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在区分"作家电影"和"作者电影"之后,可以看到"作家电影"的代表郭敬明、韩寒等在电影的打造上都呈现出延伸个人品牌的特征。这些作家通过帮助观众理解关于生活的一系列内部叙事,从而成为观众和周围世界的分析师,为观众的"世界观"建模,达到缝合媒介的目的;并通过对电影项目的跨媒介叙事开发,使其作品具有更多的消费功能及产品属性,为新媒体衍生作品打下稳固基础,着力打造全媒介的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中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推动了哲学、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作为一种力图真实表现社会生活的电影类型,现实题材电影与生活世界理论有着极强的理论共鸣。在生活世界理论视阈下,近年中国优秀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特征表现出以价值理性为核心的人文底色、符合生活技术逻辑的文本铺陈和直面社会缺失的现实关切意识。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呈现个体日常生存状态叙事策略水平的提升,不但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也凸显了摆脱"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哲学与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玲 《边疆文学》2011,(10):80-82
1、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内向公众正式放映他们制作的内部"活动照相"。《火车站内》、《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就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电影作品。它们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云南人的电影生活开始得比我想象中要早得多。昆明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但是在进入现代科技领域方面却并不落后。电影刚刚发明一年,法国驻昆明总领事方苏雅就  相似文献   

4.
正校园电影作为青春电影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发展折射出青春电影的演变。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普及工作的开展,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也使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日益丰富多样。这些都为校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校园电影以学校为故事背景,讲述青少年群体在青春期所经历的诸多变化,以其成长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5.
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可以视为一个存在主义悲剧。电影中的人,生活在一个荒谬的、缺乏理性的世界中,而只能做出有限的反抗,主人公对于他人来说,都是"地狱"式的存在。而面对世界的荒谬以及人生的孤独和痛苦,人的选择很难不背离自己的初衷。如果说,是枝裕和之前的电影,虽然也有存在主义图景,但多少都会有一抹亮色,《第三度嫌疑人》就是是枝裕和电影之中,少有的将灰暗的色调、阴沉的氛围保持全篇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尕藏才旦 《飞天》2012,(22):4-9
现实主义的新典范正当我们为中国电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处于万马齐鸣、被冷落被边缘化时,《一九四二》犹如一缕春风吹散了阴霾,似一声春雷带来了希冀、憧憬,给中国电影涂上春天的暖色,明媚的阳光。这春风、这阳光就是现实主义的道路。近些年来,真实反映生活,从生活中锤炼有哲理思想火花的电影越来越少。随着经济的大发展,电影人却走上了浮躁、无序的创作道路。娱乐片充斥银幕;"戏说"片把历史践踏成妓女;现实生活描绘得一片莺歌燕舞、升平世界。从上到下飘飘然,仿佛我国已经变成天上仙界,中国人从未有过深重的苦难,失忆  相似文献   

7.
郭高攀 《电影文学》2016,(14):49-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世界影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坚守自我、兼容并包的影片被称为"新英国"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新英国"电影,但对"新英国"电影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将在明晰"新英国"电影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立足对"新英国"电影发展历程及其中代表作品的了解,解读"新英国"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男权危机和女权崛起。  相似文献   

8.
青春影片采用清新自然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明媚的色调,满足了电影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对两岸电影青春题材的延续,以写实为主,并再现了电影的美学风格。然而有些影片能够成为大众的作品,更多地取决于它在传承当中的取舍。一方面体现了台湾电影的"在地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陆电影的"去在地化"。延续了传统的青春美学风格,摒弃了过于浓郁的文艺气息。通过描述青少年青春时代的情感历程,进一步表现具有华语地区青年男女情感体验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电影《世界》公映的象征意义大于商业价值。作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贾樟柯,经历了八年"地下电影"时期,《小武》、《站台》、《任逍遥》等影片虽在各种国际影展上好评如潮,却始终无缘与国内观众公开见面,《世界》是通过正式院线渠道放映的首部电影。从各地票房收入而言,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和大学校园里对《世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更多的城市和院线出票率却很低,这正与贾樟柯电影的"小众化"风格相呼应。可喜的是,近来有全国十一家影城联合  相似文献   

10.
《世界》是贾樟柯从拍摄"地下电影"向主流化发展的转型之作,但是并没有改变他关注底层人物生活状态的一贯主题。有一张《世界》的影片海报这样写道:"我们是飘一代,飘在这个世界。要关注飘一代,就要关注这个世界。"那么贾樟柯理解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电影的叙事风格和影像文本都蕴含着导演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华语青春电影市场火爆却口碑不佳,存在着明显的"消费青春"现象,不利于青春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作为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正处于寻求认同的成长阶段,青春电影的成功应当建立在获得青少年群体认同并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针对青少年受众群体,华语青春电影的发展模式亟须从消费模式转向认同模式,从而促进青春电影类型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一柄双刃剑,它作为一门技术伪装着世界,它作为一门艺术解蔽着世界,它作为一门技术性因素含量较高的艺术归属于命运的发生。好的电影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带入命运的解蔽之中,让人类的生存有原始的在家之感。也就是说好的电影要积极将电影中的技术因素诗化、艺术化、意境化,从而能让电影发挥出"庇护"着世界四重统一性的原始呈现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电影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蓬勃发展与创新,在此期间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与元素融入其中,成为欧美电影的一部分。在研究美国后大都市电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形象存在于欧美影像世界里,有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缺少与生俱来的融入意识,并且他们有一个专属性身份——"游荡者"。事实上,这是资本主义大都市进程中结出的果实,笔者通过对这类人群的分析,深入解析"漂泊文化"在后大都市电影中的形成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主持开幕的第一场论坛的主题是"资本与电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由于资本的进入,电影商业气息越来越重,过度重视娱乐,似乎电影只有娱乐一种功能,或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种电影,就是商业娱乐电影,如果不娱乐就不叫电影。而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电影不只是娱乐,而且全世界的电影也不只是好莱坞的《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这一类的商业娱乐电影。实际上,世界电影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也一直都有很多  相似文献   

15.
《花城》2017,(1)
正何平:我们还是从你的工作现场开始吧。你的工作是无法用通常的"跨界"来指认的,因为我们无法说你是从文学跨入电影,还是电影跨入文学,你在这两者之间的旅行是自由和无隔,用一个不恰当的词,你是一个彻底的"双生双栖者"。那么,我的问题是小说和电影对于你而言,仅仅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还是根本上就是不同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以小说和电影的方式与世界相遇,抵达的是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你也可以说,在你的世界里小说和电影干脆就是一件事。  相似文献   

16.
杨宇 《电影文学》2020,(1):24-28
现象学通过"还原"与"直观"关注与人有关的意义世界。电影通过视觉观相层的"直观",对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进行图像化表达。二者在源初状态上具有同一性。然而,现象学与电影的这种"同一性"并未在实践中得到自觉发展。罗曼·英伽登的电影理论正是基于这种"同一性"所展开的。电影是一个层级结构,包括视觉观相层和再现客体层。其中视觉观相层是构建电影作为一个结构造体的根基,再现客体层决定了电影艺术价值的生成以及"形而上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有意识之后,同时发现了美丑,理解到"反常合道"的原理,怪物就此从人们的心中产生。尤其是古代,人类对怪物的态度更多的是敬畏,也不把怪物当做是怪的;可漫长的历史已将人类对怪物的态度改变了,怪物更多的成为贬义词,科技的进步更让怪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现今的社会,怪物重新横行于世,多亏了电影。电影中的怪物就是在反映人类意识中对社会、生活、自己,尤其是对未知领域恐惧和欲望的映射,文中用狭义相对论来讨论电影中的怪物能力是否是人类能够应付得了的。  相似文献   

18.
曾胜 《电影文学》2011,(10):4-6
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超越了一般电影美学的层面而上升到一种电影哲学的高度,他的诸多电影观念,如"物质现实的复原"生活流"和"心理——物理对应"等与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生活世界"和"本质直观"等现象学观点相通。同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终极目标一样,克拉考尔对电影本性的追问实质上也是为了救赎日益失落的人性。  相似文献   

19.
《西部》2016,(8)
正我的业余爱好很多,首选是看电影,我对电影的热爱从小到大从未变心。遇到感兴趣的片子,我要约个朋友一起去,看完之后,还要找个地方围绕刚才看的电影谈谈感想,转而扯到各自的心事。我们需要的是从电影中寻找有感的记忆,也就是某个片段激起的生活感受。看电影的快乐是什么——探寻一个陌生的世界和未知的自己。比如,我们谁也不会懂得如何在月球上生活,却可以在电影里幻想外星。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探秘未来世界。电影看似虚  相似文献   

20.
顾琳 《电影文学》2012,(1):59-60
在世界电影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让.爱浦斯坦、杜甫仁科等多位电影诗人,其作品或运用诗的语言,或体现诗意精神,打动了无数观众。如今在韩国也有一位电影诗人,他就是由作家改行做导演的李沧东,其"诗意电影"同样充满魅力,而且由于导演关注韩国历史、现实生活和人性善恶,形成了富有韩国民族特色的诗意电影风格。本文从镜像语言、诗意技巧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述李沧东"诗意电影"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