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2.
疳证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古代医家把其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治疗和预防疳证的发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查阅近十几年的相关文献,就疳证的中医治疗概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疳积为中医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由于它严重地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故为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解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儿童保健事业亦不断发展。但在抚育小儿上,喂养不当、  相似文献   

4.
谢立 《陕西中医》2011,32(7):883-884
<正>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床表现以五心燥热,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它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征(痧、痘、惊、疳)  相似文献   

5.
疳症为中医儿科4大症(痧、痘、惊、疳)之一,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翔实叙述,其关于“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精辟见解,及白术散、益黄散、地黄丸等方的创制,对后世的影响都已超出了儿科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和继承廖浚泉儿科学术经验,悟及钱乙对中医脏腑辨证颇多建树,对疳症的辨证施治并未专擅脾胃,堪称亦脾亦肾,相机而行。  相似文献   

6.
痧、痘、惊、疳被认为是儿科“四大要证”,一度曾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受到历代儿科医家的重视,特别是解放后,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各项预防措施的开展与普及,痧、痘、惊、疳证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已不能构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值得提及的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独生全,全而未壮”。素体虚弱,而又喂养不当,或断乳过早,或妄投滋补,而致营养失调,脾胃生化乏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形体日渐消瘦而发疳证。即所谓“小儿乳少者,父母尝以他物饲之,儿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  相似文献   

7.
灯火灸法治疗惊风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惊风是一种以高热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临床表现多有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其中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症情险恶者称为急惊风,为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痧、痘、惊、疳”之一...  相似文献   

8.
《遂生福幼编》为清代中叶、江南名医庄在田所作。它同《小儿药证直诀》,《活幼心书》等一样,亦是一本颇有值价的儿科专书。虽书薄字少,但对儿科四大证(痘,疹,惊,疳)中痘、疹、惊三证的认识尤为深刻,至今  相似文献   

9.
疳证为中医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证之一,有阴津血液干涸之意。它包括西医多种营养缺乏症和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医古代文献所载疳证名目繁多,有些临床实际意义不大,故本口诀删繁就简,仅介绍较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疳症又名疳积,是儿科四大症(麻痘惊疳)之一,也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古代医家对于“疳”字有二种不同的解释:一说“疳”有“甘”的涵义,是指小儿恣食甘肥,耗伤形气,渐成积滞,日久成疳;一说有“干“的涵义,是指“疳症”大多脾胃干涸。前者从其病因而言,后者从其病理而言。疳症是泛指小儿脾胃虚损,津液干涸,以致皮毛憔悴,肌肉  相似文献   

11.
宋金元时期儿科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元时期中医儿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儿科理论体系形成,单独成科,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五脏辨证方法确立;对麻、痘、惊、疳等儿科常见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创立易虚易实学说、指纹望诊学说、小儿护养学说等。  相似文献   

12.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紧急证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凡见症有频繁抽搐和意识不清的,都统称为惊风。该证在古代儿科中属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虽排列第三,但在内容上却为四大要证中最复杂者,所以很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加以研讨。古代医家对惊风的认识一、惊风名称的来源:一般都认为首创于北宋钱乙。实际上,早在宋初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就有急、慢惊风的记载:“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 ,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痧、痘、惊、疳 (古代儿科四大要证 )或已消灭 ,或成强弩之末。而小儿腹泻、厌食、遗尿等证则取而代之 ,成为近年来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虽有其优势 ,但其化学制品对人体的弊端亦显现无遗。我国民族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数千年来为各民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仍是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蒙、壮、畲、藏、傣、土家、哈尼、京、白、瑶等少数民族医药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概述如下 ,供临床参考。1 …  相似文献   

14.
出疹性温热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多由于感受时邪病毒或疫疠之气所引起。大多经口鼻而入,具有传染性。祖国医书中对出疹性疾病很早就有许多专门记载与论述,且把“疹痘”列为儿科“痘、麻、惊、疳”四大  相似文献   

15.
李真真 《新中医》1989,21(6):20-21
本文主要将100例疳证患者分为两型:一、脾疳,以理气健脾消积为主,用去积散,配合挑四缝、推脾土等法治疗;二、脾肾疳,在脾疳治法基础上,加上补肾为主,再配合捏脊治疗。若有夜卧不宁、惊惕、夜汗多等症,则均配服小安方治疗。结果:治愈10例,好转7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  相似文献   

16.
“疳证”的治疗体会彭芷美(江西中医学院成教部320006)关键词疳积;中医药治疗;四缝穴;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疳证即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疮)之一。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是: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肚腹膨大、饮食异常...  相似文献   

17.
王媛媛  李程  徐雯 《新中医》2023,55(5):213-218
目的:梳理及归纳钱乙对疳证的认识,分析钱乙治疗小儿疳证的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阅读《小儿药证直诀》,梳理及归纳钱乙对疳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筛选治疗小儿疳证的方剂,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ckcest.cn)软件统计分析方药中药物出现的频率、四气、五味、归经等资料。结果:钱乙认为疳证主要病因为误治、吐泻病久失治、饮食不节及食积病癖日久不治四类;主要病机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并将疳证分为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除五疳外还有内疳、外疳、筋疳、骨疳、惊疳、疳疮等,还描述了各型的症状表现。其认为疳证的辨证论治应根据五脏所属补其母,辨冷热肥瘦选方,辨新久用药。34首治疗疳证的方剂中,共涉及93种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黄连、麝香、巴豆、木香、轻粉、胡黄连、青黛、朱砂、干蟾、冰片、甘草,其中核心药物为黄连、胡黄连、麝香。以五味分析,辛味药出现74次,占比38.14%;苦味药出现68次,占比35.05%;甘味药出现38次,占比19.59%。所用中药的四气属性,以性寒与性温的药物最多。其中寒性药物合计出现57次,占比29.38...  相似文献   

18.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4):52-52
章次公先生 (1 90 3- 1 95 9)业精轩歧 ,学贯中西 ,是现代杏林的一位大医 ,受到国家卫生部 (先生生前任卫生部中医顾问 )及医界同仁的尊重和景仰。自朱良春教授率门人搜集整理先生的医案、医论问世以来 ,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对中医药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年 4月是先生诞辰 1 0 0周年 ,缅怀先生的业绩 ,重读《章次公医案》 ,倍受启迪 ,兹将学习“儿科惊厥五案”的浅识 ,述之如下 ,以作纪念。惊有急慢 ,辨证分明。惊为儿科四大重症 (麻、痘、惊、疳 )之一 ,言其重者 ,以示治疗之不易也。案中所列5例 ,诊为急惊 3例 ,慢惊 2例。顾案…  相似文献   

19.
民间针挑疗法治疗小儿惊风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痘、疹、惊、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介绍了粤北民间治疗小儿惊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针挑疗法,及其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并对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