含水量占80%。人体的每个地方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4.
人水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人类一出现就始终存在且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的一类关系。在对人水关系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水关系学的概念和思考,论述了人水关系学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构建了人水关系学的学科体系框架,阐述了人水关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水关系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应用实践;在分析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人水关系学未来全面、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并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3个方面对人水关系学的发展进行战略布局。为进一步研究人水关系、丰富人水关系学内容、发展人水关系学学科体系及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文化的内涵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通过阐述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并从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论述了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辩证耦合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水和谐论及其应用研究总结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其亭 《水利学报》2019,50(1):135-144
人水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人水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水关系,人水和谐论是研究人水和谐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方法,系统总结人水和谐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分析人水和谐论提出背景及研究过程的基础上,把人水和谐论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5年以前)、形成阶段(2006—2017年)和发展阶段(2018年以后)。在系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人水和谐论体系框架,包括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应用实践,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人水和谐的基本原理和判别准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展望人水和谐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开展人水和谐论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再论水文化的深刻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于把握,很难界定的概念。对于水文化内涵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水文化,最简明的说法是有关水的文化,或者说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对水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人与水的关系讲,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第二,从水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讲上,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从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关系讲,水文化的主体是水利文化。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8.
潘杰 《江苏水利》2005,(9):44-48
(四)以水为师,升华治水哲学。水利文化作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最初直接实践于治水事业,并逐步形成了人与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治水过程中的治水哲学理念,丰富、拓展着水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水利文化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可以说,水利文化是根植于水文化土壤上的一朵奇葩,正因为这朵奇葩,使水文化久远地射出夺目的精神光辉。  相似文献   

9.
对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培君 《中国水利》2009,(11):60-62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生活习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素,形成了以“水有灵异”为基本认识,崇拜水、敬仰水、制服水的洋洋洒洒的传统水文化.透过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始终追求的是人水和谐的人水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时期,人们治水、用水的思路都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水文化。在云贵高原东侧梯级斜坡地带中部的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有一典型的屯堡村落——鲍屯,并在明代建筑了一水利工程,暂称屯田水利(有专家称小都江堰)。通过对水文化与屯田水利的分析,探讨性地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水和谐发展”的新型水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人水关系研究是目前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水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与"水"之间的博弈关系。人水博弈是人水和谐量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或途径,国内外学者针对人水关系博弈论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有关人水关系博弈论的大量文献,在概念与内涵、理论与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人水关系博弈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国内推行水利现代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的新形势,提出了人水关系博弈论研究的新思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利学报》2007,38(6):673-673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及对策,已经成为科技界和工程界广为关心的热点。董哲仁教授倡导研究生态水工学,主张人水和谐的工程理念。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部先民们奋其力与水抗争的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到可以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都标志着我国治水历史的悠久。水利的历史就是先民们为争取生存权的最光辉夺目、可歌可泣的历史。实现人水和谐是从古至今多少代治水人梦寐以求的初始理想。  相似文献   

14.
《水利水电技术》2007,38(8):49-49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及对策,已经成为科技界和工程界广为关心的热点。近年来,董哲仁教授倡导研究生态水工学,主张人水和谐的工程理念。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由董哲仁等撰写作为姊妹篇的两本书:《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和《生态水工学探索》,近日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祁正卫 《中国水利》2007,(16):55-57
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重视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指明人水关系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并对调整人水关系、实现人水和谐阐述了5个方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由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的协同发展。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最大的差异在于其指导思想与目标的不同。工程水利注重水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资源的性质,以强化人对自然的控制为指导思想。以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为目标。而资源水利不仅注重水的经济性质,更注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积极主动地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或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人与水的关系,提出开创水保事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董文虎 《江苏水利》2002,(11):44-45
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同样,水也是孕育泰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源泉,水文化是泰州城市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创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民族之一,当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时,可以发现水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十分密切,难怪人们总是爱把伟大的黄河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摇篮。随着考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维持生命需要水,文明生活更少不了水.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类同洪涝旱作斗争而不断前进的历史.水事活动孕育了人的思想品德,同时成就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对水利工作的有力开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羊宝  王铭 《水利天地》2006,(11):14-17
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科学治水实践的更高境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牢固确立人水和谐理念,积极调整治水思路,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大做水文章,培育水文化,使一座充满现代文化气息、饱含水韵灵气的苏中水城在江淮大地上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