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论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论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论战的两极是“中国本位文化”论与西化论的对立。这场论战事实上进行了两个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一是关于“全盘西化”观点的讨论。今天研究这一历史上的论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争论1934年4月16日,陈立夫在南京市政府扩大纪念周会上发表题为《文化建设之前夜》的演讲。他说:“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有文化工作,……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谭双泉同志在《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兼驳‘四人帮’对李大钊同志的诬陷》和《论五四前后马克恩主义反对胡适派改良主义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将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胡适发表《不朽——我的宗教》(1918年冬)、《实验主义》(1919年春)和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1918年11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5月)的战斗;第二阶段是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和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7月)的战斗;第三阶段是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和李大钊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919年12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年1月)的战斗”作者提出的新看  相似文献   

4.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的两篇重要的哲学代表著作。“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新的原则、新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矛盾论》是唯物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两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我国学者对“两论”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可是,却很少看到有关论述“两论”之间关系的文章。在我看来,“两论”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认识论的关系。本文拟从这个角度谈点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思想和柏格森哲学的关系,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批判梁漱溟”运动中多有人论述。其时,人多以为梁漱溟属柏格森一派的唯意志论。三十年过去了,这种印象仍未消除。吕希晨所著《中国现代哲学史》一书亦从此种角度出发分析梁漱溟的哲学。虽然这些论述都有偏颇之处,但梁漱溟思想和柏格森哲学有关系已为学术界许多人认定的结论。连梁漱溟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朝话》一书的《中西学术之不同》一文中他说过:“中国儒家、西洋生命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解释学”(Hermeneutics)急剧发展,先后同其它各流派展开了活跃的对话和论战。当代著名的解释学家,法国“国际哲学会”会长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在《论解释》一书中指出:“语言的问题和本文(text,又译原文——引者注)的解释问题已经变为当代思想的十字路口。”这是我国理论界应当关注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德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新意识形态概念的论战。这场论战起因于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1929年出版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新意识形态概念和理论。曼海姆的新意识形态学说一诞生就遭到了人类学家海穆特·普莱斯纳(Helmuth Plessner)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多诺(T.W.Adorno)的批评。这场论战主要是在曼海姆和霍克海默之间展开的。了解他们之间的争论对于我们认识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中间,在我国哲学战线上有过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据说这场论战是由杨献珍同志解释“合二而一”论挑起的。然而人们并没有看过杨献珍同志解释“合二而一”论的文章,因此这场同假设对手的论战,就只能以“批判”者暂时宣告自己的“胜利”而留痕哲史。在批判中,对于最初提出“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的古人方以智,也遭到株连,进行讨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批判始终存在着疑问,有些同志一直认为“合二而一”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理论问题,并不是不能研究的科学禁区。我认为,要研究“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就必须对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提出的“合二而一”的原意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熊十力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曾经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解放三十余年来,我们对熊十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拟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哲学论点,作一粗略评述,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1.
约翰·罗尔斯是现代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新自然主义法学家。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罗氏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著,特别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引起美国哲学和法学界的广泛重视:称《正义论》是美国“全国各大学政治科学和哲学课程的标准精神食粮”。显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阐述的新自然主义法哲学思想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晓源 《晋阳学刊》2013,(6):140-14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新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时期,此间,有关“史”与“论”的关系被反复提及.其间陶希圣所创办的《食货》,既是社会史大论战的重要阵地,又影响着中国近代学术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已经60周年了。在60年后世纪之交的今天,从哲学史和文化史的高度来认识“两论”的当代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学研究在中国是颇为特别的。西方国家虽然设有美学学科,但研究的人不多,也从未“热”过。中国研究美学的人不算少,而且在中国文化界曾出现过两次“美学热”。一次是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展开论战,形成四大学派: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80年代中期,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论战。80年代中期后,“美学热”降温了,以后虽也有一些应用美学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出了几部著作,但美学原理方面没见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冯友兰先生是公认的哲学大师。在二、三十年代,他撰写了被誉为“里程碑”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开创了科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格局。在三、四十年代,出于对民族危机的深刻感受,他建立了“新理学”体系,以其融汇中西、体大思精,成为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1949年以后,在社会巨变的旋流中,冯先生重新探寻安身立  相似文献   

16.
一、“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提出的意义2 0世纪末至今的 2 0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传统的大发展、大改革、大论战的时代。这场研究、反思的最大成果是突破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体系模式 ,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理解和新概括 ,关于哲学方方面面的讨论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或者涉及到对“实践”的理解。实践哲学的研究最终推动力是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版在 1 979年问世 ,及其 80年代初展开的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争论 ,从 1 978年那场著名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至今 2 0多年中国哲学界对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思想史和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走过了六十年的不凡历程。六十年来,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哲学思想也有了巨大的进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矛盾理论比较六十年前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这就提出了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写出“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的任务。毛泽东本人在本世纪60年代初曾经说过:“……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这几乎可以看作他的一项理论遗嘱。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执行了这项遗嘱,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挥,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发展了毛泽东“两论”的基本思想,为我们写作“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成这项写作任务,是我国哲学界共同的任务;也许必须经历一个大家都来写,然后集中成为一部与毛泽东的“两论”等价的科学著作的过程。乘纪念毛泽东“两论”写作六十周年的时机,把我的基本想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我国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再谈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由于美学取向的根本差异,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且取代自50年代开始的美学界四大学派之间的论战而成为9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为重要、最为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一。对此,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曾经专门撰写长篇论文,就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间的论战加以述评,并断言:这场论战“虽然也涉及哲学基础方面问题,但主要是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是真正的美学论争,因此;这场论争同时将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20.
在本世纪初年,当革命派和维新派进行激烈的论战时,有一个甘于寂寞的学者却在沉思宇宙人生的问题,为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而感到苦恼.他就是王国维.一、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王国维是一个对哲学很有兴趣的人.他确实认真地钻研了哲学,然而他在三十岁时所写的《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