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与东亚鲿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鱼尝)科2属9种鱼类同一基因序列排序,并选用鲇形目鲇科的大口鲇、钝头(鱼危)科的鳗尾(鱼央)和伦氏(鱼央)以及脂鲤目的断线脂鲤作外类群.分析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计算了Kimura双因子遗传距离和(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了(鱼尝)科鱼类分子系统树,得出如下结论:(1)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显示所测定的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存在3bp的缺失;(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鱼尝)科构成一单系类群;(鱼艹)属为较为特化的属,拟(鱼尝)属为一明显的类群,而黄颡鱼属与(鱼危)属关系较为混乱;(3)东亚(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约为每百万年0.18%~0.30%.本文是中国鲇形目(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与东亚 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 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 科2属9种鱼类同一基因序列排序,并选用鲇形目鲇科的大口鲇,钝头Wei科的鳗尾 以及脂鲤目的断线脂鲤作外类群,分析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计算了Kimura双因子遗传距离和 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用最是约法和邻接法构建了 科鱼类分子系统树,得出如下结论:(1)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显示所测定的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存在3bp的缺失。(2)系统发育分析示 科构成一单系类群; 属为较为特化的属,拟 属为一明显的类群,而黄颡鱼属与Wei属关系较为混乱;(3)东亚 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约为每百万年0.18%-0.30%,本文是中国鲇形目 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2015-2016年,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在对全省鱼类资源调查过程中,于新县、罗山、汝州等地采集到多尾鲇形目钝头鮠科鱼类.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发现在所采鲇形目样品中存在河南省未曾记录种类——等颌■(Liobagrus aequilabris),其主要的鉴别特征:胸鳍棘后缘无明显锯齿,上下颌长度几乎相等.本文对等颌魚央的主要鉴定特征、分布区域、资源现状、生存环境等方面做了探讨,以期对该鱼的资源保护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都是鲇形目鳞科鱼类,同科不同属,乌苏里拟鲿个体大、生长速度慢,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快,为了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点,2008年6月10日,我们在做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同时做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的杂交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了解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及杂交子代的生长特性,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做了苗种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长鳍吻、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 g,体长小于200 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 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6.
南方鲇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对鲇形目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胃肠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的胃肠道嗜银细胞多为开放型,有梭形、角锥形、梨形、椭球形、楔形、蝌蚪形等形态,只分布于胃中,常以细胞群的形式存在于胃小凹底部胃上皮细胞之间和胃腺腺泡之间,从胃贲门部、胃盲囊部到幽门部,分布密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7.
部分鲇形目鱼类嗅觉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察6科10属19种鲇形目鱼类的嗅觉器官,其嗅囊的形态可分为椭菜,肾形和卵圆形。初级嗅板的形态可为复板亚型、厚板亚型及薄板亚型、长椭圆形嗅囊中的初级嗅板为复板亚型和厚板亚型;肾嗅囊含复板,厚板有薄板三种亚型;卵圆形嗅囊仅有厚板一种亚型,可根据嗅轴特点进一步分为扁平下型和凹窝下型。鲇形目鱼类嗅觉器中作为科属间一个重要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8.
信阳鱼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信阳鱼类共有8目15科52属75种,鲤形目鱼类最多,共54种,占总数的72%,其中鲤科为51种;鲇形目为8种,占总数的10.7%;鲈形目有7种,占总数的9.3%;其余各目共6种,占总数的8%,信阳鱼类可划分为江河平原复合体、古代第三纪复合体、印度平原复合体、中印山区复合体、南方热带复合体、北方山区复合体和海水区系复合体。  相似文献   

9.
独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鱼类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与青藏高原相连,西与缅甸毗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1月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具体调查,共计采集到鱼类标本883号,分别属于鲤形目、鲇形目;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鮡科;共2目、3科(亚科)、6属、7种.对独龙江鱼类区系与其相邻水系的鱼类区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独龙江水系的鱼类区系与怒江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着更近的渊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5年5月和10月在长乐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以及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67种,隶属12目28科53属;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有28种,占鱼类种类数的41.8%。调查海域鱼类以底层和近底层种类居多。春秋季鱼类渔获率分别为4.38 kg/h和10.05 kg/h。春季优势种有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秋季优势种有丝背细鳞鲀、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短吻三线舌鳎(Cynoglossus abbreviatus)、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红牙?(Otolithes ruber)。  相似文献   

11.
The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 gene was sequenced from 8 bagrid catfishes in China. Aligned with cytochrome b sequences from 9 bagrid catfishes in Japan, Korea and Russia retrieved from GenBank, and selected Silurus meridionalis, Liobagrus anguillicauda, Liobagrus reini and Phenacogrammus interruptus as outgroups, we constructed a matrix of 21 DNA sequences. The Kimura's two-parameter distances were calculated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maximum parsimony (MP) and neighbor-joining (NJ)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there exist 3-bp deletion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compared with cypriniforms and characiforms; (ii)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suggests that bagrid catfishes form a monophyletic group, and the genus Mystus is the earliest divergent in the East Asian bagrid catfishes, as well as the genus Pseudobagrus is a monophyletic group but the genus Pelteobagrus and Leiocassis are complicated; and (iii) the evolution rate of the East Asian bagrids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is about 0.18%~0.30% sequence divergence per million years.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技术对南方鲇成鱼垂体结构在生殖周期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垂体为背腹型腺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组成,神经垂体位于腺垂体中央;腺垂体前外侧部位于腺体前部,由PRL、ACTH细胞和少量GH、GTH细胞组成;中外侧部位于腺体中部及后部腹面区域,由GH、GTH和TSH细胞组成;中间部位于腺体后部背面,包括MSH、GTH细胞和首次在鱼类报道的大型泡状细胞.GTH和ACTH细胞结构在生殖周期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南方鲶血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南方鲶血液生理指标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南方鲶血液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鳙鱼、鲫鱼、团头鲂和日本白鲫等鲤科鱼类, 表现出与它凶猛的肉食性生活习性及生长快、 病害少等特点的一致. 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上,南方鲶属于以淋巴细胞为主, 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低,血栓细胞偏高的新类型. 红细胞数量、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百分比以及各种血细胞大小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对大口鲇和鲫鱼生长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不同剂量的微生态制剂(EM)添加在饲料中饲养肉食性鱼类大口鲇和杂食性鱼类鲫鱼40d,测定其与鱼体生长和健康相关的血液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等血液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随EM添加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EM能改善大口鲇和鲫鱼的血液指标,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湖南省沅水流域亚科鱼类寄生两种指环虫 ,即 :嘉鱼指环虫DactylogyrusjiayuensisZhangetJi,1980 ,拟尖头红为其宿主新记录 ;大钩指环虫Dactylogyrusmagni hamatusAchmerow ,195 2 ,似和青梢红为其宿主新记录 .并比较了不同宿主鳃上同种虫体几丁质结构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循环灌注和血管铸型技术对南方鲶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南方鲶鳃部动脉中入鳃动脉由鳃弓腹侧中部距前端约 1 / 3处入鳃 ,出鳃动脉在鳃弓的前 1 / 2到 2 / 3处分别由两条合并为一条 ;躯干部至尾部具特有的背上动脉和背上静脉 ;静脉系统中有两条肝门静脉 ,尾静脉分为 3支 ,左右两支形成肾门静脉 ,中间一分支形成左肝门静脉 .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测定胡鲶科非洲鲶(Clariasgariepinus)GTH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用标记鲤(Cyprinuscarpio)GTH的方法进行标记,测定了鲶科南方鲶(SilurusmeridionalisChen)生殖周期中的血清GTH水平和脑垂体GTH含量变化,以揭示其性腺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内分泌调节机理.南方鲶血清中GTH水平的季节变化表现出与成熟系数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周年中雌鱼血清GTH水平都高于雄鱼,雌雄鱼血清GTH水平在繁殖期间差异尤为显著.脑垂体中GTH含量也在生殖周期中具明显周期变化.在性腺发育晚期和成熟期雌鱼脑垂体的GTH含量明显高于雄鱼,而在其它性腺期雌鱼脑垂体的GTH含量仅略高于雄鱼,但雌雄鱼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南方鲶的三代虫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鲶(Silurusmeridionalis)的三代虫病病原体是古雪夫三代虫(GyrodactylusgusseviLing,1962).该虫离开南方鲶后,有粘液时,存活率比无粘液时高(32-83)%,存活时间也较无粘液时长(1.5-3.5)h.古雪夫三代虫可通过养带虫鱼的水及与病鱼直接接触传播.该三代虫最先感染南方鲶的部位是上颌须和臀鳍,其次是尾鳍和其它部位.南方鲶急三代虫病的早期症状是上颌须变软、变白和断须,通过这一特点,可进行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探讨南方鲇初级味觉中枢—面叶脑片的急性分离与不同孵育液中体外培养方法,并建立硬骨鱼类脑片可视膜片钳技术,在脑片局部神经回路水平上深入研究鱼类味觉初级中枢神经元在信息编码中的生理功能,阐述鱼类味觉信号识别的机制。结果表明:①温度25℃、2 h以内、HEPES+Vc+TU+kynurenic acid+低钙脑脊液是最佳体外培养条件。②运用可视法脑片膜片钳实验技术发现南方鲇面叶神经元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条件下,多数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无或少频率适应现象。椭圆形比梨形神经元膜阻抗更高,诱发放电频率却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