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分析会昌坝背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温场和热源层特征,从热源、导热通道、补给、径流、排泄三方面系统的分析地热水成因,并利用水化学资料对该地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热水的来源为构造裂隙水,属于中低温型热水,其水地球化学特征为氯—钠及重碳酸盐类型水。研究成果为会昌地区地热流体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洁净环保能源被开发利用在石家庄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评估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和前景,从石家庄凹陷区地热地质条件、已知地热信息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跟踪,归纳出地热水化学类型,分析石家庄地区地热水的形成时代、热储温度、热水动态特征,并对热水补给来源进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混合的冷水年代久远,地热水水温稳定,水量大,有较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鲁东地热区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地热水补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温泉及地热井中地热水的同位素2 H、18 O、3 H的特征,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识别鲁东地热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结合高程效应确定补给范围为地形较高的丘陵地带。根据3 H的测试数据应用法国J.FT.(丰特)来特的经验估算结果和构建δ18 O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对鲁东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进行判别,得出鲁东地热区地热水补给来源为现代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造山带,构造活动强烈,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次研究在西藏阿里地区水热活动强烈的玛旁雍错地热田实地采集地表热泉样品进行水化学分析,依据地热水水化学特征,评估研究区热储平衡状态与热储温度,分析地热水在深部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识别地热系统深部热源类型并阐明地热系统成因机制。通过此次研究表明:区内地热水主要为碱性Cl-Na型或HCO3-Cl-Na型水和酸性SO4-Na型水,地热水在深部已经与热储围岩达到完全平衡状态,通过地热温标计算热储温度在200℃左右;地热地表显示、热水水化学组分特征、热储温度类型等分析揭示玛旁雍错为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地表不同类型地热水是深部母地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过程中经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5.
宋小庆  彭钦  段启杉  夏颜乐 《地球科学》2019,44(9):2874-2886
目前在黔东北地区未系统地开展过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热水来源方面的研究,存在地热水来源、补给区域、径流和排泄等特征不清等问题.在充分了解黔东北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区内15组地热水进行水化学全分析、收集12组地热水氢氧同位素和3组地热水碳同位素数据,得到了该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分析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估算了地热水的补给高程、补给温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以及冷水混入比例.结果表明,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的影响,该区地热水总体由南向北径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HCO3-Ca·Mg、HCO3-Na、SO4-Ca·Mg及SO4-Ca型,有益元素主要有F-和H2SiO3,沿径流方向地热水呈现pH降低、TDS增加的趋势,水化学类型则由重碳酸盐型水变为硫酸盐型水.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热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为海拔1 500~2 000 m的梵净山地区,地热水年龄为(6 400~11 570)±560 a,补给时的年平均气温为7.0~9.1℃;选用二氧化硅温标及lg(Q/K)-T法估算热储温度为45.0~107.0℃,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 000~3 000 m;硅-焓混合模型估算地热水混合前的热储温度极大值为110~200℃,地热水在上升过程中受浅部冷水混合,冷水混入比例为50%~90%.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西藏阿旺乡的地热地质背景, 综合应用野外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 初步探究了区内出露地下热水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地下热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 这与地下热水在径流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互作用有关。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并伴随有轻微的氧漂移现象, 表明水岩作用较强烈, 热储温度较高。采用同位素方法估算补给高程在4600~4800 m左右, 推测地下热水的补给区为阿旺乡西北部山区。Na-K-Mg三角图判别法和矿物饱和度指数表明地下热水为未成熟水, 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浅表冷水的混合, 冷水混入比为60% ~70%, 采用地球化学温标计算得到的深部热储温度为170~200 ℃,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为4500~5300 m。阿旺地区地下热水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自补给区入渗进入深循环, 经大地热流加热形成热水, 热水在地下循环过程中沿断层破碎带上升受到浅循环冷水混合后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厦门市滨海地区海水补给型地热系统虽然补给资源量很大,但是存在水质咸化、温度较低、地热水开采可能诱发海水入侵等问题,因此,查明该区地热资源成因模式,对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厦门市地热田采集地热水、地下水及地表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厦门市山区及山前地带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山区降雨入渗,以TDS较低的HCO3·SO4-Ca·Na型水为主;沿海地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不同程度的海水混入,以TDS较高的Cl-Na型水为主。根据Cl-混合模型特征,发现该区13处地热田中有10处地热田受到海水混入补给,其中浦边地热水的海水混入比达73.20%。地热水由低山区沿NW向断裂向深部运移,与区域NE向深大控热断裂交汇,接受深部传导热量后形成深部热储层,温度为185~225℃;地热水沿断裂带上升过程中有海水或地下冷水混入,混入后的浅层热储温度为80~139℃。综合分析认为,厦门沿海地区海水是地热水的重要补给资源,地热水化学组分受海水混合作用影...  相似文献   

8.
云南水富地热钻孔水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金沙江河谷区云南水富地段内地热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和主要地质构造格局,并通过对区内地热钻孔水及邻近的地表泉点、地表水的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研究,地热水的形成和成藏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探讨,指出地热区位于多方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发育的断裂构造利于富集和提供良好的热源和深部地下水循环通道,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区系区内最高,运移途径长,循环深度大,在含水层内的滞留时间最长,与热储层的能量交换充分.地热水具有水温稳定、水量大及承压的特点,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从横径地区获得的温泉水、气体和同位素化学成分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地热水的成因。水、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横径地区热水的形成与岩浆和火山活动无关;地热水主要起源于大气降水,其中气体组分起源于大气、地壳和地幔的混合;地热水处在中低温的地热储中;地热水的补给区位于乌泥障地区,其补给区可能的高程为337.5-743.6m。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 但人们对区内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27组地下热样品的水化学分析表明, 研究区内陆地热水的水化学相主要为重碳酸盐型, 沿海地热水则主要呈氯离子型。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分别为–30‰ ~ –48‰和–5.2‰ ~ –7.5‰。内陆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沿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分布, 表明内陆地热水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补给。沿海地热水的δ18O值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并向海水数据点靠拢, 沿海地热水的δ18O值与Cl–含量呈强正相关, 表明沿海地热流体源于当地大气降水和海水混合补给。经典地球化学温标、多矿物平衡状态模拟、硬石膏-玉髓矿物对饱和指数模拟以及硅-焓混合模型揭示的粤港澳大湾区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为104~156 ℃。内陆地热水中的地下冷水的混入比例为52%~84%, 沿海地热水中海水的混入比例高达37%。内陆和沿海地热水的最大循环深度分别为3300~4800 m和3200~4200 m, 没有显著差别。水化学组成与氢氧同位素研究均表明, 水岩反应和混合作用共同控制着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四川巴塘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川西巴塘地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但当前研究程度较低。为进一步查明川西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巴塘热坑和巴塘热水塘两处地热田共20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分析,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巴塘地区地下热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巴塘地区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型;水中Sr2+、Li+和F-与Cl-的相关性不佳;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冷水混入比例为64%~68%,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为218~229 ℃,热储循环深度4 546.32~4 777.89 m;Na+、HCO-3、SiO2浓度在热水循环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大。说明Sr2+、Li+和F-只来自于水岩作用的矿物溶解,且该地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川西地区地热水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进行离子交换,在完成一系列水化学作用及水岩作用后,升至地表,最终形成温泉水。研究成果可为川西巴塘地区地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川西整体区域地热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研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北汤泉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汤泉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为山前丘陵地貌,地热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地热流体研究发现:Na+、Ca2+、K+、Mg2+与SO2-4、HCO-3、Cl-、NO-3是该地区地下热水的主要成分,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2-4-Na+型,属于未污染的天然弱碱性水;流体中F-含量平均为9.36 mg/l,远高于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ⅴ级;可溶性SiO2的含量可作为地热温标;地热流体总矿化度平均为782.33 mg/l,属于淡水;为中等腐蚀型水,不结碳酸钙垢,无CaSO4?2H2O垢和SiO2垢生成的可能;地热流体属于含岩盐地层溶滤的陆相沉积水;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可知,河北汤泉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3.
张薇  王贵玲  赵佳怡  刘峰 《现代地质》2021,35(1):188-198
四川西部是我国主要的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之一,水热活动的时空分布、物质来源与深部水热岩作用密切相关,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可反映流体上升至近地表过程中发生的深部地球化学过程信息。通过分析鲜水河地热带、甘孜-理塘地热带和金沙江地热带典型地热田的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认为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基本为HCO3-Na型水。其中甘孜-理塘地热带地下热水中的K +、Na +、HCO3 -和Mg 2+与Cl -有相似物质来源,除了来自矿物溶解外,还来源于地球深部物质。研究区地热流体径流较长,深度为2 189.93~5 620.52 m,地热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 56%~78%,水岩作用仍未达到平衡状态。在循环过程中,受到含钙、镁的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影响。厘清区域内地热流体汇聚的路径及其控制因素,提高对四川西部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和成因的认识,可为区域内工程建设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聿军  马祥县  单伟 《山东地质》2011,(2):16-19,24
威海市草庙子镇洪水岚汤温泉是低温热水型地热田,位于苏鲁造山带(Ⅰ)胶南隆起(Ⅱ)乳山-威海凸起的东部。热储位于印支期花岗岩构造破碎带内,受NW,NE向断裂构造控制,呈点状、带状分布,洪水岚汤位于2个断裂构造交会处,出露标高66.83 m,平均水温71℃。根据流体化学特征分析,洪水岚汤温泉热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水化学类型按舒卡列夫法分类属HCO3-.SO42--Na+型热泉,氟、偏硅酸含量较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相似文献   

15.
那金  姜雪  姜振蛟 《地球科学》2021,46(7):2646-2656
以康定老榆林地区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TOUGH-Isotope程序进行水-热-同位素耦合数值模拟,并鉴于研究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季节性明显、地震活动活跃,探讨了补给水同位素特征、热储层渗透性变化对地热系统氢氧同位素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同位素模拟值与研究区ZK3钻孔流出水测试值基本拟合,高温地热系统的对流-弥散作用对氢氧同位素迁移过程影响明显;研究区地热水循环条件较好,水-岩作用程度较低,导致氧同位素重化现象不明显;补给水同位素特征、热储层渗透性两个因素对地热水循环过程中的氢氧同位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开展地热系统流体氢氧同位素迁移过程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地热系统动态演化的定量化认识,为地热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地热资源特征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凯  王珊珊  孙颖  崔文君  朱德莉 《中国地质》2017,44(6):1128-1139
北京市地热资源属于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资源,目前已有50年集中开发利用历史。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已突显出一系列问题。为合理确定北京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服务首都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分析、野外地热地质补充调查及水化学取样,分析了北京地区地温场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其中研究表明热储顶板温度高于8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凹陷中心和大兴迭隆起南部的凤河营附近;北京地区地热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水。并开展了地热资源温度区划、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区划及开发利用潜力区划。综合考虑地热田划分、地热资源特征、地热资源潜力区划,结合开采程度、资源条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地热资源保护区划,将其划分为限制开采区、控制开采区、鼓励开采区和其他地区,其面积分别为378.65 km2、562.88 km2、1612.07 km2、3722.31 km2。本文分析研究,对掌握北京市地热资源总体特征、了解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制定地热资源保护区划、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热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北京市地热能可以为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对北京昌平新城区进行地热资源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分析昌平新城区内的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条件后,创建了昌平新城三维地质模型,以此计算热储体积;运用热储法获得区内地热储量,并分析地热资源的分布。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实现了研究区地质结构的可视化和地热储量的准确计算。研究区的热储总体积为4.876×1011 m3,地热储量为5.42×1016 kJ,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6.04×106 m3。研究区的地热资源潜力较大,可为当地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周海燕  周训  姚锦梅 《现代地质》2007,21(4):619-623
从化温泉位于广州东北部,出露于燕山期花岗岩地区,位于北东向广州-从化断裂带北东段;热水中阳离子以K+、Na+、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及HCO3-Na·Ca型。利用NETPATH程序对泉区热水进行水化学模拟,发现从化温泉各泉点的水化学特征相似,径流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也相似;从初始水点到终端水点,发生的各种反应交换量很低;在径流过程中各矿物的净反应可能为钾长石、高岭石、赤铁矿、萤石沉淀,CO2、斜长石、黑云母溶解;SiO2的溶解/沉淀在各泉点不同;径流过程中发生了Ca2+/Na+、Mg2+/Na+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9.
岩溶热储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水,是广安市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的层。通过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对广安地区铜锣山背斜热储性质及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地温梯度值每百米为1.8~2.0℃,水温为26~42℃,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属于低温中性热矿水。②氢氧同位素显示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超过1 100 m,位于区域北部的大巴山一带,具有较远的补给来源及较长的径流途径。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解译成果和2 503 m地热钻井测温曲线揭示,牟家镇刘家沟村地下800~1 100 m存在低阻层和温度拐点,推测为导水断裂带。基于地热钻探认识、物探解译成果、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概化其地热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在高隆起背斜槽谷区渗入地下,沿溶隙、管道和构造通道自北向南形成深部径流,吸收岩石热量后成为热水,并于河流深切峡谷地段以天然温泉出露或以地热井形式被人工揭露。此项研究可为广安市地热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冀东北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氟的富集过程,通过对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地热流体中氟的分布特征、富集规律、水化学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F^-含量为1.36~23.83 mg/L,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在HCO3^-—Na^+和SO4^2-·HCO3^-—Na^+等Na型水中富集程度高于HCO3^-—Ca^2+和HCO3^-—Ca^2+·Mg^2+等Ca型水;碱性环境、温度和循环深度是影响氟离子富集的主要因素;水岩作用、含氟矿物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氟浓度异常可为寻找地热资源提供基础参考线索,为地热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