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静脉条索状改变血管的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方法 将24只大耳健康新西兰白兔的耳缘静脉(48条)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分别留置72h、120 h和168 h,拔针前评估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对所有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其静脉条索状改变发生率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触及条索状改变的静脉血管切片均有较大机化血栓且再通呈网状或环状贴在血管内部,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半堵塞,使留置部位静脉血管功能受损甚至失去功能.结论 不应以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作为静脉留置针拔除指征,而应以时间为参考条件基础上,注重局部表现的评估,在患者留置72 h后应每天在输液前、输液后和患者主诉不适时评估血管,在有静脉炎早期表现时,及时拔出静脉留置针,避免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及其对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4例,术前测定肺功能,术毕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测定拔管后患者拇内收肌TOFr及拔管后10、40 min的肺功能.根据TOFr,将患者分为无残余肌松组(NR组,TOF≥0.9)和残余肌松组(R组,TOF<0.9),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24例患者中,NR组78例,R组46例,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为37.1%.NR组和R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10 min,NR组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分别可恢复至术前的(65.6±17.7)%、(63.3±18.4)%和(62.2±17.4)%,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56.1±17.6)%、(52.2±16.4)%和(53.3±15.9)%,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拔管后40 min,NR组患者的FVC、FEV1、MVV可恢复至术前的(73.3±16.0)%、(72.3±18.9)%和(72.2±17.2)%,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66.1±17.9)%、(61.3±17.1)%和(61.8±17.4)%,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结论 依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的患者,拔管后残余肌松发生率较高,且拔管后早期呼吸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4.
老年病人静脉复合全麻拔管期循环和呼吸变化的临床观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老年病人静脉复合全麻拔管期循环和呼吸变化的临床观测胡凤珍*费杭模*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是我国常用的麻醉方法,对手术结束后拔管期的生命指征变化和处理多有报道。本文观测了老年病人拔管期循环和呼吸功能改变,并与中青年病人作比较。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老年组57...  相似文献   

5.
吻合器痔固定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痔切除手术方法多样,每一种手术均有其不同的手术适应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也不尽相同.PPH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学习曲线过程.PPH最早用于治疗直肠粘膜脱垂,手术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替代了传统的Delorm手术,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用于治疗脱垂痔,效果赫然.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严重并发症.选择适当的手术指征、处理相应的并发症成为PPH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啶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拔管期间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需要气管插管全麻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分为右美托嘧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用静脉微泵注入0.5μg/kg·min的右美托嘧啶和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时间15 min。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结束时、吸痰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各个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Sp O2的变化,记录患者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右美托嘧啶组在吸痰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明显(P0.05),拔管期间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右美托嘧啶组高于对照组(P0.05),寒颤发生率右美托嘧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p O2、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无差异。结论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在拔管前使用右美托嘧啶微泵注射,能有效抑制患者拔管期间的不良反应,保持循环及呼吸稳定,镇痛充分并不延长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乌拉地尔预防全麻拔管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麻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常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强烈的心血管反应,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本研究观察气管拔管期应用乌拉地尔预防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期间因吸痰及导管刺激,全麻苏醒后伤口疼痛常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引发脑血管、心血管意外.丙泊酚为短效静脉全麻药,镇静作用好,苏醒快而完全.雷米芬太尼是新型短效μ阿片受体激动药,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恢复迅速、无蓄积等优点,能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有效抑制气管导管及吸痰的刺激,缓解伤口疼痛[1].本研究观察小剂量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疼痛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作为胸外伤肋骨骨折手术指征的可行性,为肋骨内固定手术提供一条合理、可行的手术指征。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汇分院上海南汇中心医院24例肋骨骨折3d后主动疼痛评分〉6分、伴或不伴有PaCO2〉50mm Hg患者,采取随机抽签法将24例患者分为两组,手术固定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3.80±15.00岁;行爪形钢板内固定手术;保守治疗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6.20±10.70岁;采取保守治疗。术后1周、2周观察疼痛评分、PaCO2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结果术后1周手术固定组疼痛评分小于保守治疗组(1.25±0.97分vs.6.17±1.03分,P〈0.05),PaCO2(44.00±5.00mm Hg vs.49.00±5.00mm Hg,P〈0.05)和肺炎发生率(8.33%vs.50.00%,P〈0.05)低于保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周,术后2周手术固定组疼痛评分小于保守治疗组(0.83±0.83分vs.4.75±1.14分,P〈0.05)。结论疼痛评分结合PaCO2作为肋骨内固定手术的手术指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徐荣楠 《腹部外科》1989,2(2):61-63
本文对十二指肠、胰腺和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的手术指征及处理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6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者,在全麻下按开腹与经腹腔镜不同手术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测定术后早期肺动力学的变化,资料证明所有病人术后肺动力学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肺动态响应性下降,从165降至95ml/cmH2O;气道阻力从2L到7cmH2O/(L.s);病人呼吸作功从0.35增至0.55J/L左右,这些改变与麻醉手术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高龄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对循环功能及用药量的影响,选择70岁以上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20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方法:咪哒唑仑0.04mg/kg,芬太尼3μg/kg,依托咪酯0.2~0.3mg/kg,顺阿曲库胺0.15~0.20mg/kg。GA组于诱导前取L1-2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注入0.5%罗哌卡因5ml。术中每2h追加5~7ml。诱导前以PhilipsMP40监测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等生命体征,同时记录全麻用药量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显示,GA组气腹后,气管插管拔除前MAP、HR明显低于G组(P〈0.05);GA组七氟烷用药浓度,顺阿曲库胺用药量低于G组(P〈0.05)。结果表明,高龄患者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使患者术中循环稳定,全麻用药量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LC的高血压老年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和皮质醇(Cor)]水平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除血氧饱和度外,观察组患者在插管后即刻(T1)、气腹后10 min(T2)、拔管前即刻(T3)的SBP、DBP、HR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T1、T2和T3时生长激素、催乳素和皮质醇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苏醒期烦躁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血压老年患者LC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激素应激反应较轻,麻醉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异丙酚全身麻醉病人对CGRP及NT的影响。方法;在19例病人中采用放免分析的方法测定CGRP及NT水平。结果:术中和术毕病人血浆CGRP及NT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结论:异丙酚麻醉可增加血浆CGRP及NT水平。推测异丙酚酚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可能与CGRP及NT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在高龄剖胸手术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SAⅡ~Ⅲ高龄剖胸手术病人40例,年龄70~82岁,随机平分为两组,麻醉过程如下:1.Cardicoap监护仪持续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及心律的变化,2.且I经T6~7或T5~6硬膜外穿刺置管并注芬太尼1.5μg/kg,全麻诱导:安定0.2mg/kg,2.5%硫喷妥钠4mg/kg,芬太尼2μg/kg,潘库溴胺0.1mg/kg,手术开始后硬质外注0.2%布比卡因6ml。术中麻这浅时注芬太尼及经回路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对胆道手术病人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胆道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20例,采用单纯全麻;Ⅱ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前、拔管前5 m in、拔管、拔管后5 m in的SBP、DBP、HR。结果Ⅰ组在围拔管期各时点、Ⅱ组在拔管时SBP、DBP、HR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Ⅱ组围拔管期各时点SBP、DBP、HR均低于与Ⅰ组(P〈0.01),全麻用药量也少于Ⅰ组(P〈0.05)。结论 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有利于维持胆道手术病人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连硬阻滞和全麻病人异丙酚的血药浓度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与方法:应用荧光光光谱法测定连硬阻滞和全麻病人静注新型静脉麻醉药异丙酚的血药浓度以及一次静脉给药后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异丙酚投入量与测得的荧光强主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0.2106F-7.1933。结论:异丙酚在两组病体内过程符合药代动力学三室模型。  相似文献   

18.
Mild hypothermia is common during deep sedation o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discomfort and shivering. Greater declines in temperature can produce an even greater number of significant detrimental effects. This article reviews principles of thermoregulation and influences of anesthetic ag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will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strategies to reduce heat loss and better manage patient discomfort when it occurs.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同一原发病的男性40例且由同一术者施术的全髋置换术(THR)为对象,应用硬膜外麻醉(E组)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G组)对其围术期的血液出入进行对照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均为120min,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呈正相相关(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围术期总出血量E组为1630±80ml,G组为1380±62ml,以E组明显居多,故此主张THR以选用全麻施术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直肠癌患者共178例,其中男84例,女94例;年龄34~72岁,(51.9±10.255)岁;按麻醉方式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93例)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85例),观察2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麻醉不良反应来看,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在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2组在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发生率及胃肠道恢复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下肢神经功能异常发生。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不仅能取得相同的麻醉效果,在减少麻醉不良反应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