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绿兴”油菜进行“FA旱地龙”节水增产试验,从中总结“FA旱地龙”对蔬菜节水增产影响的幅度,以及在我地区推广可行性试验研究,对在我地区乃至全省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标准农田“三灌”工程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各种作物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增产效益,为大面积推广农田“三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揭牌仪式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4):F0004-F0004
3月26日,“河南省水利工程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筹)、河南省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河南省水利工程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筹)、河南省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水利科技推广中心、河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保护》2013,(3):78-78
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河海大学出版社重点图书《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由河海大学彭世彰教授和徐俊增教授编著。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作为我国促控栽培稻作理论又一新的代表成果,是河海大学几代研究人员持续性试验研究提出的水稻节水灌溉特色成果,汇集了作者及其团队20余年试验研究的精华,是“在实践中诞生,并经实践验证”的水稻节水灌溉理论。  相似文献   

5.
1997年12月7日,国内有关专家通过了“内蒙古半干旱丘陵山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与推广成果”鉴定。认定该课题研究方向正确,技术路线合理,技术成果可靠,效益显著,已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由内蒙古水利厅主持,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有关单位协作完成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一户建一眼蓄水30~40m3的旱并或水窖,采用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0.13hm2水浇地),经过三年试验研究和示范区建设,建成微型水源工程4014处,发展集雨节水灌溉面积0.747khm2,涉及清水河、准格尔两旗县的17个乡,99个村,2892个…  相似文献   

6.
《水利天地》2006,(8):16-17
建站20多年来,我站紧紧抓住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效率低这一主要矛盾,发挥科技保障作用,以“创新节水模式、发展控制灌溉”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把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研究作为我站的中心工作,探索寒地旱育稀植控制灌灌节水模式,为全县水稻节水、高产、增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节水高产高效喷灌田间水分管理模式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通过专家鉴定该课题由昌平县水资源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和南邵乡人民政府共同承担研究,于8月13日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这是市科委“八五”重点项目“北京市平原区节水型农业示范研究”的子课题。研...  相似文献   

8.
沈波  匡成荣 《江苏水利》2001,(10):39-40
1 概述 “九五”以来,南通市在节水工程技术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相应的成果保证了节水工程质量,促进了节本增效,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同。当前,推广工作正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 节水工程技术研究2.1 灌区规模优化 渠道防渗工程的规划设计,应满足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通过对我市小型机电灌区灌溉面积与亩能耗、亩耗水量、亩投资、亩灌溉成本关系的研  相似文献   

9.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严格控制田间的水层深度,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需水量进行灌水。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灌区通过近4年的研究试验,总结推广了“浅一晒一浅”和“浅一湿一浅”两种节水灌溉模式。以及适合不同灌区的水稻节灌方法。即提水灌区采用死水补灌的方法和自流灌区  相似文献   

10.
由昌平县水资源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和南邵乡人民政府共同承担研究的北京市科委“八五”重大项目《北京市平原区节水型农业示范研究》其中的《节水高产高效喷灌田间水分管理模式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子课题,通过由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研究采用节水机理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田间试验和数字模拟相结合;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有喷灌条件下田间水分转化规律研究;冬小麦最佳喷灌定额的研究;节水高产高效冬小麦喷灌模式的研究;喷灌模式的示范推广。这是一项具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田间水分管理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1.
间歇灌溉是一项新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它具有节水效果明显且投资小,高的特点。乌盟水利新技术推广试验站于1995年在乌盟四子王旗四滩井灌区进行“简易间歇畦灌引进试验研究”与推广,取得了大量可贵的田间试验资料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水稻灌溉效益与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农田灌溉效益试验,能够较可靠地解决灌溉效益的定量分析等实际问题.节水灌溉技术,是研究如何减少水量的无效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经济效益.泉州市灌溉试验站1989年起,先后开展水稻灌溉效益与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提出灌溉效益分析可用货币指标代替传统的物量指标表示法和水稻“少灌多蓄”节水灌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灌区调查成果,优化,筛选淠史杭灌区中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制定了灌水、间歇、蓄雨等三项技术指标。研究了节水增产的原因和依据。分析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兴节水示范区小麦推荐施肥试验初报此项小麦推荐施肥试验是为配合“节水农业示范区土壤资源信息库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而设计的。1990-1992年分别对大兴、通县、昌平、密云四个示范区20万亩耕地进行了土壤详查。为了充分利用土壤详查成果为示范区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灌溉节水自动监测技术在田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灌溉节水增产自动监测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影响 ,在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 ,在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灌溉试验区 ,一个采用自动监测技术控制灌溉方式 ,另一个依然采用“薄、浅、湿、晒”灌水技术方式 ,得出了两个灌溉技术试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北方平原区小型渠道水泥土防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方平原区水源紧缺、小型渠道数量多、土渠渗漏严重,防渗渠道缓慢,严重制约着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水泥土水泥砂浆复合材料渠道砌实验研究”,对水泥土水泥砂浆复合材料渠道衬砌试验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试验、观测、分析;实验证明在北方平原地区充分利用法地土料进行农田灌溉渠道防渗具有节水效果显著、抗冻性能好和就地取材,造价低等优点,是值昨推广的实用经济的防渗节水技术,对加快农田节水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北方平原区水源紧缺、小型渠道数量多、土渠渗漏严重,防渗渠道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水泥土水泥砂浆复合材料渠道衬砌实验研究”,对水泥土水泥砂浆复合材料渠道衬砌试验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试验、观测、分析;实验证明在北方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土料进行农田灌溉渠道防渗具有节水效果显著、抗冻性能好和就地取材,造价低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实用经济的防渗节水技术,对加快农田节水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逐步由深水灌溉向浅灌、湿润灌、控制灌等方面发展,总结推广了不同形式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安徽省六安地区水利工作者通过6年时间的研究试验、筛选,总结出适合既能节水又能增产的一种适宜水稻“浅湿间歇”灌溉的新技术,它改变了水稻长期淹灌的旧传统。并通过在金寨县灌区白塔畈乡两年的早、晚稻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证明“浅湿间歇”灌溉,方法简便,群众易接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1“浅湿间歇”灌溉技术及其要点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浅湿间歇”…  相似文献   

19.
唐平 《水利天地》2003,(1):9-12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在取得一批现代农业节水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创新一批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建成一批具有显示度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快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节水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节水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科技部、水利部和农业部决定启动实施“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摘自国家“863”计划《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题申请指南》  相似文献   

20.
李江  李志军  张鲁鲁 《中国水利》2023,(3):30-34+50
通过对新疆南疆地区水资源、蓄水工程、灌区状况及农业节水现状的调查梳理,总结研判南疆农业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节水面临的形势及农业节水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构建包括开源、节流、增效三部分措施在内的新时代南疆农业节水体系。“开源”即新建山区水库增加调蓄库容、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功能改造、加大微咸水使用力度;“节流”即应用现代“坎儿井”模式,对骨干渠系进行防渗改造和管道化能力提升;“增效”即兴建高标准农田、推广“干播湿出”等农艺节水措施、调整种植业结构、精细化管理和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深度节水控水措施,以期达到“节水控用、节水保安、节水增绿、节水提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