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乡等值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统筹城乡发展重要途径,本文以环洞庭湖经济圈为例进行了镇村"等值化"规划的研究,利用SWOT分析法对镇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结症,结合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现状构建镇村"等值化"模型,提出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镇村"等值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11月11日,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座谈会在冀举行,会议将建设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提上议事日程。据悉,环首都经济圈将在环绕北京1000km、2.7万km2以及13个县市区范围内,建成政策上比当年深圳更优惠的经济特区。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介绍,经济圈将重点规划5个建设带,包括现代化城市带,产业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养老、健康休闲度假旅游带以及生态带。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及时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城市生态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优势,利用MODIS数据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指数进行计算,评估了该区域20多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近20年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表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于城镇周边及平原地区,其中益阳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好,荆州市最差,尤其是荆州市的荆州区,在未来发展规划中需要优先引起重视。本研究成果可为环洞庭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使得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环洞庭湖地区的村庄整治规划历程,综合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提出可靠的整治规划策略,并以竹泉山村整治规划为例,论证规划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环湖地区的村庄整治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澧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洞庭湖生态治理经济圈的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在草食动物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作者在广泛开展调查的同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特色和发展现状,总结了一些模式和经验,希望能指导全县草食动物养殖生产的发展,并对相似地区的草食动物发展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船舶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转变湖区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船舶产业集群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接着探讨了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机制。最后提出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材》2011,(1):57
日前,河北省召开会议并下发通知,要求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环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环首都经济圈城市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为环首都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8.
开发环洞庭湖区域小城镇旅游,是实现环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环洞庭湖区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小城镇旅游,对洞庭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环洞庭湖区和南县研究区概况,采用SWOT方法分析南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南县旅游发展模式,以此指导环洞庭湖区旅游开发建设,为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一条湖区之路。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与北京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石良 《城市规划》2011,35(9):89-91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意味着"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战略既延续了京津冀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与思路,又突显了首都的地位和作用,即围绕首都功能的实现和首都资源的辐射带动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形势与新背景下,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与北京的协调发展在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业协作、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创新等方面需给予重点把握。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生态文明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和现实路径。立足生态文明,从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民生发展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分析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滞后、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重、生态治理合作机制不通畅等问题,从而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强城镇承载能力,打造有当地特色的环保理念和形成府际治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一凡 《城市规划》2019,43(5):17-22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提出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从认识层面加深对社区生活圈的理解,是推进相关规划实践的重要前提。研究提出,社区生活圈是日常活动的空间范畴,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面向生活空间而非抽象的功能地块。社区生活圈是配套服务的共享单元,社区生活圈的规划需要兼顾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社区生活圈也是邻里感知的社区领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在改善硬件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应关注营造和谐包容的社区感。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是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新时代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12.
生态适宜性是衡量区域生态安全以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生态因子是规划、建设、控制和评估生态适宜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文通过对环千湖生态经济带的概念解读,以生态适宜性权衡作为环湖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发展框架,依照环湖经济带空间发展的生态功能划分,即在圈层结构的空间格局下,选取"获取性强"、"应用性强"、"针对性强、""代表性强"的相应圈层生态适宜性因子,形成生态型因子、恢复型因子、生态产业型因子为核心的生态因子评价体系,对环千湖湿地的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控制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胡蔡清 《山西建筑》2012,38(12):248-250
对扬州瘦西湖公园作了简单概述,并着重将瘦西湖公园的自然景观规划和人文景观规划进行了分析,指出瘦西湖作为自然风景型的风景名胜公园,其规划设计无疑是成功的,设计手法与规划理念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休闲生活圈作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化发展高品质空间形式,通过对其进行规划,可以将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理念具体化到城市更新行动中。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去理解休闲生活和休闲生活圈,探索建设人民城市的休闲生活圈规划,提出不同可达层级的休闲生活圈规划以及具体规划路径,为人民美好休闲生活的实现与城市高品质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乔全生  唐燕 《规划师》2007,23(1):21-24
在初期设想到理念形成、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宁波东钱湖城市设计理想与现实在不断的权衡碰撞中逐步走向统一.EDAW公司通过不断向委托方、投资者、本地规划设计单位、公众阐述建设有特色的世界级旅游景点的规划思想,推进三个递进层次的规划设计,即东钱湖区域旅游概念性总体规划、东钱湖新镇总体规划、新镇中心规划设计,使规划理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郝蔚然 《山西建筑》2011,37(26):5-6
以大同市御东新区文瀛湖景区项目为例,探讨了文瀛湖体的修复策略和湖区景观方案设计,指出应充分发展山水城市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规划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休闲滨湖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烨峰 《山西建筑》2012,38(18):8-10
以宜兴市湖荡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通过分析湖荡地区生态状况,总结了湖荡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湖荡地区引导建设的空间管制方法进行研究,合理确定湖荡地区的引导建设指标,通过指标分析对湖荡类型与用地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不同湖荡建设导向,以期为湖荡地区引导建设的空间管制措施提供相关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视觉原理的水域空间景观分析——以宁波东钱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云芸  赵磊  王晓俊 《规划师》2011,27(11):35-40
急功近利式的开发模式使一些风景区的景观建设混乱,景观效果不佳.宁波东钱湖风景区水域空间景观规划从如何提高湖泊风景区视觉景观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出发,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域空间形态,同时以观赏者的视觉感受为依据,运用视觉原理分析最佳观赏视距和视角下的山水空间形态,对观赏点、观赏距离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风景湖泊...  相似文献   

19.
梁发  姚崇怀  刘洁 《中国园林》2012,28(1):113-117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对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规划,在理论与方法上却显得相对滞后,可资借鉴的案例也比较缺乏。通过对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此类案例植被规划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并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为例,通过对风景区生境的调查、植被的调查、植被特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风景区生境条件和总体布局,进行植被—群落—物种的一体化规划策略和方法,拟为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延吉 《城市规划》2019,43(8):108-116
为人民服务是规划师秉持的重要理念,但对公众关注的规划议题、现实诉求和价值观念始终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通过网上公众留言的质性内容分析,归纳出民众关心的118个子类目和24个主类目。研究发现,每位居民心中都存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围扩张的“规划事务差序圈层”。位于核心的规划事务深具私人性、地方性特征,相关留言比例最高,语义中的负面情绪较为强烈,居民更为强调程序性与实质性的公平。而随圈层向外围拓展,规划事务的公共性、广域性特征不断增强,公众更多抱持效率优先的价值观,相关留言比重及其负面情绪均有下降。这一“公众规划观的差序格局”表明,居民群体并非是抽象均质的,简单以公平取向来标签化大众也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